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今真“青山”——一個沿江重工業基地的“換顏”之路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惠小勇、廖君、熊琦
貫穿八百裏洞庭湖水,萬(wan) 裏長江千古一日地向東(dong) 北奔流,忽而在此處急拐向東(dong) 南,形成著名的“長江第二彎”。古時過往船隻於(yu) 一片灰黃中,唯見此地有山獨青,故以“青山”名之。
在青山這片水澤之地,孫權駐軍(jun) 演武,宋元大軍(jun) 曾經激戰,詩仙李白、詩人陸遊也曾暢遊。然而,最讓這裏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還是20世紀50年代:經蘇聯專(zhuan) 家考察,這片長江右岸的灘塗,被選址為(wei) 新中國第一家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ye) 武鋼的建設基地,“十裏鋼城”從(cong) 此拔地而起。
鼎盛時期,青山區的工業(ye) 產(chan) 值一度占到武漢的三分之一,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紅火的“鋼城”淪為(wei) “坐守青山望青山”的“灰城”。走過鋼與(yu) 火的工業(ye) 文明時代,步入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時代,千年古鎮,何以樂(le) 享“青山”?帶著疑問,記者走進青山區的大街小巷,探尋這座重工業(ye) 基地的“換顏”之路。
從(cong) “避江而逃”到“逐水而樂(le) ”,這個(ge) 江灘不一般
櫻花、海棠花、玉蘭(lan) 花……陽春三月,花海綿延綻放在7.5公裏的長江岸線上。沿江4米寬的紅色塑膠步道上,大人和孩子追逐、嬉鬧。每逢周末或長假期間,青山江灘的4個(ge) 停車場、近2000個(ge) 停車位近乎滿滿當當。在觸手可及的綠色空間中,市民親(qin) 近自然、忘憂盡興(xing) 。
同樣是這片灘塗之地,數百年前,人們(men) 忙於(yu) 圍垸墾殖、抵禦洪水。由於(yu) 青山地勢低窪,河道變化大,每逢洪澇,往往成為(wei) 重災區。江水將現在的沙湖和東(dong) 湖一帶“連成一片”。數十萬(wan) 畝(mu) 良田,盡成湖蕩。據史料記載,僅(jin) 明、清兩(liang) 代,武漢有文字記述的水災至少有92次。
新中國成立之後,滿懷豪情壯誌的武漢人民開始建設百廢待興(xing) 的城市,千軍(jun) 萬(wan) 馬戰洪峰,打樁還土填坡,使堤身比汛前更高更固。此後,長江武漢青山江段的江堤又曆經多次加固,堤頂標高達到32米。
“那會(hui) 兒(er) 的江堤,像是一道‘土牆’,隔絕了江與(yu) 城。”回憶起十幾年前的青山江灘,71歲的攝影愛好者趙誌剛找遍自己積攢的影像資料,卻沒有找出一張拿得出手的照片。“堤壩又陡又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平時大家很少過來。”
在追求GDP快速增長的時期,原本秀麗(li) 的長江岸線逐漸被30多座砂場和碼頭侵占。江堤上,常見載著砂石的大貨車往來飛馳,路麵被軋得坑坑窪窪;江麵則被各類運輸船排放的油汙和生活汙水染得五顏六色。
為(wei) 了根除原堤段的滲漏險情,同時改善武漢濱江環境,2013年,武漢啟動青山江灘改造工程,通過實施防洪清障、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景觀綠化等工程措施,沿線原有的工業(ye) 碼頭、砂石碼頭退出了江灘,一些相關(guan) 設施設備作為(wei) 老工業(ye) 基地的印記被保留了下來。
跟著遊客,記者從(cong) 建設三路路口進入青山江灘,率先躍入眼前的是一台巨大的塔吊起重機。在改造過程中,這座20世紀90年代內(nei) 河碼頭的“舉(ju) 重冠軍(jun) ”被專(zhuan) 門保留,成為(wei) 遊客取景拍攝的熱門打卡點。
武漢生態投資集團所屬碧水集團青山江灘項目負責人殷振介紹說,不隻是這一台塔吊機,相當一部分青山特有的曆史印跡,在景觀設計中得到體(ti) 現和保護,成為(wei) 工業(ye) 文明與(yu) 生態環境融為(wei) 一體(ti) 的代表性景觀。
從(cong) 空中俯瞰,青山江灘仿佛一條生態綠帶,將長江和城市連在一起,秘密就在江灘停車場最深處這堵厚實的鋼筋混凝土防滲牆。殷振拍打著牆壁說,牆的另一邊就是江水,這堵防滲牆將江水與(yu) 城市隔開,這便是在武漢市首創的緩坡式堤防,通過維持原堤高度和外側(ce) 堤腳不變,放緩坡度,向臨(lin) 江大道一側(ce) 推進約20米,堤身內(nei) 部則被“植入”高10餘(yu) 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滲牆,確保防洪安全。
這種改造方案意味著青山江灘會(hui) 向城市內(nei) 部“生長”,一度讓設計人員有所顧慮。最終武漢市政府決(jue) 定,“與(yu) 其要一座高高在上、不被市民親(qin) 近的大堤,不如拿掉高牆,讓大堤敞開懷抱。”
壩頂則被設計成蜿蜒起伏的無障礙小徑,漫步小徑之上,一路樹蔭覆蓋、鮮花簇擁。水杉、香樟、楊樹等防浪林帶經過精心設計,在堤身上模擬出自然山地橫縱起伏的層次感,頗有一番“堤在林中,似堤非堤”的韻味。
巧思不僅(jin) 在眼前,也藏在足下。作為(wei) 湖北首個(ge) 以海綿城市為(wei) 理念建設的江灘,大麵積鋪裝的透水材料讓江灘能自由“呼吸”。每逢降雨,雨水通過導水盲溝和盲管,匯集到近2萬(wan) 平方米雨水花園及生態草溪中,最終補充到地下水中。即便雨後初晴,人們(men) 在江灘上玩耍,也不會(hui) 感覺地麵濕漉。
從(cong) 水患重重,到歲歲安瀾;從(cong) 生產(chan) 岸線到生態岸線,滄海桑田間,防洪險灘不再,眼前已是繽紛畫廊。武漢青山區水務和湖泊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江灘共建成灘地公園2039畝(mu) ,總綠化率超80%,每年增加碳匯量約723.8噸,釋放氧氣量約2400噸。
“江灘之變,是親(qin) 水與(yu) 親(qin) 民理念的雙重體(ti) 現。”青山區政府負責人說,江灘的作用不再僅(jin) 僅(jin) 是對抗水患,還要有助於(yu) 讓水的靈性滋養(yang) 城市,讓自然、城市與(yu) 人之間形成親(qin) 善如水般的關(guan) 係。
2017年青山江灘整治項目榮膺國際C40城市獎“城市的未來”獎項,係全國唯一獲獎城市項目。如今的青山江灘,已經成為(wei) 該區的一個(ge) 生態品牌,它的蝶變效應正在影響青山,助推該區的經濟之變、生態之變。
戴家湖的五次變身,見證發展的綠色轉型
“50年代一湖碧水,70年代一池煤灰,90年代一座黑山,00年代一堆垃圾。”這個(ge) 曾被青山老百姓用順口溜相傳(chuan) 的“主角”,就是位於(yu) 青山建設十路的戴家湖。
在武漢,恐怕很難找出一個(ge) 與(yu) 戴家湖相同命運的湖泊,它的五次變身記,見證著青山從(cong) 工業(ye) 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全麵轉型。
上世紀50年代,擁有973多畝(mu) 水域麵積的戴家湖與(yu) 幾公裏外的長江、楊春湖、東(dong) 湖共同構成南北向的水係。湖中盛產(chan) 的魚蝦菱藕,是當地人民重要的生活依靠之一。
作為(wei) 武漢市的中心城區之一,青山因武鋼建區,隨後又陸續建成一冶、武石化、461廠、471廠、青山船廠等12家國有特大型工業(ye) 企業(ye) ,形成了較為(wei) 健全的鋼鐵冶煉、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工業(ye) 體(ti) 係,成為(wei) 全國聞名的鋼鐵基地和重化工集聚區。戴家湖也從(cong) “農(nong) 業(ye) 戶口”升級成為(wei) “工業(ye) 戶口”,被規劃為(wei) 青山熱電廠的生產(chan) 用地。
伴隨著“十裏鋼城”的蓬勃發展,青山熱電廠發電產(chan) 生的大量粉煤灰無處可去,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戴家湖就成了傾(qing) 倒粉煤灰的“理想”容器:幾條管道從(cong) 廠區接到戴家湖,日夜不停地排出黑色灰漿。
20世紀70年代,灰蒙蒙的泥灰取代了過去清澈的湖水,湖水變成了煤渣填埋場,戴家湖的“湖”從(cong) 此消失。戴家湖的慘痛經曆還遠遠不止於(yu) 此。到了90年代,因為(wei) 傾(qing) 倒的粉煤灰越積越多,戴家湖又成了“戴家山”:十幾米高的粉煤灰堆一度“潰堤”,粉煤灰順著破口染黑了和平大道。
2002年,隨著循環經濟興(xing) 起,一批新型建材廠開始嚐試用粉煤灰做磚。曾經被當作工業(ye) 廢料、人見人嫌的粉煤灰頓時變“俏”。幾年工夫,有灰的地方,坑挖到十幾米深,雨水積攢,“戴家湖”似乎回來了,卻再也不複原來水清魚遊的景象。
“年吃半塊磚,自飲洗腳水,名為(wei) 青山,實為(wei) ‘灰城’”,這是青山人的自嘲。青山區工業(ye) 廢氣、廢水、固廢和燃煤消耗全市占比六成以上,區域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長期在全省墊底。
“過去為(wei) 了發展犧牲了生態。現在要想發展,就要把生態找回來。”青山區委負責人說,青山立誌要掃除“黑灰”形象,找回綠水青山。
“放大頭針彎,係上縫衣服的線,綁在竹竿上,就能從(cong) 湖裏釣到魚。”青山區橋頭村居民楊國旺老人兒(er) 時常在戴家湖釣魚,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再次垂釣戴家湖,他足足等了一輩子,從(cong) 小娃娃變成了滿頭白發的老人。
2013年12月,計劃投資7000萬(wan) 元的戴家湖公園建設項目破土動工。曆經16個(ge) 月的精心營建,在完成粉煤灰清運、生態修複、恢複水體(ti) 、景觀改造後,戴家湖完成了它的第五次“變臉”:湖水重回清澈,盛夏荷花盛開,草坪上孩子們(men) 可自在地奔跑……
“我現在經常夢見兒(er) 時的戴家湖,夢見蕩起雙槳的美好時光,雖然它經曆了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我很幸運,又看見它變回波光粼粼的樣子了。”作為(wei) 戴家湖公園園史館講解員,76歲的胡昇見證了戴家湖一個(ge) 甲子的傳(chuan) 奇命運,每次給大家講解戴家湖公園的曆史,胡昇會(hui) 給大家講述那個(ge) 口口相傳(chuan) 的順口溜,不過新版的最後加上了一句“10年代一個(ge) 公園”。
作為(wei) 武漢首個(ge) 建在工業(ye) 廢棄物原址上的城市綜合公園,戴家湖公園與(yu) 緊鄰的青山公園一同形成武漢市最大的單體(ti) “綠肺”,不僅(jin) 成為(wei) 周邊10餘(yu) 萬(wan) 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處,還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重生的戴家湖公園,沒有掩蓋它那段“灰色曆史”,在公園北入口處保留了一麵長10米、高2米的粉煤灰展示牆——“灰土上的花園”,讓大家知道綠意蔥蔥的來之不易。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越來越多的人從(cong) “盼望青山”的等待,轉變到“守護青山”的實踐中來。
10年間,青山鐵腕出擊,先後關(guan) 閉搬遷青江化工公司、青山冶金化工廠、華美飼料公司等一批排汙企業(ye) ,搬遷拆除23個(ge) 沿江砂石碼頭,協調春筍集團騰退2.5萬(wan) 平方米控規綠地並完成綠化建設,清除國電青山電廠63萬(wan) 噸灰渣……
重拳之下,“灰城”慢慢被拭去了塵土,逐漸展露出本來的青翠麵容:轄區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從(cong) 33.7%提升至76.2%,優(you) 良天數增加149天;多個(ge) 湖泊水質從(cong) 劣V類大幅提升為(wei) Ⅳ類、Ⅲ類;近五年建成11座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達到10.14平方米,位居武漢前列。
從(cong) 天興(xing) 洲順江而下,在青山區東(dong) 北部的一處沿江廠區,幾隻水鳥正掠過成蔭綠植,各色錦鯉在處理達標的排放水池裏自在遊弋,道路兩(liang) 側(ce) 千株鮮花競相吐豔。一街之隔,便是縱橫密布的銀色管廊和數座近百米高的乙烯塔,生產(chan) 裝置正開足馬力進行生產(chan) ,每年近百萬(wan) 噸的“化工母料”從(cong) 這裏發往全國。
“從(cong) 建廠至今,我們(men) 環保投入累計超過20億(yi) 元。”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夏取勝說。通過加強管理、應用新技術和設備等手段,這個(ge) 中韓兩(liang) 國在全球能源化工領域最大的合資項目,外排汙水和廢氣達標排放率已達到100%。
明代文人王世貞因迷戀青山美景,遊興(xing) 未了地寫(xie) 下“武昌在前頭,透巡不肯去。為(wei) 愛青山磯,且對青山住”的詩句。今日在他曾駐足的青山磯遠眺,江水滔滔滿眼綠,乙烯塔前白鷺飛,現代工業(ye) 與(yu) 碧水藍天相映成趣。
2020年初,湖北單體(ti) 最大的數據中心——武鋼大數據中心一期在青山正式開始運營。“大數據中心屬於(yu) 高耗電項目,而該中心位於(yu) 武鋼廠區內(nei) ,使用的是鋼廠富餘(yu) 用電,對客戶而言,能源保障高,電費便宜。”武漢武鋼大數據產(chan) 業(ye) 園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丁明星介紹。
隨著城區形象不斷提升,青山區域內(nei) 商貿服務業(ye) 加速發展,奧山世紀城、武商城市奧萊、印象城等商業(ye) 綜合體(ti) 相繼落戶,長江雲(yun) 通、柏斯鋼琴、黑芝麻科技等新技術企業(ye) 紛至遝來。經過多年努力,青山區二、三產(chan) 業(ye) 結構比已由78:22優(you) 化至61.7:37.3,昔日的“紅鋼城”躍變為(wei) “青山綠城”。
2022年,青山區工業(ye) 技改投資占比武漢市排名第一,全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ye) 97家,增幅達46.2%。創新力量驅動下,青山區地區生產(chan) 總值已跨越900億(yi) 元大關(guan) ,正在向著“千億(yi) 城區”加速邁進。
家居綠水青山畔,人在春風和氣中
初來青山,首先吸引人的是街區內(nei) 的一連串地名:建設一路、工人村街、廠前村、簡易村、自建村……一個(ge) 個(ge) 地名,一條條街名,皆是紅火年代的時光印記。
廠前村,因地處武鋼廠區的前麵而得名;簡易村,源於(yu) 建設武鋼時的工廠職工和家屬住的簡易工棚;自建一村、自建二村和自建三村,由單位籌備材料,工人自己動手修建住房,又按修建的時間順序來依次命名……
為(wei) 挺起共和國的“工業(ye) 脊梁”,20世紀50年代,10萬(wan) 多產(chan) 業(ye) 工人從(cong) 天南地北聚集武漢市青山區。隨著一座座高爐、一排排廠房拔地而起,一個(ge) 新興(xing) 的鋼鐵基地逐步成型。與(yu) 此同時,顧不上規劃設計、日夜趕建起來的大量簡易工棚和村落,環繞著廠區漸漸形成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棚戶區。
“以前晚上消防車一響,我就嚇得跑出去看。”在青山區工人村街居住了大半輩子的劉桂華老人回憶說,她一家三代6口人曾經擠在34平方米的工棚中生活多年。“那時的房子大多由青磚加石棉瓦搭建而成,再加上分布密集,萬(wan) 一失火,就會(hui) ‘火燒連營’。又由於(yu) 排水係統缺乏,一旦下雨,地勢低的家裏就會(hui) ‘水漫金山’。”
時光荏苒,這些低矮簡陋的平房和它們(men) 的主人一樣漸漸老去。進入21世紀以來,還有13709戶共4萬(wan) 餘(yu) 人在此“蝸居”,約占青山區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是低收入家庭,其中上萬(wan) 戶居住麵積不到50平方米。因為(wei) 低矮潮濕,配套設施簡陋,居民們(men) 改善居住條件的願望強烈。
為(wei) 了補齊對棚戶區居民的“曆史欠賬”,從(cong) 2006年起,武漢市在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開始逐步探索形成“政府主導、銀企聯動、市場運作”的青山棚改模式。老舊破敗的棚戶逐漸在拆遷改造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和現代化的社區。
如今的工人村街道,樓房外立麵整修如新,幼兒(er) 園、活動室和配套商業(ye) 設施等一應俱全。小區實施海綿工程,鋪上滲水磚,改變了雨天汙泥、積水混流的狀況。綠化帶裏補種了紫薇花、梔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樹和橘樹,宛如一個(ge) 花果園。
從(cong) 34平方米的棚戶,搬到86平方米的電梯房,從(cong) 破破爛爛的棚戶區,到現在綠草如茵的現代化小區……回憶今昔對比,作為(wei) 2015年搬入棚改回遷社區青和居的第一批居民,劉桂華笑容滿麵。
隨著最後一個(ge) 棚改還建房項目青馨居小區在2016年底啟動回遷安置,青山區1.37萬(wan) 個(ge) 棚戶家庭終於(yu) 全部告別“憂居”,搬進寬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
青宜居、青惠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雅居等5個(ge) “青”字頭社區,組建成了華中地區最大的棚改回遷社區和武漢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區,圓了大夥(huo) 兒(er) 期盼數十年的安居夢。有搬入新居的居民自己總結:“這既是‘青山’的‘青’,也是‘青年’的‘青’,更是‘青史’的‘青’!”
由大雜院到新社區,新挑戰也隨之而來:一方麵,人們(men) 的精神需求隨著居住方式和環境改善“水漲船高”,過去粗放式社區管理路子已難以適應;另一方麵,人際關(guan) 係褪去了“大院熟人”的餘(yu) 溫,同時,低收入、困難群體(ti) 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結構複雜,居住環境更迭沒能改變一些陋習(xi) ……這裏成為(wei) 社區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麵對新情況,青山區把解決(jue) 居民“雞毛蒜皮”小事當作大事,創新社區治理體(ti) 係,通過“天天敲門組”“順順吧”“好樣的工作隊”等載體(ti) 讓居民在家門口解決(jue) 糾紛,提供“四點半學校”“社區好味到大食堂”等服務分別為(wei) 青少年和困難老人提供托管、就餐,全麵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現在小區周邊超市、藥房隨處可見,學校、醫院等配套齊全,去年地鐵還修到了小區門口。”劉桂華笑著說,從(cong) 棚戶區搬到高樓裏,自己已是心滿意足,沒想到這幾年,生活質量還在不斷提升。
“近3年來,社區陸續安裝了高空探頭、人臉識別門禁係統、智慧電梯,新建了300多個(ge) 電動車停車位。”武漢市青山區青和居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桂小妹向記者介紹說,一係列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大事小情”被一一解決(jue) ,精細化、智能化正在延伸到社區治理的方方麵麵。
上一輩人為(wei) “鋼鐵過江”的雄心壯誌匯聚江城,現在五湖四海的人們(men) 再次奔赴青山,吸引他們(men) 的是宜居宜業(ye) 宜樂(le) 的生活環境。有朋友發問,應該從(cong) 哪裏開始邂逅青山呢?青山人會(hui) 自豪地告訴你:
——去地處繁華商圈的青山區圖書(shu) 館。穹頂、漢字吊燈、白色旋轉樓梯等獨具匠心的設計讓人置身“時光隧道”,創新性的“館店一體(ti) 化”運行模式,讓讀者可買(mai) 、可借、可“預定”。作為(wei) 武漢中心城區中最大的區屬圖書(shu) 館,39萬(wan) 冊(ce) 藏書(shu) 、8600平方米的場地足以讓千人同享文化大餐。
——去即將成為(wei) 國家4A級景區的武鋼文化旅遊區。在曆經滄桑的武鋼一號高爐遺址前輕觸屏幕,體(ti) 驗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奔湧而來的震撼,再去現代化的煉鋼操控中心,感受輕點鼠標就能加工鋼坯的智能。在同一空間下,見證曆史與(yu) 科技的交相輝映。
——去蘇聯風情住宅“紅房子”改造而來的文旅新地標。這裏有跟隨日落打烊的“遊心”咖啡店;有紅磚瓦牆色調,用上萬(wan) 本圖書(shu) 和鏡麵搭建出光影書(shu) 海的“最美書(shu) 店”鍾書(shu) 閣;還有通過實體(ti) 模型展示舊房改造和修繕過程,幫助青山人留住鄉(xiang) 愁的“修繕實驗室”。
……
一座座新增的文化地標,一批批日益豐(feng) 富的公共設施,正讓鋼與(yu) 火的工業(ye) 城成為(wei) 詩意棲居地,將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照進現實。
“家居綠水青山畔,人在春風和氣中。”在青和居社區廣場裏的一處涼亭上,掛著這樣一幅居民創作的對聯。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理念,青山人用幾十年的時間去經曆、去感受,今天他們(men) 更加堅信不疑。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從(cong) 曆史的長河中踏浪而來,人們(men) 欣喜地發現,今日的青山,擺脫了水患頻頻的不安,擦去了“煙塵撲麵”的疲憊,褪去了“髒亂(luan) 危陋”的破舊,終於(yu) 是滿臉笑意,矗立在長江之畔。
在這座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新城裏,新的詩篇正在不斷誕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