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激發陝北秧歌的魅力和活力(藝近人和)

發布時間:2023-04-06 16: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陝北人愛秧歌,是愛到骨子裏的。尤其是綏德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hui) 走”,都喜歡秧歌。

  10年時間,黃土地藝術團的文藝演出已覆蓋陝西省綏德縣所有鄉(xiang) 鎮。進鄉(xiang) 村、進企業(ye) 、進煤礦……500多場精彩演出,讓陝北秧歌的獨特魅力流淌在村莊裏、田埂上。

  2021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shu) 、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對當地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表示肯定。陳列館外,正在進行陝北秧歌表演……

  武文傑是當天表演的陝北秧歌隊隊長。當時的情景,他至今仍曆曆在目。“秧歌隊的所有演員情緒高昂,秧歌扭得格外賣力。我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把陝北秧歌發揚好、傳(chuan) 承好。”武文傑說。

  拓展生命力,寄望年輕人。如今,陝西省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共有45名演職人員,其中10個(ge) 90後、6個(ge) 00後。除了日常演出,團裏的文藝骨幹還常常進學校、入社區。

  打花傘(san) 、舞彩扇、跑旱船、騎毛驢……孟春時節,黃土高原的山梁上,草芽尚顯稚嫩,遠遠望去,灰黃一片。村口戲台上,大紅大綠間歡歌笑語,舞姿翩躚,仿佛這春日的蓬勃氣息,是從(cong) 舞台上悄悄生發,再蔓延到別處。

  坐在後台,望著台下觀眾(zhong) 熙攘,75歲的魏建明眼眶濕潤了。27年前,這位國家級非遺項目陝北秧歌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組建了黃土地藝術團。每次下鄉(xiang) 演出,秧歌都是“壓軸戲”。

  一晃多年,秧歌依舊“壓軸”,老鄉(xiang) 們(men) 的熱情也絲(si) 毫未減。不同的是,台上的表演者,已變成一張張年輕的麵龐。在這片黃土地上,黃土地藝術團的故事仍在繼續……

  “活了快80歲,就沒見過這麽(me) 好看的秧歌”

  陝北人愛秧歌,是愛到骨子裏的。尤其是綏德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hui) 走”,都喜歡秧歌。

  一聲嗩呐,一陣鑼鼓,渾厚的聲音,穿過圪梁梁上崖畔畔。陝北山村戲台上,大秧歌開扭了。

  扭秧歌,魏建明有“底子”。20歲出頭,他曾和鄰村的“六六旦”(藝名)李增恒搭檔,鬧秧歌“踢場子”。他扮男角,李增恒扮女角,兩(liang) 人搭檔十幾年,“二人場子”堪稱陝北一絕。十裏八鄉(xiang) 的百姓津津樂(le) 道:“寧看‘六六旦’的‘走’,不喝二兩(liang) 酒。”

  多年後,兩(liang) 人先後獲評國家級非遺項目陝北秧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成為(wei) 當地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段佳話。

  1996年,48歲的魏建明從(cong) 鄉(xiang) 鎮調任綏德縣文化館館長。當時,綏德縣還沒有正式藝術團體(ti) ,組建藝術團、弘揚陝北民間藝術,便成了魏建明上任後先做的事。

  組建藝術團,當時有兩(liang) 難:缺人、缺錢。那幾年,文化館的演出很少,很多舞蹈演員都轉行了:有賣棉花的、開服裝店的,也有包餛飩的、夜市上賣羊肉串的。魏建明到攤點上一一耐心勸導。一番努力,1996年,50多人的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成立了。縣文化館牽頭,科班演員、民間藝人等齊聚一堂,“黏合劑”隻有一條:對文藝的熱愛。文化館門口的幾間房,抵押了8萬(wan) 元用於(yu) 藝術團的前期周轉。團裏派人去西安買(mai) 來打折的音響、服裝、燈光等,“基礎設施”總算湊齊。

  硬件條件雖然簡陋,藝術水準卻不打折扣。魏建明請來老友李增恒,共同給大夥(huo) 兒(er) 指導。每個(ge) 人的辛勤汗水,澆灌成主題演出《黃土風情》,包括腰鼓、民歌、秧歌等。下鄉(xiang) 首演,定在當年9月,綏德縣土地岔鄉(xiang) 。

  初秋的黃土地裏,糜子、穀子壓彎了腰。農(nong) 忙前的閑暇時光,紅紙演出布告張貼在附近村莊的土牆上,老鄉(xiang) 們(men) 奔走相告。

  白天裝台時,村裏年輕人搭幕布、掛布告、裝音響,熱情高漲;小孩子圍著戲台盼天黑,望眼欲穿。等到太陽下山,秋夜涼爽,戲台燈光一開,台下人山人海:碾子上坐著,土牆上趴著,山峁上站著……裏裏外外,來了上千人。

  陝北嗩呐一聲響,16人的秧歌隊上場了!男的身著彩衣,頭戴羊肚子手巾;女的手握雙扇,舞得活躍奔放。群場子既畢,文場子、武場子、醜(chou) 場子、跑驢、跑旱船相繼登場……精彩不斷,高潮迭起。

  “活了快80歲,就沒見過這麽(me) 好看的秧歌!”掌聲中,台下的陝北老漢握住舞蹈演員的手,激動得不願意鬆開。小娃娃們(men) 意猶未盡,小手兒(er) 拍得通紅。

  日子一天天過去,綏德的溝溝峁峁間,掀起了一場場“黃土風情”。哪裏有演出,鄰鄉(xiang) 的人們(men) 便早早鎖了門,揣上玉米饃饃,翻山越嶺去看秧歌。慢慢地,農(nong) 村戲台太小了,團裏就選址附近學校,在操場上搭舞台。

  10年時間,黃土地藝術團的文藝演出已覆蓋陝西省綏德縣所有鄉(xiang) 鎮。進鄉(xiang) 村、進企業(ye) 、進煤礦……500多場精彩演出,讓陝北秧歌的獨特魅力流淌在村莊裏、田埂上。

  “如今,同一片土地上,長出了自己的文藝之花”

  1996年夏天,綏德縣文化館的大教室裏,舞蹈演員正緊張排演節目。教室外的窗台上,趴著一個(ge) 瘦小的男孩,用雙手擋住眼睛兩(liang) 側(ce) 的亮光,透過玻璃往裏瞧。

  小男孩叫武文傑,當時正在念初中,從(cong) 小酷愛舞台的他,利用課間時間過來看舞蹈。大吊扇吱呀作響,舞者為(wei) 了一個(ge) 動作,常常練得汗流浹背……這樣的場景,深深印在他的腦海裏。

  2000年,17歲的武文傑從(cong) 藝校畢業(ye) ,加入了他夢想中的縣文化館。每逢黃土地藝術團下鄉(xiang) 演出,他都被老鄉(xiang) 們(men) 的淳樸與(yu) 熱情感動。

  “那會(hui) 兒(er) 下鄉(xiang) ,村裏老人把年長的演員叫‘老師’;我們(men) 年輕娃娃,就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戲兒(er) 子’。”武文傑回憶,每到演出結束,老鄉(xiang) 們(men) 便拿出準備好的玉米、紅薯,非要讓帶走。“看拗不過我們(men) ,就拿出煮好的花生,把‘戲兒(er) 子’們(men) 的口袋都塞得滿滿當當。”

  花生,是黃土地的饋贈。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再把它饋贈給關(guan) 愛黃土地的人。

  大紅大綠的服飾,配上旋轉的花傘(san) ,在這黃土地上尤為(wei) 耀眼。“秧歌在陝北,猶如春日裏開出的一樹山桃花,濃情熾烈。”武文傑常常感慨,自己是屬於(yu) 這片土地的舞者:“陝北秧歌滋養(yang) 一方水土,也澆灌著陝北人的心田。”

  時空流轉,歲月更迭。當年的年輕人,轉眼已近不惑之年。如今,擔任綏德縣文化館副館長的武文傑,已成為(wei) 文藝下鄉(xiang) 演出業(ye) 務的負責人。這些年來,文藝演出繼續鋪開,已經走過了綏德全縣70%的村莊。

  文化進萬(wan) 家,又到滿堂川。當年,下鄉(xiang) 首演地——土地岔鄉(xiang) ,並入了如今的滿堂川鎮。走進滿堂川鎮郭家溝村,古樸的戲台上,一支秧歌隊舞得正酣。旁邊的旗子上,印著“滿堂川文藝宣傳(chuan) 誌願服務隊”幾個(ge) 大字,在春風中搖曳。

  “大家看,‘雙扇打開’的動作中,可融入嬌羞、張望的表情,更顯得精彩、傳(chuan) 神。”武文傑被圍在中間,手把手為(wei) 隊員們(men) 表演示範,贏得大夥(huo) 兒(er) 陣陣掌聲。

  3年前,黃土地藝術團走進郭家溝村,老鄉(xiang) 們(men) 很熱情。演出結束後,愛好文藝的鎮裏退休教師高全亮受到啟發,召集大夥(huo) 兒(er) 籌劃文藝宣傳(chuan) 誌願服務隊,提議一出,眾(zhong) 聲響應。

  編節目、練秧歌、送設備……有藝術團的支持,這支基層文藝宣傳(chuan) 誌願服務隊在黃土地上拔節生長。

  “藝術團老師常來給我們(men) 做指導,幫助我們(men) 開拓眼界、提高專(zhuan) 業(ye) 水平。”讓高全亮感動的,是藝術團老師的暖心鼓勵:“他們(men) 說源於(yu) 鄉(xiang) 土的表演自然淳樸,這給了我們(men) 很大的信心。”

  “土地岔鄉(xiang) ,是我們(men) 團的首演地。27年前那個(ge) 秋夜,老鄉(xiang) 的喝彩聲激勵我們(men) 勇往直前。”武文傑感慨不已:“如今,這同一片土地上,長出了自己的文藝之花,令人欣喜,更讓人感動。”

  “藝術團來自黃土地,走進陝北人的精神家園”

  90後年輕人郝羅康是團裏的一名舞者,也是一群孩子口中的“康康老師”。春日傍晚,綏德實驗中學,18人的非遺秧歌班裏熱鬧非凡。十字步、單手扇、雙手扇、轉花傘(san) ……郝羅康一一示範:“學生娃,悟性高,要領一教就會(hui) !”

  教室拐角處,13歲的張佳馨看得認真。自從(cong) 她記事起,母親(qin) 隨商業(ye) 秧歌隊演出,她便耳濡目染,對秧歌有天然的親(qin) 近。

  看著老師單手扇走十字步,張佳馨默念要領,記在心間。晚上回家,即學即演,母親(qin) 看了嘖嘖稱讚:“向內(nei) 轉腕,扇花形狀真好看!跟著閨女,又新學一手。”

  學到新技能的,還有社區秧歌隊。走進綏德縣名州鎮東(dong) 街社區,20多名秧歌愛好者踩著節拍,正排演自創秧歌劇。每周閑暇時,武文傑都來這裏,給大夥(huo) 兒(er) 義(yi) 務指導。

  “扭秧歌,要‘踩在板上、功在腿上、藝在手上、情在臉上’。”說起訣竅,武文傑言簡意賅:“上了台,忘記年齡,你就是18歲的自己。沉浸其中,方能跳得酣暢淋漓。”

  幾年來,憑借專(zhuan) 業(ye) 指導,社區秧歌隊小有名氣。《歡天喜地唱酒歌》《唱美榆林走天下》……一個(ge) 個(ge) 秧歌節目走出了社區,登上更大的藝術舞台。

  正月全城鬧秧歌,已成為(wei) 綏德人的集體(ti) 記憶。今年元宵節,綏德秧歌大會(hui) 演,一隊隊秧歌走上街頭,男女老少隨性即舞,揮灑自如;一波波觀眾(zhong) 如潮水般湧入,扶老攜幼,摩肩接踵,盡情融入這“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行走綏德,秧歌的魅力無處不在,融進了這片黃土地的血脈裏。魏建明說:“藝術團來自黃土地,也走進陝北人的精神家園。”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安鹹陽攜手推動人社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日前,西安—鹹陽一體化重點產業聯合招聘會暨人社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推進會在秦創原人才大市場舉行。來自西安、鹹陽兩市101家重點產業、重點行業的優質企業,為高校畢業生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提供1000多個優質崗位,吸引4200多名...[詳細]
  • 總投資18.69億元的氫能產業項目落戶西鹹新區涇河新城

    4月1日,秦創原·西部首屆氫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全聯新能源商會氫能專委會團標建設圓桌會在西鹹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西鹹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全國工商聯法律服務部副部長李強、西鹹新區黨工委委員劉宇斌、西鹹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詳細]
  • 我國首次全球高空基準氣候站觀測試驗啟動

    按要求,錫林浩特高空觀測站工作人員定時施放國內外高精度探空儀和臭氧探空儀,形成國際領先的0—35000米垂直大氣柱溫度、濕度、氣壓、風、臭氧等氣候基本變量的長期、連續、穩定基準觀測能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