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譚盾談《敦煌·慈悲頌》創作:唐代音樂的“活化石”在泉州
中新網福州4月10日電 (葉秋雲(yun) )“如果說敦煌是唐代藝術的‘活化石’,那麽(me) ,唐代音樂(le) 的‘活化石’在哪裏呢?在泉州。”4月10日,著名作曲家譚盾在福建大劇院講述由其作曲的交響樂(le) 作品《敦煌·慈悲頌》的創作過程時如是表示。
當天,《敦煌·慈悲頌》新聞發布會(hui) 舉(ju) 行。會(hui) 上獲悉,著名作曲家譚盾作曲的交響樂(le) 作品《敦煌·慈悲頌》將於(yu) 14日晚在福建大劇院上演。
譚盾曾以電影《臥虎藏龍》的配樂(le) 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le) 金像獎而享譽世界樂(le) 壇。此次他的交響樂(le) 作品《敦煌·慈悲頌》以中文演唱敦煌莫高窟壁畫中記載的東(dong) 方哲學故事。
譚盾為(wei) 創作這部作品,曾曆時6年,研究敦煌壁畫、文獻。為(wei) 追尋敦煌之音,他走遍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圖書(shu) 館、法國國立圖書(shu) 館,親(qin) 見一頁頁遺失各地的敦煌樂(le) 舞古譜……
“在即將‘收工’之際,我一直認為(wei) 沒辦法‘收工’。”譚盾表示,因為(wei) 他更多的是在壁畫裏看到了唐代藝術的“活化石”,但是壁畫裏麵是有“聲音”的,敦煌壁畫中記載了4000多件樂(le) 器、3000多名樂(le) 伎及500多個(ge) 古樂(le) 隊。
譚盾坦言,直到那年在泉州聽了南音,才知道原來壁畫裏的“聲音”是這樣的。當時,來到福建泉州,為(wei) 《敦煌·慈悲頌》這個(ge) 作品找到了聲音的根據,也成全了他聽到壁畫裏的聲音的願望。
14日晚,交響樂(le) 作品《敦煌·慈悲頌》將於(yu) 福建大劇院上演,譚盾稱之為(wei) “回家了”。此次演出由譚盾親(qin) 自指揮,福州海峽交響樂(le) 團演奏,香港青年男高音陳晨、香港青年女高音鄺勵齡等音樂(le) 家攜手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參演。
據悉,交響樂(le) 作品《敦煌·慈悲頌》分為(wei) 六幕:《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全部取材於(yu) 絲(si) 綢之路上敦煌壁畫中的故事。問世後,曾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ya) 、意大利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巡演。(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