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實現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要補齊哪些短板

發布時間:2023-04-04 14:1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為(wei) 進一步激活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動力,開拓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新局麵,近期,“中國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在深圳市舉(ju) 行,與(yu) 會(hui) 人士共同探討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謀劃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路徑。

  強化中西醫結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把2023年確定為(wei)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奮進之年。近年來,中醫藥發展成績斐然,然而,對照高質量發展的標尺,中醫藥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與(yu) 會(hui) 人士一致認為(wei) ,目前,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中醫藥治病的特色優(you) 勢尚不突出,中醫藥服務體(ti) 係和人才隊伍建設尚不完善,中醫藥發展缺乏強勁的創新驅動,中醫藥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未能互相促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秦懷金強調,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是人才和科技創新。他認為(wei) ,科技創新是目前中醫藥發展“短板中的短板”,其原因在於(yu) :整體(ti) 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與(yu) 需求脫節;中醫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強,創新人才不足;中醫藥與(yu) 現代科學結合不夠緊密;中藥企業(ye) 創新活力不足等。他提出,發展中醫藥不僅(jin) 是中醫藥醫療機構的工作,也是綜合醫院中醫藥部門的工作,而中西協同、中西結合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工作,因此,要以“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和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重大工程為(wei) 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hui) 發展司副司長孫誌誠看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是:中醫藥研發創新能力不足,鼓勵創新的機製有待進一步健全;中西醫結合的機製不健全,尚未形成中西醫防治疾病的有效模式;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能力有待提高;中醫院生存發展相對困難,謀求發展與(yu) 堅持特色之間存在現實矛盾。

  為(wei) 此,孫誌誠建議,著力打造好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雙中心”;加快提升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能力;打造好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重大基地;大力開展中西醫結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廣;促進省域優(you) 質中醫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大力支持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和學科建設。

  加強藥品監管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司副司長李茂忠認為(wei) ,推動中醫高質量發展,還要加強對中藥的監管。

  李茂忠介紹,中藥監管分為(wei) 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藥製劑三個(ge) 方麵。近些年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展了一係列監管舉(ju) 措,包括開展飲片專(zhuan) 項整治、組織生產(chan) 專(zhuan) 項檢查、加強經營流通監管、優(you) 化完善藥品抽檢、強化監測評價(jia) 等。然而,中藥監管麵臨(lin) 的挑戰依然很多:中藥飲片不合格率相對較高,小散布局仍較明顯;中藥材用途廣泛,管理複雜,存在農(nong) 藥殘留風險,價(jia) 格波動較大;中藥製劑生產(chan) 鏈條長、環節多,曆史遺留問題較多,存在個(ge) 別偷工減料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李茂忠建議成立專(zhuan) 家工作小組,鼓勵中醫藥企業(ye) 將中藥材種植與(yu)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相結合,推動《中藥材生產(chan) 質量管理規範》的實施。同時強化對中藥飲片及中藥配方顆粒的監管,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製,利用好中藥審批的“四個(ge) 通道”,完善中藥法規體(ti) 係建設,加強中藥監管科學研究,加強監管隊伍建設,積極推動國際傳(chuan) 統藥監管合作。

  向科技要答案

  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長顧金輝提出,新形勢對中醫藥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中醫藥發展要通過科技創新端發力,向科技要答案。

  他建議,在中醫藥原創理論方麵進行實證研究,搭建方法學平台,豐(feng) 富和發展中醫特色理論;基於(yu) 中醫藥臨(lin) 床的理論研究,對四大慢病的診治方法進行創新;對名老中醫的經驗傳(chuan) 承開展深化研究,同時對民間特色醫藥及診療方法進行挖掘、整理和應用,形成針對優(you) 勢病種與(yu) 疑難疾病的中醫診療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認為(wei) ,加強中醫藥的科技發展要注重三個(ge) 關(guan) 鍵字:一是“強”字,要具備解決(jue)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科學問題和開展源頭技術創新的能力,提高中醫藥對國家科技與(yu) 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二是瞄準“高”字,要能夠參與(yu) 國際科技和醫藥競爭(zheng) ;三是“新”字,注重挖掘中醫藥原創理論,發現生命科學的新規律以及新的醫學思想,研發新的技術,提出新的疾病診治方案。

  為(wei) 此,他提出,要集成應用多學科的先進技術與(yu) 方法開展融合創新研究;要組建以中醫藥為(wei) 主體(ti) 的多學科結合的創新性人才隊伍;要加強國際合作,讓世界學者親(qin) 身感受中醫藥的博大精深與(yu) 科學內(nei) 涵。

  劉良認為(wei) ,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需要創立現代中醫臨(lin) 床“病證”結合診療新模式,創建“證候藥理學”新學科,建立“BT(多元組學生物技術)+IT(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中醫新藥創製新範式。

  “以多元組學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為(wei) 核心的多學科融合創新前沿技術,是開辟中醫藥科技創新新賽道、贏得高質量發展新優(you) 勢的強大動力引擎,值得高度重視與(yu) 整合應用。”劉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