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高職生搭無人機“起飛”
作為(wei) 一名90後“新農(nong) 人”,應超一直認為(wei)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作為(wei) 2021年嘉興(xing) 職業(ye) 技術學院植保無人機培訓班學員,他打算改變傳(chuan) 統的種植方式和經營模式,探索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發展之路。
他操控無人機播種灑農(nong) 藥,他把插秧機、打捆機、摟草機一個(ge) 接一個(ge) 開進了田裏。
在學校的時候,應超最喜歡的課程一個(ge) 是現代化管理,一個(ge) 是現代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理論和實踐。他至今還記得,後者是他第一次看到那麽(me) 多新型農(nong) 業(ye) 機械設備,讓他感到“很震撼”。
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會(hui) 同財政部等聯合印發《“十四五”職業(ye) 技能培訓規劃》,提出實施農(nong) 村轉移勞動力等職業(ye) 技能提升計劃,全國共有150家涉農(nong) 職業(ye) 院校、27所涉農(nong) 高校參與(yu) 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工作,培養(yang) 了一批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技能人才和鄉(xiang) 村工匠。
越來越多像應超一樣的職業(ye) 院校學生或畢業(ye) 生,將職業(ye) 技能投入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中,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職業(ye) 教育大有可為(wei) ”。
飛過農(nong) 田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田間勞作全靠人工,農(nong) 忙的季節,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田裏打藥、吸水……用工難,用工貴,生產(chan) 效率低,產(chan) 能不穩定,成本也高。而通過現代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轉型,無人機可以解決(jue) 這些問題。”用應超的話說,一台機器甚至可以抵得上100個(ge) 人的工作量。而且無人機播撒更均勻,“農(nong) 作物的長勢也比傳(chuan) 統人工的要好”。下過雨之後,人工無法立刻進入田地勞作,但無人機可以。
應超現在是嘉興(xing) 市綠康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團支部書(shu) 記、總經理。但比起這些標簽,他更看重的身份是嘉興(xing) 南湖第一個(ge) 農(nong) 業(ye) 植保無人機飛手。
經過3年的努力,目前,綠康農(nong) 業(ye) 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近3年優(you) 質專(zhuan) 用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稻麥糧食複種指數均達98%,糧食單產(chan) 高於(yu) 南湖區平均水平,優(you) 質晚稻產(chan) 量達到1170萬(wan) 斤,成功創建嘉興(xing) 市糧食高產(chan) 示範田。
他給記者算了一下,500畝(mu) 地雇用50個(ge) 人完成一天工作,按當下日薪的人工費用計算,將近兩(liang) 萬(wan) 元。如果換成一台無人機,這一天就能省下來1.6萬(wan) 元。
憑著這些優(you) 勢,他的農(nong) 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ge) 行業(ye) 。這些和應超一樣的“新農(nong) 人”都是90後,幾年下來,已經發展成一個(ge) 在當地“走在前列的社會(hui) 化服務團隊”。
團隊目前的8個(ge) 人都是應超口中的“全能機械手”,什麽(me) 機器都操作得很好,團隊日作業(ye) 能力可以達到3000畝(mu) 。
應超提到,每年當地政府都有幫助農(nong) 民提高技術水平的培訓,比如、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頭雁”培訓班、水稻種植專(zhuan) 業(ye) 技術培訓,等等。
2022年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將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帶頭人培育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領頭雁,全國每年培育約2萬(wan) 名“頭雁”,最終形成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頭雁”隊伍。在這個(ge) 過程中,許多職業(ye) 教育相關(guan) 院校發揮了極大作用。
除了帶領團隊成員參加理論上的培訓,他們(men) 還通過實踐提高自身,去各地走在行業(ye) 前沿的企業(ye) 參觀,“不斷提升我們(men) 團隊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有時也會(hui) 讓他想起,自己在嘉興(xing) 職業(ye) 技術學院求學的經曆,“在學校收獲蠻大的”。
去年,應超拿到了嘉興(xing) 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青牛獎”,他的農(nong) 場也被評為(wei) 省級示範性青創農(nong) 場。
“我們(men) 的無人機可以一機多用,能夠對農(nong) 田播種、施肥、防治病蟲害,也能給飼養(yang) 的牲畜投放飼料。”應超自豪地說。
在應超看來,無人機在農(nong) 村,可以派上用場的機會(hui) 不隻是農(nong) 牧養(yang) 殖,還能融入日常生活。疫情期間,他的無人機還被用於(yu) 廣播通知。他希望,將來農(nong) 用無人機的操作能實現遠程化,在極端天氣不用出門,在屋裏坐著也能控製無人機完成工作。
目前,他的農(nong) 場利用小型遙控農(nong) 用植保飛機等設備,成立了飛防服務隊,以便培訓更多專(zhuan) 業(ye) 技術員,讓職業(ye) 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飛入深山
對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北工院”)來說,發揮技術優(you) 勢,服務湘西智慧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特別的精準扶貧道路。
十八洞村、踏梯村位於(yu) 大山深處,自然條件惡劣,地形複雜。在與(yu)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智慧湘西領導小組協商之後,北工院負責采集十八洞村基礎地理信息。學校決(jue) 定,無償(chang) 為(wei) 十八洞村的旅遊開發貢獻專(zhuan) 業(ye) 智慧和力量。
2019年7月,北工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智能測繪團隊成立了,兩(liang) 位老師帶著20名學生,抵達湖南十八洞村。
“風景特別美,但真的好偏僻。”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教師鄭佳榮是帶隊的老師之一,她還記得,從(cong) 州政府進村的路上,穿隧道、過大橋,周邊“都是山區”。村子在半山腰上,“每一步都是台階”,都在陡坡上。
在這座深山的小村裏,傳(chuan) 統測繪方法有種種劣勢,而無人機傾(qing) 斜測量技術,卻能用更短的時間,從(cong) “一個(ge) 垂直、四個(ge) 傾(qing) 斜、五個(ge) 不同的視角”同步采集影像,拿到建築物頂麵及側(ce) 視的高清圖像,給十八洞村實景完成三維建模。
該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1831班學生張嶽,到現在還記得,自己跟村民聊天,對方給他描述十八洞村過去道路難通,一座山連著一座山。
“確實是迄今為(wei) 止,我去過的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張嶽感慨。他和老師同學們(men) 一起,跋山涉水在山間作業(ye) ,對十八洞村、芷耳村等村寨進行基礎地理信息采集的工作。
據鄭佳榮回憶,團隊當時在無人機上用的是五鏡頭攝像機,在村子周邊布置了6個(ge) 用於(yu) 定位的像控點,可以“精確到厘米級”。當地經常下雨、起霧,拍攝工作用了三四天才基本完成,拍攝的照片數量超過3萬(wan) 張。團隊又用了一周的時間,用這些照片完成了建模工作。
“現在我們(men) 的無人機技術升級了,已經不用布設像控點了,可以直接進行定位。如果現在去拍,大概隻需要花兩(liang) 天時間。”鄭佳榮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慨,“這幾年技術發展得非常快。”
最終做好的模型,應用於(yu) 國地通一體(ti) 化時空公共服務平台,這一技術能夠把十八洞村特色農(nong) 業(ye) 推向全國,利用旅遊業(ye) 提高農(nong) 戶收入。“在助力十八洞村的發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鄭佳榮說。
同年11月,智慧湘西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麻遂豹、魏宏騰,來到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建築與(yu) 測繪工程學院實訓基地,學習(xi) 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智能測繪)無人機操控及數據處理的相關(guan) 技術。學院對兩(liang) 位學員提供了免費培訓。
目前,兩(liang) 位受訓人員都已經完成了無人機操控理論及模擬機操作訓練,獲得無人機操控駕駛證,回到了家鄉(xiang) 十八洞村,利用所學,為(wei) 家鄉(xiang) 的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做更多的事。
2022年,北工院再次開展了“引智幫扶”工作,學校的無人機團隊開展無人機航測,製作成三維立體(ti) 高精度地形圖,為(wei) 門頭溝區清水鎮西達麽(me) 村、小龍門村的村域規劃、建築改造等提供精準的基礎數據,為(wei) 其特色民宿的發展提供設計思路。最終,“門頭溝清水鎮西達麽(me) 田園農(nong) 趣穀鄉(xiang) 村空間規劃”入選了2022年首都高校師生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行動計劃。
飛向未來
職業(ye) 技能的培訓,讓應超始終保持學習(xi) 狀態,他不斷學習(xi) 新的農(nong) 業(ye) 設備的用法,鞏固自身對現代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了解。他意識到科技是支撐機械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手段,最近正在學習(xi) 關(guan) 於(yu) 數字化技術。田間的數字化、智能化設備,可以監測田裏麵的各項數據和指標,與(yu) 他正在使用的機械化設備結合,“可以更精細地在田裏進行作業(ye) ”。
據了解,嘉興(xing) 職業(ye) 技術學院從(cong) 2008年就已經開始了農(nong) 民大學生學曆培養(yang) 計劃,構建了“學曆+技能+創業(ye) ”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形成了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的“嘉興(xing) 模式”。其中,無人機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一直在積極推廣植保無人機技術,借助無人機協同創新平台,聯合大疆創新、杭州啟飛智能等植保龍頭企業(ye) ,聘請國內(nei) 植保領域權威專(zhuan) 家作為(wei) 外聘教師,開展了植保無人機組裝、調試、操作等一係列社會(hui) 技能培訓。同時,學校還申報了浙江省技能無人機裝調與(yu) 檢修工考評員培訓基地、中國民航V類植保無人機駕駛員培訓考試基地。
另一所位於(yu) 浙江的職業(ye) 院校台州科技職業(ye) 學院,也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可以對接農(nong)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該校飛行器製造技術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江程通,去年獲得了浙江省高職高專(zhuan) 院校獎學金特別評選獎,還考取了無人機駕駛員執照。
在飛行器競賽中,江程通與(yu) 本科高校的學生同台競技,最終,獲得了2項國家級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技能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如今,他是台州市無人機科普教育基地宣講老師,還組建飛行器競賽社團和服務社團,努力擔當飛行器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傳(chuan) 播者和飛行器使用的推廣者。
對無人機感興(xing) 趣的還包括其他專(zhuan) 業(ye) 的人。兩(liang) 年前,當時才19歲的黃浩文動了創業(ye) 的念頭。作為(wei) 長江工程職業(ye) 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zhuan) 業(ye) 在校學生,這位00後年輕人了解到,目前國內(nei) 主流的民用視頻拍攝機、工程測繪牽引機、農(nong) 田噴灑無人機,以及具備紅外探測的搜救無人機,所涉及的行業(ye) 包括影視航拍、農(nong) 林植保、電力巡檢、安防應急、野外搜救與(yu) 搜查、航空測繪、交通執法等。
“當時覺得這個(ge) 行業(ye) 屬於(yu) 高新技術,感覺很有市場。”利用自己在課堂上的所學知識,在老師和家人的幫助下,2021年5月,當時大學二年級的黃浩文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兩(liang) 年下來,公司逐漸走上了正軌,拿到的最大一筆訂單超過了10萬(wan) 元,是用於(yu) 牽引和測繪的機器,據黃浩文了解,那些機器最後被使用在某個(ge) 鄉(xiang) 村的橋梁建設中。
出身湖北黃岡(gang) 的黃浩文,小時候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對於(yu) 鄉(xiang) 村的印象是童年的“無憂無慮”。但他也感到,目前無人機在鄉(xiang) 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局限,接受度並不高。無人機想要在鄉(xiang) 村廣泛使用,還需要進一步推廣。
盡管已經逐漸步入正軌,黃浩文還是認為(wei) ,目前市場“太卷了”“有點飽和”。這個(ge) 年輕人也還在不斷嚐試著尋求突破,想在無人機行業(ye) 中擁有一席之地。
這些職業(ye) 院校學生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他們(men) 的理想與(yu) 現實,都已搭乘著“無人機”,一飛衝(chong) 天,一鳴驚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