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加入科學治沙隊列 在毛烏素用青春按住黃沙
把經過太空育種的長柄扁桃栽回毛烏(wu) 素沙地,這是治沙人張應龍今年的計劃。
在距離張應龍300公裏的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90後治沙青年石健陽今年的造林計劃也開始了。在5月中旬前,他和爺爺——全國首位治沙英雄、“七一勳章”獲得者石光銀要在沙地裏種上3萬(wan) 多株樟子鬆、白皮鬆等樹苗。為(wei) 此,他現在就要馬不停蹄地開始“搶種”工作。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提供的監測數據顯示,毛烏(wu) 素沙地總麵積為(wei) 3.8萬(wan) 平方公裏,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占68.9%,榆林市占28.4%。統計數據表明,鄂爾多斯市的毛烏(wu) 素沙地治理率已達七成,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毛烏(wu) 素從(cong) 黃沙漫天、“沙進人退”到林木蔥蘢、“人進沙退”再到治沙致富、“人沙和諧”,正吸引著更多年輕人返鄉(xiang) 加入科學治沙的隊列,用青春將黃沙牢牢按在地上。
三代人接力治理“吃人的沙子”
石光銀所在的陝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wu) 素沙地南緣與(yu) 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他對這裏的印象是,沙子真能“吃”人。
石光銀大約7歲時,被風刮到和家人失散,3天後父親(qin) 才在30多裏外的內(nei) 蒙古找到他。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烏(wu) 素的風沙“從(cong) 春刮到冬”,不僅(jin) 讓這裏變得貧瘠,還吞噬一些鮮活的生命。他的父親(qin) 為(wei) 躲避風沙舉(ju) 家搬遷9次。
童年的經曆堅定了石光銀治沙的決(jue) 心。1984年,他獲知國家允許農(nong) 民承包治理沙地,便放棄了農(nong) 場場長的“鐵飯碗”,與(yu) 定邊縣海子梁鄉(xiang) 政府簽訂了3500畝(mu) 的沙地治理合同,並成立了全國第一個(ge) 農(nong) 民股份治沙公司——新興(xing) 林牧場(現更名為(wei) “陝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
為(wei) 了治沙,石光銀變賣了家裏的1頭騾子和84隻羊,把家搬到了沙漠麵積最大的四大號村,帶著和其他7名村民湊出的10萬(wan) 元啟動資金,背著樹種和幹糧一頭紮進了茫茫沙海中。
連續兩(liang) 年栽下的樹苗陸續成活,石光銀信心大增,又承包下難度更大的狼窩沙的治理工作。為(wei) 了省錢,他們(men) 用鍘刀將整株樹苗“一分為(wei) 四”,切下一部分扡插種植。然而一連兩(liang) 年,種下的樹苗都被風沙摧毀殆盡。
“後來我就外出學習(xi) 畫格子、設沙障等科學治沙的經驗,終於(yu) 將樹的成活率提高至80%。所以治沙光靠蠻幹不行,專(zhuan) 業(ye) 知識很重要。”石光銀說。
近40年來,石光銀累計承包造林25萬(wan) 畝(mu) ,在國營、集體(ti) 荒沙堿灘上種活了各類植物5300多萬(wan) 株。長年的治沙經曆不僅(jin) 帶走了他的青春,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年輪”,也帶走了他唯一的兒(er) 子石戰軍(jun) ——2008年,石戰軍(jun) 在從(cong) 寧夏銀川運樹苗的回程中因車禍去世。
為(wei) 守好爺爺和父親(qin) 建造的“綠色銀行”,石健陽從(cong) 林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便返鄉(xiang) 成為(wei) 第三代治沙人,將學習(xi) 到的集約治沙、林區規劃、樹種更新、水源地保護等科學治沙理念落地於(yu) 治沙一線。
石健陽治沙的“底氣”背後,是年輕團隊的支持。他的團隊有7名返鄉(xiang) 大學生,分別來自林業(ye) 、農(nong) 業(ye) 、水藝等與(yu) 鄉(xiang) 村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大家都是同齡人,遇到問題時會(hui) 互相學習(xi) 交流”。
從(cong) 春季的造林到秋冬的林場管護,石健陽吃住在沙區,閑暇時,他喜愛坐在父親(qin) 當年種的樹下聽風吹樹葉的聲音。在這裏,他最愛的樹種是樟子鬆,“因為(wei) (它)像父親(qin) 一樣身形筆直”。
對於(yu) 榆林人來說,接力治沙帶來的,是肉眼可見的“由黃及綠”。
據史料記載,在秦漢時期,榆林是“沃野千裏、莊稼殷實、水草豐(feng) 美、群羊塞道”的農(nong) 牧區。漢唐以後,由於(yu) 戰亂(luan) 頻繁、過度墾殖、氣候變化等原因,植被遭到嚴(yan) 重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而如今,幾代治沙人接力種下的一棵棵樹苗,正不斷延展著毛烏(wu) 素綠色的底色。
巧借科學之力造林
“沙子是寶貝,不是要消滅它,而是要讓它聽話。”石健陽說,隨著治沙理念、技術的發展,科學治沙、“人沙和諧”觀念成了治沙人秉承的統一宗旨。
石健陽介紹道,剛開始治沙時,主要栽種楊樹、柳樹等易成活樹種,澆灌也多是整桶水注入沙坑,而如今林場引進了生態價(jia) 值更高的樟子鬆等針葉樹種,借助滴灌技術、無人機巡林以及挖坑機設備,不僅(jin) 大大節省了人力,還提升了樹木存活率。
對此,全國防沙治沙標兵、陝西省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hui) 會(hui) 長張應龍有著同樣的感受。他認為(wei) ,把沙子當作敵人一樣又防又治是傳(chuan) 統治沙觀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要想還原沙地的自然生態係統,必須學會(hui) 護沙、用沙,走出一條可持續科學治沙的新路徑。
在神木市,張應龍所承包治理的禿尾河源頭圪醜(chou) 溝流域沙地,土壤環境極其惡劣。為(wei) 讓42.8萬(wan) 畝(mu) 沙海化為(wei) 綠洲,20年來,張應龍大力引進土壤、水文類專(zhuan) 家學者,建成各類生態實驗站、監測體(ti) 係,推出生態經濟林模式、林下養(yang) 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產(chan) 模式等,令沙地創造出新的價(jia) 值。
“植物的枯枝落葉,必須通過微生物來有效地分解成養(yang) 分和有機碳,這樣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長好。微生物難題是中國人工造林無法繞開的一個(ge) 坎兒(er) 。”在張應龍20年的治沙過程中,微生物科技治沙是重要的一步。
2017年,張應龍開啟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發推廣之路,積極與(yu)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學院所開展科研攻關(guan) 合作,研發出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等產(chan) 品,有效改良了土壤結構、減少蟲害。同時,還搭建重點實驗室、野外監測站等科研平台,通過微生物發酵處理實現了有機廢棄物轉化利用,成功將治理區林草覆蓋度從(cong) 3%提高至65%。
今年,張應龍有了一項新計劃,他打算把經過太空育種的長柄扁桃栽回毛烏(wu) 素沙地。長柄扁桃是一種非常適宜在沙漠種植的植物,“但果實特別小,產(chan) 量也不行”。為(wei) 此,張應龍和多年合作的中國林科院博士王偉(wei) 選育了幾種長柄扁桃進行雜交。2021年,約80粒種子被神舟十三號帶入太空進行育種,結果讓張應龍頗為(wei) 欣喜,“感覺它生長的速度、發芽的速度要比以前快多了”。張應龍告訴記者,普通的種子發芽需要8天到10天,太空育種4天左右就能完成。
如今,每年除了林場的管護,石光銀祖孫也借助科學技術不斷拓展著治沙造林的邊界,將育苗、育種以及引進新苗種作為(wei) 重點,開展邊培育邊試種模式,即林場先開展一定規模的試種,產(chan) 量較好的話,再免費培訓農(nong) 戶。
“去年我們(men) 引進了3000多株核桃苗,今年如果掛果數量和質量達到預期,便會(hui) 推薦給村民,進一步擴大種植麵積。”據石健陽介紹,為(wei) 助力村民發展林下經濟,目前林場已累計培育了151種桃樹、梨樹、杏樹、核桃樹等果樹。“今年,我們(men) 準備引入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做養(yang) 殖原料的菌草,進一步豐(feng) 富林場植物種類”。
“綠色銀行”也能“取”出錢
“剛開始治沙時,很多人說我爺爺是‘灰錘’(當地方言,形容人傻——記者注),把錢扔進沙漠裏,連個(ge) 響都聽不到,空守著‘綠色銀行’也取不出錢。”石健陽告訴記者,隨著沙區環境不斷向好,2000年,爺爺在十裏沙村建起移民新村,並開始研究如何將沙地變土地,讓村民們(men) 既安家又致富。
跟隨石光銀種樹多年的王建平是治沙致富的受益者之一。2021年,他種了40多畝(mu) 玉米,10畝(mu) 辣椒和兩(liang) 畝(mu) 土豆,收入30多萬(wan) 元。“現在村裏瓜果蔬菜、中藥材板藍根都能種,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近年來,為(wei) 了讓十裏沙村村民從(cong) 綠色銀行“取”出錢,石光銀、石健陽祖孫走實“公司+農(nong) 戶+基地”致富路,投資50餘(yu) 萬(wan) 元建成132座大棚,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林草經濟,研發和推廣優(you) 質薯種,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植更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脫毒種薯。
“種子經過脫毒處理,長出來的土豆每株比之前多結兩(liang) 三個(ge) ,單個(ge) 土豆的個(ge) 頭也大了許多。2019年以前,每畝(mu) 地產(chan) 出兩(liang) 噸土豆,現在每畝(mu) 地能產(chan) 4噸。”石健陽告訴記者,2021年起,他們(men) 又圍繞養(yang) 殖業(ye) 對十裏沙村村民進行肉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幫扶,“最初購入70多頭肉牛,經過繁殖現在總量達到了200多頭”。
“2021年,我們(men) 首次在林下種植出了牛肝菌和鬆茸菌,大概一畝(mu) 地產(chan) 量在200斤到300斤之間。”為(wei) 擴大治沙成果,帶動沙區人民致富,張應龍也發展苗木繁育、生態農(nong) 業(ye) ,累計幫助周邊村民增收達8000多萬(wan) 元。
從(cong) 治沙到帶動致富,石光銀又將目光轉向了青年林業(ye) 人才的招引、培養(yang) 上。由於(yu) 治沙地多為(wei) 偏遠地帶,條件艱苦,過去,許多年輕人不願返鄉(xiang) 治沙或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如今,治沙一線的年輕人基本是治沙三代。“未來,這片綠洲隻有交到有智慧、敢創新的年輕人手中,我才放心。”石光銀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亞(ya) 雲(yun)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