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舉行清明節公祭活動:了老帥遺願 安烈士忠魂
鳳凰嶺下,湫水河畔。
當哀婉、悠遠的《思念曲》奏響那一刻,似在召喚、迎接著“流落”在外80載的革命先烈英靈歸來。
3月31日,山西省呂梁市興(xing) 縣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愈加莊嚴(yan) 肅穆,在由毛澤東(dong) 主席於(yu) 1952年親(qin) 筆題名“晉綏解放區烈士塔”的這座烈士陵園內(nei) ,一場“2023年清明節公祭活動暨晉綏零散烈士墓集中遷葬活動”舉(ju) 行。
當裝殮著43位先烈遺骸的棺槨從(cong) 身前緩緩抬過時,第三代“晉綏兒(er) 女”段翔難以壓抑內(nei) 心的激動情緒,默念著“革命先輩們(men) ,歡迎回家”。
對於(yu) 呂梁這片紅色熱土,對於(yu) 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的英烈,段翔心中飽含著崇敬。爺爺段雲(yun) 那一代人在抗日根據地的戰鬥往事,晉綏先輩們(men) 在烽火歲月的傳(chuan) 奇故事,深深印在他心裏,也讓他記住了“薪火相傳(chuan) 呂梁精神、回饋晉綏革命老區”的囑托。
2014年10月,曾任八路軍(jun) 120師師長賀龍之女賀曉明、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書(shu) 記林楓之子林炎誌、中央晉綏分局調查研究室主任段雲(yun) 之子段曉飛等晉綏兒(er) 女與(yu) 興(xing) 縣人民政府聯合發起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hui) (以下簡稱“晉綏基金會(hui) ”),希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傳(chuan) 承紅色文化,弘揚晉綏精神。
革命戰爭(zheng) 年代的晉綏革命根據地,以興(xing) 縣為(wei) 首府,巍然屹立在黃河東(dong) 岸、呂梁山麓,成為(wei) 阻敵西犯、屏障陝甘、拱衛延安、保衛黨(dang) 中央的鋼鐵防線。
僅(jin) 在興(xing) 縣,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guan) 向應率領著英勇無畏的120師將士與(yu) 日本侵略者交鋒血戰,2200多位將士犧牲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
囿於(yu) 戰爭(zheng) 環境下的特殊情況,很多戰士犧牲時無法集中收葬,隻能散葬於(yu) 呂梁山的荒野溝壑中。
帶先烈回“家”,成為(wei) 賀龍、林楓、段雲(yun) 等革命先輩心中念念不忘的心願,也告知給子女後代,去完成父輩的惦念。
9年來,晉綏基金會(hui) 聯合呂梁軍(jun) 分區、呂梁市各區縣黨(dang) 委政府,聘雇當地熟悉環境的誌願者踏遍呂梁山,去搜尋散葬於(yu) 各處的先烈遺骸,一具具核驗、裝殮、保管。
從(cong) 那之後的每年清明節,隨著寄托無限哀思的集結號聲,都會(hui) 有一批批先烈遺骸榮歸、長眠於(yu) 烈士陵園。
7年前,作為(wei) 青年誌願者,段翔開始參與(yu) 到晉綏基金會(hui) 的公益活動中,跟隨父輩一次次前往呂梁,目睹一批批先烈歸來。
“從(cong) 那時起,我開始理解祖輩、父輩、自己與(yu) 這片紅色熱土的羈絆。戰爭(zheng) 年代,是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通過自己節衣縮食養(yang) 活了戰鬥、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部隊將士,而今,我們(men) 要懷著感恩之心回饋老區人民。”段翔說,他早已將呂梁視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
“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為(wei) 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晉綏兒(er) 女不怕艱苦、不畏犧牲,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展現了一往無前的革命氣概,鑄就了對黨(dang) 忠誠、無私奉獻、敢於(yu) 鬥爭(zheng) 的偉(wei) 大呂梁精神……”
鏗鏘有力的祭文,是對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無限敬仰。烽煙早已消散在曆史長河中,但記憶不會(hui) 隨時光衝(chong) 淡。
將手中鮮花置於(yu) 烈士墓前那一刻,呂梁學院思政係學生王炫想起從(cong) 小學起每年前往烈士陵園掃墓的場景,“那時,我覺得高高的紀念碑有著說不出的巍峨和肅穆,一條紅領巾獻給烈士,默默拭去墓碑上的塵土,卻拭不去年幼時心中的疑問”。
是什麽(me) 讓無數革命先輩甘願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前仆後繼?長大後,王炫逐漸理解了信仰和理想的偉(wei) 大和力量。
在呂梁學院,她參加由學校組織的“紅色講堂”講座、通過“三下鄉(xiang) ”等實地參觀革命舊址,了解呂梁這片紅色熱土上的先輩故事,同時宣講先輩的英勇事跡,讓革命精神去感染身邊每一個(ge) 人。
“先烈回‘家’,是對他們(men) 最好的告慰,讓他們(men) 更好地安息。”呂梁學院團委副書(shu) 記郝亞(ya) 瓊說道。
活動中,來自興(xing) 縣東(dong) 會(hui) 中心校段家灣小學的40名少先隊員高唱起《我們(men) 是共產(chan) 主義(yi) 接班人》。
該校六年級學生李燕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men) 每個(ge) 人都給烈士獻上了自己親(qin) 手製作的小白花,獻上花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哭了出來。
“呂梁蒼蒼,汾水洋洋。先烈偉(wei) 績,山高水長。”賀龍元帥緬懷先烈的題詞鐫刻在紀念塔上,講述著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
賀曉明深情表示,“不忘毛主席當年題詞的囑托,烈士陵園是英雄的家。”
林炎誌說:“作為(wei) 晉綏兒(er) 女,我們(men) 要不忘初心,踔厲奮發,緬懷英烈,繼承革命先輩精神。”
9年的努力,就是為(wei) 了讓更多英雄回“家”。段曉飛一次次前往興(xing) 縣,在荒野間撿拾烈士遺骨、籌劃擴建烈士墓區、維護整修烈士陵園,去完成父輩留下的夙願。
“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我們(men) 父輩的很多戰友犧牲在呂梁山上,迄今仍沒有‘回家’,難覓蹤跡,我們(men) 身上肩負著父輩的囑托和心願,必須將那些犧牲散葬的先烈找回來,哪怕是多收遷迎回一位,也是珍貴的勝利。”段曉飛說。
如今,在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已收遷安葬革命先烈698位,其中無名烈士578位,同時在英烈牆上鐫刻著1949位先烈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和犧牲時間。
歲月無聲亦有聲。一把小號奏起《思念曲》,從(cong) 呂梁方山縣、嵐縣等地收遷的43位先烈遺骸正式安葬,“流落”80載,先烈英魂終於(yu) 歸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