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為文物找“管家”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紫旖 鄧白露
四月春暖,花滿枝頭。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條海派弄堂——泰安裏。4月3日,作為(wei) 西城區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計劃中首個(ge) 中標項目,修繕一新的泰安裏“變身”為(wei) 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海派與(yu) 京派在這裏“握手言歡”。
還原京城民國海派弄堂
走在曾經的香廠新市區,一座極具老上海石庫門風格的建築屹立街角。“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幾個(ge) 大字懸於(yu) 牆麵上,灰白相間的外立麵幹淨有序,石庫門、老虎窗被深度還原。弄堂長約70米的小道,把6座小樓分為(wei) 兩(liang) 排,小道上點綴著綠植和裝飾石材,兩(liang) 邊的咖啡廳、劇本社、小酒館,構成一條既有曆史滄桑感又有現代藝術氣息的小街。春日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下來,一路走一路看,仿佛置身於(yu) 千裏之外的大上海。
西城區虎坊橋至天橋一帶曾是民國初年香廠新市區的所在地。地處其中的泰安裏,建於(yu) 1915年至1918年間,其建築形式獨特,是仿上海的裏弄式格局,由兩(liang) 排六座帶內(nei) 天井的二層圍樓組成,突破了北京城市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是民國時期建築主動西化的代表。
據《宣南鴻雪圖誌》記載,泰安裏最初是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後來由於(yu) 民國政府南遷、經濟蕭條以及自身商業(ye) 定位失準等,香廠新市區逐步衰落,泰安裏也逐漸衰落而變成居民住宅。
2009年,西城區政府啟動泰安裏騰退工作,2018年完成騰退,2019年修繕竣工。2021年,泰安裏被公布為(wei) 北京市級文保單位。2020年,西城區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對外發布,擬優(you) 選社會(hui) 力量對包括新市區泰安裏在內(nei) 的7處騰退文物建築進行活化利用。2021年,西城6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方案確定,新市區泰安裏計劃用於(yu) 建設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
如今,煥然一新的泰安裏成為(wei) 當地的地標建築,與(yu) 南邊著名的天橋地區相映成趣。
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說:“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方向,重點要考慮與(yu) 文物建築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相契合,與(yu) 所在街區的功能定位相匹配,還要考慮補充街區公共文化服務短板。泰安裏的定位是文化藝術展示和交流平台,符合天橋演藝區的整體(ti) 功能。”
從(cong) “閉門保文物”向“開門用文物”轉變
新市區泰安裏“變身”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不隻是“麵子”上煥新,“裏子”更是完成了飛躍,其點睛之筆恰是文物活化利用。
在4月3日舉(ju) 行的西城區第二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簽約儀(yi) 式上,共有9處文物建築實現了落地簽約。
根據簽約計劃,楊椒山祠將用於(yu) 建成“中軸以西、古都新貌”文化藝術社區,紹興(xing) 會(hui) 館用於(yu) 建設北京魯迅博物館紹興(xing) 會(hui) 館分館,宜興(xing) 會(hui) 館用於(yu) 建設宜興(xing) 會(hui) 館文化展示中心,護國觀音寺+五道廟用於(yu) 建設大柵欄文化數字館+京話館,錢業(ye) 同業(ye) 公會(hui) 用於(yu) 建設古玉文化博物館,梅蘭(lan) 芳祖居用於(yu) 建設梅蘭(lan) 芳美學藝術展示中心,朱家胡同45號茶室用於(yu) 建設京派茶樓,雲(yun) 吉班舊址用於(yu) 建設服飾文化研究與(yu) 新國風體(ti) 驗中心。
與(yu) 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相比,第二批參與(yu) 申報的機構有了新變化:成分更多樣了,既有國企又有民企,還有社會(hui) 公益機構、民非組織等。來源地也更加廣泛,除了北京本地機構,還有上海、江蘇、浙江、山東(dong) 、湖南、海南等地企業(ye) 參與(yu) 提交方案,文物活化利用的社會(hui) 關(guan) 注度和影響力逐步擴大。2021年第二批計劃發布後,共收到47家社會(hui) 組織及機構提交的63份項目申請報告,有44家機構入圍初審,最終23家單位的27個(ge) 方案進入專(zhuan) 家評審。
作為(wei) 首都核心區,麵對文物建築數量眾(zhong) 多的資源優(you) 勢,西城區主動作為(wei) ,堅持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相結合,穩步推進文物保護與(yu) 利用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專(zhuan) 家把關(guan) 、市場化運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從(cong) ‘閉門保文物’向‘開門用文物’轉變,文物保護依靠社會(hui) ,文物利用服務社會(hui) ,從(cong) 而實現文物合理利用的可持續性。”靳真表示,“新市區泰安裏正式對外開放,為(wei) 南中軸又增添了一處特色文化空間。”
融合多種業(ye) 態 激發區域生機
“新市區泰安裏雖然開放了,但還要通過融合多種業(ye) 態,吸引不同人群,激發周邊區域生機,讓社區和文物一起‘活起來’,共同推動這裏成為(wei) 地標性建築。”靳真說。
以泰安裏項目為(wei) 藍本,西城區總結出文物活化利用項目“新”的運營模式,即“1+1+X”,以西城區文旅局作為(wei) 文物管理主體(ti) ,對運營主體(ti) 進行監督;宣房大厚公司作為(wei) 運營主體(ti) 完成持續運營;“X”包括青島出版集團、泰州文旅集團、上海浦江物業(ye) 有限公司、磨雅文化等內(nei) 容合作商,參與(yu) 共創合作運營。以公益性+商業(ye) 化的運營模式,融合文化、消費、科技、沉浸式體(ti) 驗等元素,將公益服務和文化旅遊、創新科技和現代商業(ye) 有機結合,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基礎上,推動古老文物煥新為(wei) 可見、可感、可分享的城市新文化空間,煥活周邊區域生機,讓周圍社區“活起來”。
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的同時,西城區還首創文物建築信用融資,新市區泰安裏也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資項目。西城區與(yu) 北京銀行前門文創支行合作打造了“文物有信用”的全新概念,為(wei) 泰安裏文物活化利用項目提供低息信用貸款綜合授信1000萬(wan) 元。
靳真表示:“未來,西城區將繼續聚焦破解文物活化利用的難點問題,構建路徑清晰、多方參與(yu) 、運行順暢的文物活化利用實施機製,讓更多的文物真正‘活’起來,與(yu) 城市現代生活融合發展,成為(wei) 新的文化地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