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晉”鄉村看振興|山西沁縣:“稻蟹共生”打造“立體生態養殖”
央廣網長治4月6日消息(記者任重 通訊員魏堃 秦超)清明節前後,十餘(yu) 台大型機械在山西長治市沁縣南裏鎮樊村的百餘(yu) 畝(mu) 土地上來回穿梭,犁地、翻土,一派忙碌景象。依托便利的水利條件和科學的農(nong) 田管理措施,樊村發展稻蟹立體(ti) 養(yang) 殖,而眼下的“稻蟹共生”作業(ye) 正式拉開了南裏鎮春耕備耕的序幕。
南裏鎮樊村位於(yu) 沁縣圪蘆湖水庫下遊,水土優(you) 勢明顯,樊村在繼承水稻種植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發展200多畝(mu) 魚塘,帶動了一批養(yang) 魚專(zhuan) 業(ye) 戶增收致富。
以樊村為(wei) 代表,近年來,沁縣南裏鎮利用圪蘆湖水資源豐(feng) 富的天然優(you) 勢,加大低窪地治理,積極引進各種優(you) 秀企業(ye) ,昔日的易澇地變成了如今的“聚寶盆”。
作為(wei) 長治市唯一一家省級優(you) 良漁種場和長治市唯一的苗種生產(chan) 基地,長治德順水產(chan) 養(yang) 殖有限公司是樊村的長期駐村企業(ye) ,其苗種供應輻射長治、晉中、晉城三地,輻射養(yang) 殖農(nong) 戶300餘(yu) 戶。如何更好地帶動農(nong) 民一起增收致富,走出一條村集體(ti) 與(yu) 駐村企業(ye) 合作發展新道路?經過市場調研與(yu) 評估,德順水產(chan) 養(yang) 殖有限公司與(yu) 樊村村委初步達成共識,決(jue) 定共同試驗開發50餘(yu) 畝(mu) 稻蟹共生產(chan) 業(ye) 項目。
從(cong) 事水產(chan) 養(yang) 殖40多年的秦永德,是長治德順水產(chan) 養(yang) 殖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沁縣水產(chan) 養(yang) 殖大戶,在他看來,“稻蟹共生、一地兩(liang) 用、一水兩(liang) 養(yang) ”的立體(ti) 生態農(nong) 業(ye) 模式,具有不與(yu) 糧爭(zheng) 地、一水兩(liang) 用、一田雙收的特點,同時能進一步提高水稻品質和產(chan) 量,實現稻養(yang) 蟹、蟹養(yang) 稻、稻蟹共生的綠色生產(chan) 。
“蟹苗大約10元一斤,我們(men) 預計投放2000斤左右,能收獲1萬(wan) 斤,去除成本,每畝(mu) 稻田蟹純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水稻畝(mu) 產(chan) 能達到1000斤,每斤售價(jia) 在5元左右。”秦永德對立體(ti) 生態養(yang) 殖的利潤表示可觀。
“稻田養(yang) 蟹的前景非常可觀,希望這次的嚐試能進一步帶動周邊的百姓一起增收致富,希望我們(men) 村能再現古鎮‘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ang) ’”。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主任周雲(yun) 信心滿滿。
立體(ti) 生態養(yang) 殖前景可觀(動圖製作:趙凱)
據悉,南裏鎮樊村“稻蟹共生”項目於(yu) 日前正式開工,6月中旬完成插秧,目前陸續投入蟹苗養(yang) 殖,預計今年中秋節上市銷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