“牧誓八國”及古髳國三千年追蹤
作者:潘世東(dong) (十堰市政協副主席),李鋒(十堰市茅箭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
“牧誓八國”源於(yu) 著名的“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軍(jun) 與(yu) 商王朝軍(jun) 隊在牧野決(jue) 戰,決(jue) 戰前參加周武王“牧誓”的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個(ge) 方國,這就是“牧誓八國”的來曆。
千百年來,關(guan) 於(yu) 八個(ge) 方國的地理位置有數十種說法。單從(cong) 某一個(ge) 方國或就單一課題來說,似乎很像,但課題一交流,相互一印證,八國一結合,全局再審視,則相互衝(chong) 突、矛盾,難圓其說。
筆者利用大數據比對,對300多本書(shu) 籍、2000多條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初步認定:牧誓八國位於(yu) 今十堰及周邊地區,古髳國的中心區域在十堰茅箭。
山東(dong) 離殷都朝歌太近,雲(yun) 貴川距殷周太遠
西周王朝的始族周族,本在今陝甘黃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帶,發祥於(yu) 關(guan) 隴地區,商朝後期成為(wei) 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西部的大邦。
商王武乙在位時期(前1147~前1113年),周族首領季曆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商王文丁(前1113~前1102年在位)執政後任命季曆為(wei) “方伯”,成為(wei) 西土諸侯長。為(wei) 了遏製周族勢力,文丁先是軟禁季曆至絕食而死,然後再封季曆兒(er) 子姬昌為(wei) “西伯”,位列“三公”(西伯昌、九侯、鄂侯)之一。
公元前1056年姬昌死後,他的兒(er) 子姬發(後稱周武王)繼位,連續幾次出兵,切斷了商王朝同西部屬國的聯係,至此“三分天下有其二”。而這一時期,商紂王(前1075~前1046年在位)窮兵黷武,社會(hui) 矛盾尖銳,戰亂(luan) 一觸即發。姬發反複試探後,認為(wei) 時機成熟,決(jue) 定起兵伐商。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姬發親(qin) 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wan) 人,從(cong) 豐(feng) 鎬出發,一路向東(dong) 。2月21日,周軍(jun) 抵達孟津(今河南洛陽孟津),與(yu) 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西土八國”會(hui) 合。2月26日聯軍(jun) 布陣,史稱“六師”。六師冒雨東(dong) 進,27日清晨在牧地集合,周武王莊嚴(yan) 誓師時說:“逖(遠)矣,西土之人!嗟!我有國塚(zhong) 君,司徒、司馬、司空,亞(ya) 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徽、盧、彭、濮人,……不禦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yu) 爾身有戮。”誓師的發生地在“牧”地,《尚書(shu) 》記錄時稱為(wei) “牧誓”。
28日拂曉,周族六師進至牧野(今河南新鄉(xiang) 衛輝)與(yu) 商軍(jun) 對壘,商軍(jun) 倒戈相向,兵敗如山倒。夕陽西下,商紂王眼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身亡。《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hui) 朝清明。”
這就是牧野之戰的簡要經過。三千年來,曆朝曆代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專(zhuan) 家學者,對牧野之戰的戰前動員、戰略製定、兵力部署、作戰時間、作戰經過等多個(ge) 環節,從(cong) 多個(ge) 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完成了數以萬(wan) 計的學術論文,許多曆史懸案水落石出。比如,1976年陝西臨(lin) 潼出土利簋青銅器,32字銘文記載武王克商一事。解讀銘文後,確定滅商日期為(wei)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2010年《改變中國的曆史文獻》根據《金文總集》發現,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與(yu) 武王從(cong) 鎬京出發的“癸巳”日相符,公元前1046年2月28日與(yu) 攻破朝歌“克殷”的“甲子”日相符。
但是,有一個(ge) 曆史懸案懸而未解,這就是為(wei) 周參戰的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八個(ge) 方國,地理位置分別在哪兒(er) ,三千年來,眾(zhong) 說紛紜,莫衷一是。從(cong) 地理位置上說,主要有“山東(dong) 山西說”“陝西說”“雲(yun) 南貴州說”“四川說”“漢水說”五種說法。
“山東(dong) 山西說”地理位置太偏,與(yu) “西土”相悖
比如蜀國,1945年胡厚宣《殷代之農(nong) 業(ye) 》認為(wei) 蜀在山東(dong) 泰安南至汶上。1988年張亞(ya) 初《論商周王朝與(yu) 古蜀國的關(guan) 係》認為(wei) 蜀在晉南一帶。1993年蔡運章《武丁伐缶方的進軍(jun) 路線和沿途所伐諸方國的地望問題》認為(wei) 蜀在山西永濟縣附近。
再如髳國,1978年《現代漢語詞典》、1985年《新法編排漢語詞典》:“髳國,周朝國名,在今山西南部。”2003年《中華遠古史》認為(wei) ,髳、羌、微在山西省。再如羌,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夢家在《殷墟卜辭綜述》認為(wei) ,羌在山西南部。
1988年《百越民族文化》:“商代,曾把自己直接統治的中心區域稱為(wei) ‘商’或中商、大邑商、天邑商,而把它的封國按其方位稱為(wei) 東(dong) 、西、南、北四土。”牧野之戰時期,山西屬於(yu) “北土”範圍,從(cong) 地理位置上說不屬於(yu) “西土”。這是學術界的共識。山東(dong) 屬“東(dong) 土”,距牧誓八國中漢水流域的“庸國”幾千裏之遙,空間上不可能。
“陝西說”混淆了“西土”“西戎”
牧野之戰過去了一千年左右,到了漢朝時期,部分學者認為(wei) 八國大部分位置不在東(dong) 方朝歌附近,而在西周都城鎬京附近。1997年《陝西通史》:“八國絕大多數在陝西境內(nei) 。”還有學者把牧誓八國命名為(wei) “西戎八國”。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之一是許多學者混淆了“西土”和“西戎”。
如前所述,殷商時期的“西土”,指商朝都城朝歌以西的勢力範圍。牧野之戰時,周武王戰前動員大會(hui) 《牧誓》的第二句有“逖矣!西土之人!”意思是“辛苦了啊,西土的兄弟們(men) ”!
“西土的兄弟”有哪些呢?其實,牧誓時周武王講得很明白,主要分五個(ge) 層次,一是“友邦塚(zhong) 君”,即“西土”內(nei) 助周伐紂的方國國君,所以首先提到;二是“司徒、司馬、司空”,周族內(nei) 部的管理高層;三是“亞(ya) 旅”“師氏”,指上大夫、中大夫,周族的管理中層;四是千夫長、百夫長,周族的基層將領;五是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個(ge) 方國。這五個(ge) 層次都屬於(yu) “西土”範圍,而八國地位低,實力弱,位列最後,史稱“西土八國”。
所以,周武王介紹了隊伍組成後高呼:“不禦克奔,以役西土。”意思是:“在戰鬥中,不要攻擊製服從(cong) 敵方奔來投降的人,要用他們(men) 為(wei) 我們(men) 西土效力。”又一次強調了“西土”。
而“西戎”呢?殷商時期有“戎”“犬戎”“鬼戎”。1986年《西北曆史研究·西戎八國考述》的第一句話:“西戎”一詞,西周時開始使用。西周以後,鎬京“西方”的戎,叫西戎。
“雲(yun) 貴說”地理位置太偏西
唐代部分學者認為(wei) 牧誓八國來自中國西南部雲(yun) 南、貴州各地的蠻夷。唐李泰(620~652年)《括地誌》:“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蓋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國。隴右岷、洮、叢(cong) 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鬈國之地。戎府之南,古微、盧、彭三國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霧州、微、濮州、盧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周夷諸州伐紂也。”
按1983年《昆明簡史》,唐代的姚府、戎州以南地區即今雲(yun) 南省。按1985年貴州《大定縣誌》,“戎府之南”,即敘州府(今四川宜賓)以南。這遠遠超出了商王朝的勢力範圍。
1990年《簡明中國古代史》等資料,“商以今河南北部和山東(dong) 西部為(wei) 中心,其勢力所及,西到陝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東(dong) 至海濱”。2004年《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研究》等研究認為(wei) ,商朝中後期,“西土達陝西鹹陽附近”“外層周邊地區為(wei) 商文化波及區”。雲(yun) 、貴、川在商朝時期屬“西土”之“西”,不在商王朝勢力範圍之內(nei) 。
八國不在四川
西漢的經學家孔安國(前156~前74年)認為(wei) :“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羌、髳、微在巴蜀。盧、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漢之南。”
唐代以來,少數學者認為(wei) 八國大部分在四川。觀點一出,備受爭(zheng) 議。陳夢家1937年《商代地理小記》:“武王伐紂,誓至牧野,其所率西南夷凡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此八國見之卜辭者有蜀、羌、微、濮四國,皆殷之敵國。當時地望已不可考,大約在殷之西北,西南。決(jue) 不若今日之遠處邊陲也。”
2007年《中國區域發展曆程》:“《尚書(shu) ·牧誓》中提到追隨周武王伐紂的八國中包括蜀。如果我們(men) 按傳(chuan) 統觀點認為(wei) 蜀國位於(yu) 四川盆地,則早在西周初年周人的勢力就已經到達今成都平原了。……一些學者認為(wei)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遠在四川成都平原的古國能發兵隨周武王到安陽作戰是不可想象的。”
八國多位於(yu) 十堰及周邊,唯“髳”國難精準
“牧誓八國”位置到底在哪兒(er) ?明清以來,特別是清末、民國時期甲骨文及諸多考古成果麵世後,許多專(zhuan) 家、學者傾(qing) 向於(yu) 漢江中上遊。1931年錢穆《周初地理考》:“八國多在周之東(dong) 南,大河(漢江)兩(liang) 岸,非西南偏遠之蠻夷。”“多在湖北境內(nei) 。”建國後,專(zhuan) 家、學者認為(wei) 牧誓八國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漢水流域十堰及周邊地區。
1957年尹世積《禹貢集解·九州沿革表》,牧誓八國在禹貢梁州此範圍。1963年顧頡剛《史林雜識·牧誓八國》:“庸大約在湖北竹山西南。蜀大約在陝西漢中東(dong) 南。盧大約在湖北宜城西南。彭大約在今湖北穀城、房縣之間。濮大約在湖北鄖縣和河南鄧州之間。這五國均在漢水流域。羌、微大約在渭水流域,髳在山西南部、黃河北岸。”
1984年,顧鐵符綜合半個(ge) 世紀研究成果,在湖北人民出版社《楚國民族述略》結論:庸在竹山東(dong) 南,蜀在鄖西、旬陽之蜀河,羌在河南淅川,髳在河南南陽,微在竹山縣西,盧在南漳縣東(dong) 北,彭在武當山南彭水。濮分布較廣,北起豫西南,經兩(liang) 湖,南至雲(yun) 貴以南。八個(ge) 方麵大都在今豫、鄂、陝三省交界附近,就是漢水中上遊一帶。
1997年管敏義(yi) 《中國曆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更明確指出,庸、盧、濮、彭、蜀五國在漢水流域。
結合諸多專(zhuan) 家、學者研究成果,參照《十堰地名誌》《十堰通史》《十堰移民史》等書(shu) 籍,牧誓八國地理位置在十堰及周邊地區。
庸國在十堰竹山
庸,古國名,出自帝顓頊,“牧誓八國”之一。春秋時是巴、秦、楚三國間地位較高、實力較大的國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公元前611年,為(wei) 楚國、秦國、巴國三國所滅。
蜀國在安康蜀河與(yu) 十堰景陽一帶
公元前1046年,蜀國參加了武王伐紂,是牧誓八國之一。自此以後,史書(shu) 沒有記載。直到東(dong) 晉常璩348~354年撰寫(xie) 《華陽國誌》時,才記載了四川蜀國的曆史和傳(chuan) 說。這之間前後距一千四百多年。這兩(liang) 個(ge) 蜀國是同一個(ge) 蜀國麽(me) ?
甲骨文學家胡厚宣(1911~1995年)考證,甲骨文中就有“蜀”存在,“蜀”並不在四川,而在山東(dong) 汶上:“自今之泰安南到汶上,皆蜀之疆。”四川的“蜀”是山東(dong) 的“蜀”一路向西南遷徙到達的。在遷徙的過程中,在十堰鄖西景陽與(yu) 陝西旬陽蜀河一帶停留過很長一段時間。甲骨文學家董作賓也持同樣觀點。蜀河、小蜀河、蜀河裏地名沿用至今。蜀王墳保存完好。
《鄖陽古國》《漢水文化史》《十堰移民史》等持相同觀點。2011年7月27日在十堰日報發表《古蜀景陽三千年》後,被多家報刊、媒體(ti) 引用。2018年《非文字書(shu) 寫(xie) 的曆史》曾轉述使用。
羌國在十堰東(dong) 北部與(yu) 河南交界處
羌族是漢水流域的古老民族。《漢水文化史》:“羌部主要甘肅西部和青海,以畜牧業(ye) 為(wei) 主,逐水草而居。”羌有許多分支,夏商時期,分散中國整個(ge) 大部分地區。
1984年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河南淅川豐(feng) 鄉(xiang) 有狄戎。”童書(shu) 業(ye) 《中國曆史地理論集》,羌、苗(髳)皆在南陽。2002年張光直《商文明》,商末周初,羌在河南西部。
2011年《中國古代藏緬民族源流研究》,商代羌人的活動直接影響商王朝的統治。當時的羌族分布甘肅大部、陝西西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三塊,所以後世學者研究時,羌總能與(yu) 多國為(wei) 鄰。牧誓八國時,羌國在十堰東(dong) 北部、南陽西峽東(dong) 。至今西峽縣仍有羌、苗、黎等12個(ge) 少數民族。
微國即麇國,在漢江羊尾、夾河一帶
麇國的始祖是微族,與(yu) 楚是親(qin) 族。據《鄖陽古國》《麇子國考略》《先楚史》等研究,大約在舜、禹時代,微國居於(yu) 南楚丘(山東(dong) 曹縣東(dong) 南)北麵三百裏的微鄉(xiang) ,今山東(dong) 省梁山縣北運河入黃河的地方。後來商國興(xing) 起,微族先是被迫西渡黃河越太行山,退居山西潞城一帶,與(yu) 親(qin) 族黎、路相鄰;後又被迫西渡黃河,遷至渭水流域,依附同族周族;再越過秦嶺遷居漢水上遊,後又順水東(dong) 下,遷至錫穴,後改名為(wei) 麇國。麇國的都城在漢江北岸,十堰鄖西羊尾白石灘。
盧國位於(yu) 保康、南漳縣一帶
1931年《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盧,古國名,在今湖北南漳東(dong) 北。”2003年《十堰通史》:“盧,今湖北西部南漳、保康一帶。”2009年《考釋百家姓》:“盧在今湖北房縣。”
2010年《商代地理與(yu) 方國》:“盧在湖北南漳。”綜合多方文獻,盧國位於(yu) 保康、南漳縣一帶。
彭國在十堰房縣古彭水,今南河
清王夫之《尚書(shu) 稗疏》:“《春秋傳(chuan) 》雲(yun) :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yu) 彭。今酉陽平茶有彭水,於(yu) 地太遠,故杜預曰:彭水在新城昌魏縣。昌魏在房縣北,則彭之為(wei) 國濱於(yu) 彭水,當在上津縣之南也!”
1999年《中國都城辭典》:“彭國之都當在今房縣境,該地古有彭水。”2000年《鄖陽古國》:“彭水即南水,南水源於(yu) 房縣,即今房縣攔馬河。彭東(dong) 南為(wei) 盧,西為(wei) 麇、庸。”
2011年《十堰曆史建置考》:“彭國的地域範圍相當於(yu) 今天房至穀城縣整個(ge) 南河流域,亦即古彭水流域。”彭水即今房縣南河,南河在穀城注入漢水,中遊為(wei) 房縣攔馬河,上遊名彭峪河,三段連起來就是古彭水。
濮國在丹水中遊
“百濮”最早見於(yu) 《尚書(shu) ·牧誓》。1987年《楚史與(yu) 楚文化研究》:“百濮,分散於(yu) 湖北武當山一帶。”春秋時,楚君蚡冒才開發濮地。《民族史考辨》,漢江中遊南麵的武當山河穀地帶居住濮民最多。
1988年《南蠻源流史》,濮在丹水。陝南一帶有百濮。2000年《鄖陽古國》,濮在陝西商縣丹江流域。2011年《四庫全書(shu) 精華》,濮在鄖縣和鄧縣之間。
一會(hui) 兒(er) 丹水,一會(hui) 兒(er) 武當,一會(hui) 兒(er) 在鄖縣和鄧縣之間,2013年《漢水文化史》才弄清楚原因。原來,濮族本在殷都朝歌的西南,遷至丹水後又遷至濮水才改名濮族,最後又返回到丹水流域。周成王時,濮方為(wei) 楚人所迫,沿丹水進入漢水,徒於(yu) 湖北武當山一帶。武王伐紂時期,百濮在鄖縣和鄧縣之間,丹江中遊。
關(guan) 於(yu) 這項論斷,2008年《論先秦史·牧誓八國之檢討》:“雲(yun) 南百濮為(wei) 晉時百濮之所在。春秋以前,必尚居於(yu) 江、漢流域。”
為(wei) 何叫百濮?1985年李啟良《巴族淵源探微》:“江漢百濮以其支係多、無君長統領而稱百濮。”百濮之“百”,指派係多,無統領。
綜上所述,牧誓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除髳外,其他七國都在漢水流域十堰周邊。髳國在哪兒(er) 呢?
髳國即今十堰城區,茅箭地名源自髳國
曆史研究上,髳國總與(yu) 髦國、毛國、茅國混淆,時空交錯,錯綜複雜。但是,以時間為(wei) 線,抽絲(si) 剝繭、理清源流之後,髳國源、流清晰。牧誓八國時期,髳國位於(yu) 十堰。
髳國即今十堰城區
正史第一次記載髳國源於(yu) 《牧誓》,即公元前1046年。髳國與(yu) 十堰茅箭周邊多個(ge) 地名有關(guan) ,每一個(ge) 地名都是一個(ge) 文化圈:
1984年《楚國民族述略》:“髳即苗,古代之苗,在河南南陽一帶。”南陽是髳國最接近的一個(ge) 點。
1994年《湖北簡史》:“髳即苗,鄂豫交界丹水附近。”丹水也是髳國最接近的一個(ge) 點。
1997年《中國曆史地理》:“三苗活動於(yu) 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之漢水流域。”2007年曹明權《女媧文化研究》:“髳公認就是苗。……丹水是苗人集中地之一。丹水即今丹江口一帶。”
2008年徐中舒《論先秦史·牧誓八國之檢討》,“(髳)是其地在漢水流域之北,故得從(cong) 武王以伐紂。”
2010年《商代地理與(yu) 方國》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曆史、文化,迄今為(wei) 止最權威的商代學術著作之一。研究認為(wei) :髳與(yu) 商為(wei) 敵,商王武丁經常親(qin) 自討伐它。比如甲骨中的卜辭:“己醜(chou) 卜,貞今早王伐髳方,受有佑。”“丁巳卜,貞王學眾(zhong) 伐於(yu) 髳方,受有佑。”此類卜辭有數十條。《尚書(shu) ·牧誓》偽(wei) 《孔安國傳(chuan) 》謂髳在巴蜀境內(nei) ;楊筠如《尚書(shu) 核詁》雲(yun) 髳通髦,又作茅,在山西南部濱河之地;鍾柏生解讀卜辭後認為(wei) 髳在豫陝交界;皆不可能。如此遠距離,都在商王朝“西土”範圍內(nei) ,勞師遠征,不可能經常討伐。所以,髳的位置應該是在商土附近。錢穆《史記地名考》:“……武王所會(hui) 之髳非在豫陝附近,即在南陽西南荊山漢水間。”“南陽西南荊山漢水間”是髳國第五個(ge) 最接近的點。
2011年《中國民族史》:“蠻”音與(yu) “苗”音為(wei) 近,苗係蠻音轉。牧誓八國中的髳即苗。荊楚先為(wei) 苗蠻之地,後為(wei) 楚的封地。《鄖陽古國》:“傳(chuan) 說鄖地原為(wei) 黎,《鄖縣誌》載鄖北有黎子山,即黎子關(guan) 。”《鄖陽古國》:“苗即髳。鄖縣原為(wei) 三苗集團,鄖均之地為(wei) 上古三苗集團踞有。”鄖陽是髳國第六個(ge) 最接近的點。
綜合以上多個(ge) 地名文化圈,重合的部分就是十堰城區及周邊。按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髳在河南南陽,南陽的杏山至茅箭東(dong) ,不到100公裏。髳國的地理位置隻有在十堰城區及周邊,才能和南陽、丹水、武當山、漢水流域北、荊楚山水間、鄖陽等多要素契合。
髳國與(yu) 髦國、毛國、茅國
髳國與(yu) 髦國原本不存在混淆的。因為(wei) 髦國在牧野之戰正式開戰之前就滅亡了。1994年何光嶽《髦國考》,髦國非髳國。髦國在牧野之戰中被滅國。《逸周書(shu) ·世俘解》:“周武王滅商過程中,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八……”這次狩獵活動是在渡孟津進軍(jun) 牧野之南,即今濮陽旄丘一帶滅了髦國之後進行的。髦國滅亡後,髦民向南遷徙,今河北武安縣西有毛城。髦民成為(wei) 毛民,其中一支遷入日本。
茅國比髳國最少晚五十年左右。2006年《山東(dong) 古國與(yu) 姓氏》:茅國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之封地,山東(dong) 省金鄉(xiang) 縣西北四十裏的茅鄉(xiang) ,存國五百多年。後來這一支以國為(wei) 氏。周公第三子遲於(yu) 牧野之戰50年以上。
毛國比髳國最少晚200年。據《春秋左氏會(hui) 箋·僖公二十四年》《尚書(shu) 正義(yi) ·顧命》《左傳(chuan) ·僖公二十四年》:毛國,西周末、東(dong) 周時位於(yu) 今河南省新鄉(xiang) 市原陽縣,伯爵,國君為(wei) 姬姓,第一代國君為(wei) 毛叔鄭,亡於(yu) 秦國。
髳國與(yu) 茅國無關(guan) 聯。十堰城區古髳國的“髳”流變成“茅”,主要原因是書(shu) 寫(xie) 和傳(chuan) 播。
西周時期流行青銅器,因工藝問題,筆畫越多越難鑄。西周至魏晉一千五百多年間刻字傳(chuan) 文,髳字因筆畫太多難於(yu) 刻畫。時間一長,為(wei) 流傳(chuan) 簡便,“髳”字就成了“茅”。
八國位置合乎邏輯,茅箭原名髳劍
牧誓八國位於(yu) 漢江流域十堰及周邊地區的論斷,從(cong) 多角度、全方位審視,都與(yu) 史實符合。時間先後、方國史事、國與(yu) 國之間的交往都合乎邏輯。與(yu) 多位史學大家的最新研究結果也是相符的。
首先,合乎當時的政治形勢、社會(hui) 氛圍
商朝末年有東(dong) 、西兩(liang) 個(ge) 政治中心。如前所述,東(dong) 方以殷都朝歌王畿為(wei) 中心,稱中商、大邑商、天商,四周按當時的稱呼習(xi) 慣口語,分東(dong) 土、西土、南土、北土四個(ge) 方國地區,其餘(yu) 屬邊緣地區。
西土以豐(feng) 鎬為(wei) 中心,滅商前周族則以“四國”命名,意即四方之國。豐(feng) 鎬以東(dong) 的地區稱東(dong) 土、東(dong) 國或東(dong) ;豐(feng) 鎬以北的地區稱北國、北土或有北;豐(feng) 鎬以南的地區稱南土、南邦、南國或簡稱南。南國的區域為(wei) 江、沱、汝、漢。終文王之世,史書(shu) 沒有記載過周人勢力達到江漢流域。
牧野之戰前夕,十堰及周邊地區的八國,從(cong) 東(dong) 方朝歌的殷商王朝來看,屬西土;從(cong) 西土豐(feng) 鎬的周族來看,屬南土或南國。為(wei) 什麽(me) 八國地理位置重要?
這是因為(wei) 周文王、周武王要實施滅商計劃,必須拉攏、感化這一地區。2015年《周興(xing) 亡史》:周文王開始就注意經營南國,南國最重要的區域是周國的東(dong) 南方,今河南西南部、湖北一帶,而這一帶最重要的則是“八國”。“八國”區位重要。假如周人把這一帶占領了,便可以對商國完成包圍圈,成為(wei) 孔子《論語·泰伯》讚頌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周武王就是這樣做的,才滅了商。
《周興(xing) 亡史》還指出,當時周人的大敵是東(dong) 麵的商朝,而不是南方的小國。庸、蜀、彭、濮等八國和周族發生軍(jun) 事同盟關(guan) 係,是周族出於(yu) 伐商、滅商的需要,周族對南方鄰邦采取的是聯合團結的政策。周朝真正經營南國是在滅商之後。
諸如此類的研究,既凸顯了牧誓八國在商、周更替之間的重要性,也從(cong) 側(ce) 麵說明了牧誓八國位於(yu) 十堰及周邊一帶地理位置的準確性。
其次,從(cong) 地緣政治上看,八國近周而不親(qin) 周
十堰及周邊地區的八國,靠近周族,但並不親(qin) 近。
《書(shu) 集傳(chuan) 》代表了宋代“尚書(shu) 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成就。《書(shu) 集傳(chuan) 》認為(wei) :“武王伐紂,不期會(hui) 者八百國。今誓師獨稱八國者,蓋八國近周西都,素所服役,乃受約束以戰者。”
1958年科學出版社郭沫若《兩(liang) 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釋西周《宗周鍾》銘文時,有“文武勤疆土,南國服子敢陷虐我土”,就是很好的例證。“服子”是什麽(me) 意思?楊樹積《積微居金文說·宗周鍾跋》解釋“服子”就是“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服子有包袱、疙瘩的意思,並不友好。
2008年徐中舒《論先秦史·牧誓八國之檢討》:“據此言之,《牧誓》所稱從(cong) 武王伐紂王之八族,大致皆有可征(證)。其地域皆偏於(yu) 西、南兩(liang) 方麵。周人伐殷之前,當先經營西、南,以厚殖其國力。蓋此諸族所在,地皆接近於(yu) 周而國力微弱,易於(yu) 經略。”
徐中舒“其地域偏於(yu) 西、南”,指殷都朝歌之西、南。以上三則,說明了八國位於(yu) 十堰及周邊地區,地域接近周族,國力微弱,易於(yu) 統治、經營,但八國親(qin) 周而不近周。
再次,從(cong) 時間上看,周對八國經營日久,念念不忘
據2019年《先楚史》,周族從(cong) 太伯、仲雍起,就開始悄悄經營南國。仲雍為(wei) 讓父王古公亶父實現滅商的願望,和哥哥太伯一起,讓國南奔,落腳於(yu) 無錫、常熟一帶,建立吳國,為(wei) 滅商建周奠定了基礎。仲雍的弟弟季曆生子姬昌是為(wei) 周文王。
周族經營南國的方法多種多樣,並不是一味拉攏,多半以互惠互利的形式。李鏡池《〈周易〉類釋》《〈周易〉通義(yi) 》認為(wei) ,周與(yu) 八國通商。“利西南,得朋”,和殷商西南的方國作生意,會(hui) 獲利。朋,貨幣。
即使如此,西周建立後,周王朝對八國控製力度並不牢固。2020年《周昭王南巡考》:“按地緣水係孰知,周昭王(前997~977年在位)南巡對象就是追隨、招撫周武王伐紂時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個(ge) 方國。南巡路線是從(cong) 宗周(豐(feng) 鎬)出發,逾大散關(guan) ,經漢中順江而下,入堵河,而後返漢。或從(cong) 成周(洛邑)出發,走南陽淅川,穿劉洞、南化等漢江交匯地,入堵河返回。……也就是散居在漢江中上遊的諸盟國,助周伐紂到會(hui) 盟地和歲歲納貢朝會(hui) 的便捷返古道線。”後來周昭王殞命漢水,成為(wei) 千古笑談。
最後,髳國及多國故事,與(yu) 八國位置相符
按牧誓八國在十堰及周邊地區示意圖,八國之間、八國與(yu) 其他方國符合邏輯,並不矛盾。
比如秦漢史書(shu) 上多次提到的“微、盧、彭三國,皆與(yu) 庸相近”,過去,有學者認為(wei) 微在陝西,盧在湖北,無法相近。今按八國在十堰與(yu) 周邊地區圖示,非常接近。1970年《菲律賓民族的淵源》,及1987年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然微、盧、彭三國,皆與(yu) 庸相近,其地皆在漢中、襄、鄖一帶,適當周人自武關(guan) 東(dong) 出之路。”
再如彭與(yu) 髳是鄰國,過去,髳的說法有十幾種,彭的說法有六、七種,不可能是鄰國。今按八國在十堰與(yu) 周邊地區,緊緊相鄰。2008年《荊楚與(yu) 支那》,至於(yu) “彭”與(yu) “髳”:“彭”的居地在湖北武當山南與(yu) 荊山西北部。“彭”得名於(yu) 築水,築水古稱彭水。彭人是荊蠻(南蠻)的一部分。髳亦為(wei) 荊蠻(南蠻)的一部分。
再如“濮髳北會(hui) ”,意思是濮國與(yu) 髳國是鄰國,在牧野之戰時,兩(liang) 國士兵一起到北方參加盟誓。今按八國在十堰與(yu) 周邊地區圖示,兩(liang) 國緊鄰,很方便匯合。
再如“微髳相連”。古史中,微國和髳國是相鄰、相連的。1983年《巴蜀史跡探索》:“再以西土八國所居之位置論之,微與(yu) 髳是為(wei) 比鄰,微應在湖北,不在西北(指陝西)。”今按八國在十堰及周邊地區圖示,微髳是緊鄰國。
如前所述,“髳國”因字難寫(xie) 、難認,後來變成了“茅國”,那麽(me) “茅箭”的“箭”字從(cong) 何而來?
“髳劍”衍變為(wei) “茅箭”
“髳劍”的“髳”指髳國,那“劍”又從(cong) 何來?與(yu) 古地名“仞”有關(guan) 。不過,這劍不是銅劍、鐵劍金屬劍,而是玉劍。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名劍多出自吳越。但漢水流域也產(chan) 劍,特別是十堰及周邊地區,出土了許多劍。
據2007年《十堰文物誌》,1995年丹江口市北泰山廟出土青銅戈一隻,鑒定為(wei) 戰國時期。1996年7月鄖西河夾出土一把銅劍,鑒定為(wei) 東(dong) 周時期。
更為(wei) 珍貴的是玉劍。2006年12月30日,鄖縣五峰鄉(xiang) 肖家河村喬(qiao) 家院墓群4號墓出土一枚玉劍,長37厘米,比曾侯乙墓劍還早400年,迄今為(wei) 止最少有2500年曆史,堪稱“楚國第一玉劍”。
玉劍並沒有銅劍、鐵劍堅韌、鋒利,為(wei) 何意義(yi) 如此重要?其實,吳越寶劍名震天下,春秋時卻以銅質為(wei) 主。1957年《長沙發掘報告》,戰國長沙楚墓所出之劍,絕大部分為(wei) 銅劍,鐵質極少。更早一些則為(wei) 玉劍。
西周初年以前,上層人物流行佩戴玉劍。玉劍以玉石為(wei) 材料。玉,多為(wei) 綠鬆石。《山西與(yu) “一帶一路”:玉石之路—絲(si) 綢之路—茶葉之路》:“遠古時期,綠鬆石礦主要集中在湖北竹山、鄖陽、鄖西,陝西白河,河南淅川五地。”因玉劍不含金屬,所以“劍”的古字中沒有金屬偏旁部首。
玉劍雖然以裝飾為(wei) 主,但劍鋒仍有衡量標準,這就是仞。金屬劍出現後才用“鋒”和“利”字來形容金屬劍的刃度。古漢語中,仞是多義(yi) 詞,除“七尺曰仞”外,還同“韌”,堅韌。又同“刃”,專(zhuan) 門衡量玉劍的刃度。玉劍最有名的地區,才叫仞地。
《康熙字典》:“仞,又地名。〈左傳(chuan) ·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仞以伐庸。仞入庸道。”關(guan) 於(yu) “仞地”,又有一則曆史故事:
楚莊王三年(前611年),莊王滅庸,坐鎮臨(lin) 品(今丹江口市),令子越石溪出發、子貝經仞地出發,攻打庸國。楚滅庸之戰,楚軍(jun) 、庸軍(jun) 往返仞地。秦軍(jun) 巴軍(jun) 跟隨著楚軍(jun) ,蠻人們(men) 服從(cong) 楚王,和楚結盟,就滅了庸國。
仞地在哪兒(er) ?1998年《十堰市建置沿革》、2000年《十堰戰事》認為(wei) 石溪在丹江口市老營至六裏坪一帶,仞地在今十堰市白浪、茅箭一帶。《十堰通史》認為(wei) 在十堰市白浪,白浪古屬茅箭。
這就是“髳劍”的來曆。“髳”指髳國,“劍”指盛產(chan) 玉劍的仞地,仞地就是今十堰茅箭。按牧誓八國在十堰及周邊位置,綜合各方國的文獻,牧誓八國時髳國範圍大致為(wei) :東(dong) 至今丹江均縣,西抵今鄖縣鮑峽,南至今房縣北部,北至荊紫關(guan) 、淅川。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十堰及周邊地區數次移民,外來移民文化衝(chong) 擊本土文化,為(wei) 了書(shu) 寫(xie) 方便,加上口語和方言,時間一長,“髳劍”就成了今天的“茅箭”。
附:稿件引用文獻目錄,大體(ti) 以行文為(wei) 序。共74冊(ce) 。
1、習(xi) 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讓古籍活起來”重要講話,摘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
2、郭世謙《山海經考釋》,天津出版社,2011年。
3、王暉《西周金文與(yu) 西周史研究暨第10屆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年會(hui) 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18年。
4、許倬雲(yun) 《西周史》,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2年。
5、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6、龔鵬程《改變中國曆史的文獻》,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年。
7、嚴(yan) 一萍《金文總集》,浙江古籍影印藝文印書(shu) 館老版本,1980年。
8、沐言《詩經》,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9、胡厚宣《殷代之農(nong) 業(ye) 》,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
10、張亞(ya) 初《論商周王朝與(yu) 古蜀國的關(guan) 係》,1988年《文博》第4期。
11、蔡運章《武丁伐缶方的進軍(jun) 路線和沿途所伐諸方國的地望問題》,《甲骨金文與(yu) 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社,1978年。
13、《新法編排漢語詞典》,新華出版社,1985年。
14、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
16、蔣炳釗、昊綿吉、辛土成《百越民族文化》,學林出版社,1988年。
17、《陝西通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8、《西北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86年。
19、唐李泰《括地誌》,620~652年。
20、《昆明簡史》,昆明市教研室編,1983年。
21、貴州《大定縣誌》,貴州省大方縣編纂委員會(hui) ,1985年。
22、《簡明中國古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3、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24、陳夢家《商代地理小記》,《禹貢半月刊》第七卷,1937年。
25、楊軍(jun) 《中國區域發展曆程》,長春出版社,2007年。
26、尹世積《禹貢集解·九州沿革表》,商務印書(shu) 館,1957年。
27、顧頡剛《史林雜識·牧誓八國》,中華書(shu) 局,1963年。
28、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9、管敏義(yi) 《中國曆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30、《十堰市地名誌》,湖北出版社,1998年。
31、匡裕從(cong) 《十堰通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32、匡裕從(cong) 《十堰移民史》,長江出版社,2010年。
33、晉常璩《華陽國誌》,任乃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4、李鋒《古蜀景陽三千年》,十堰日報2011年7月27日。
35、劉清河《漢水文化史》,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36、潘世東(dong) 《漢水文化論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7、童書(shu) 業(ye) 《中國曆史地理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38、張光直《商文明》,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2019年。
39、萬(wan) 永林《中國古代藏緬民族源流研究》,雲(yun) 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40、張培玉《鄖陽古國》,2000年。
41、冷小平,冷遇春,冷靜《鄖陽曆史文化探研》,中國國際廣播出版,2018年。
42、程濤平《先楚史》,武漢出版社,2018年。
43、《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1931年。
44、孫亞(ya) 冰、林歡《商代地理與(yu) 方國》,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0年。
45、清王夫之《尚書(shu) 稗疏》。
46、《中國都城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47、潘彥文《十堰曆史建置考》,長江出版社,2011年。
48、《楚史與(yu) 楚文化研究》,求索雜誌社,1987年。
49、龔蔭《民族史考辨》,雲(yun) 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50、於(yu) 立文《四庫全書(shu) 精華》,2011年。中國華僑(qiao) 出版社。
51、徐中舒《論先秦史》,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08年。
52、李啟良《巴族淵源探微》,1985年。
53、徐誌嘯《湖北簡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4、曹明權《女媧文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5、楊筠如《尚書(shu) 核詁》,鳳凰出版社,2021年。
56、錢穆《史記地名考》,商務印書(shu) 館,2004年。
57、王桐齡《中國民族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58、何光嶽《髦國考》,1994年。
59、逄振鎬《山東(dong) 古國與(yu) 姓氏》,山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6年。
60、竹添光鴻《春秋左氏會(hui) 箋》,巴蜀書(shu) 社,2008年版。
61、楊東(dong) 裏《周興(xing) 亡史》,陝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62、宋陳大猷《書(shu) 集傳(chuan) 》,錢宗武、錢忠弼校注,鳳凰出版社,2010年。
63、郭沫若《兩(liang) 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大通書(shu) 局,1970年。
64、徐中舒《論先秦史·牧誓八國之檢討》,2008年。
65、李鏡池《〈周易〉類釋》《〈周易〉通義(yi) 》,中華書(shu) 局,2010年。
66、陳敬華、蘭(lan) 曉玲《周昭王南巡考》,2020年。
67、劉芝田《菲律賓民族的淵源》,1970年。
68、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69、石宗仁《荊楚與(yu) 支那》,民族出版社,2008年。
70、鄧少琴《巴蜀史跡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71、潘彥文、龔德亮《十堰文物誌》,長江出版社,2007年。
72、清《康熙字典》。
73、張培玉《十堰建製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4、張培玉《十堰戰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