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航天青年勇闖科研“無人區” 撬動更高“含新量”

發布時間:2023-04-18 15: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通訊員 魏平洪

  “這是全新的技術挑戰,一切都要從(cong) 零開始!”

  “國內(nei) 外幾乎沒任何先例可循,我們(men) 必須從(cong) 基礎科學入手。”

  “我們(men) 還可以與(yu) 知名高校等開展協同創新、集智攻關(guan) 。”

  春末夏初,北京西部的一處科技園區,外麵看上去一片靜謐,裏麵卻是熱火朝天、唇槍舌劍,一群年輕人正圍繞一項科技項目展開論證。這是我國固體(ti) 運載火箭研製生產(chan) 的主體(ti) 與(yu) 技術抓總單位中國航天科工四院研究團隊的一個(ge) 縮影。

  航天,是新材料新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前沿領域。一款航天產(chan) 品的出爐需要曆經從(cong) 創新有想法、到論證有基礎、再到產(chan) 品有驗證等多個(ge) 環節,一步步分析、試驗、優(you) 化,如此迭代。這其中“從(cong) 0到1”的過程尤為(wei) 艱難。

  在四院,就有這樣一支年輕的研發力量,他們(men) 平均年齡不到35歲,有理想、有激情、有學識、有擔當,實現了一個(ge) 個(ge) 零的突破,攻克了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題,也實現了自己心中航天報國的崇高理想。

  “持續創新就如同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不斷地把更高‘含新量’的新鮮活力輸送到方方麵麵。近年來,四院通過出台專(zhuan) 項獎勵辦法、采取‘揭榜掛帥’‘賽馬’等係列舉(ju) 措鼓勵創新,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保持熱愛、堅定信心、用好平台,踏出創新第一步,闖入科研‘無人區’。”四院技術團隊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

  活力因熱愛而迸發

  多年前,孫均政碩士畢業(ye) 時麵臨(lin) 一個(ge) 選擇,那時他已經收到外企錄用通知,高薪、管培生,前景一片大好;另一個(ge) 選擇是航天,一個(ge) 在不少同學看來“神秘的地方”。因為(wei) 熱愛,他最終選擇了後者,成為(wei) 四院四部預研團隊的一員。

  這麽(me) 多年鼓舞孫均政堅定前行的,是這種發乎於(yu) 心的興(xing) 趣,持續創新、不斷突破帶來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這裏有著使我們(men) 保持熱愛的氛圍。”孫均政告訴記者。

  2020年,在四部的大力支持下,孫均政通過點將組成攻關(guan) 小組,向一個(ge) 全新的智能係統發起衝(chong) 擊。和此前的無數次“拓荒”一樣,他和同事們(men) 必須從(cong) 零開始。

  創新靈感猶如火花,轉瞬即逝。“為(wei) 了保證團隊能夠專(zhuan) 心研究,四部為(wei) 我們(men) 開展工作‘保時間’‘減負擔’。那段時間,我們(men) 一有靈感就跑到會(hui) 議室裏頭腦風暴,設計理念在觀點激蕩中迅速升級迭代。” 孫均政回憶道。最終,技術方案在一間80多平的辦公室裏逐步成型。

  就如同牛頓的蘋果、門捷列夫的夢,有時靈感能解決(jue) 困擾人許久的難題。孫均政堅信這一點。

  “我經常學一些‘沒用’的東(dong) 西,比如相對論、量子力學,能拓展思路。”入職多年,孫均政始終保持著學習(xi) 慣性,桌邊、案頭、書(shu) 架擺滿了書(shu) ,一本溢價(jia) 10倍的初版《馮(feng) ·卡門: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已成為(wei) 團隊圖書(shu) 角的公共財產(chan) ,為(wei) 許多同事提供過靈感。

  “搞預先研究工作的人,最不怕的就是碰到困境,因為(wei) 我們(men) 每次遇到的困難解決(jue) 之後,都會(hui) 促使這項技術得到進步,同時個(ge) 人也能因此獲得強烈的成就感!”2017年博士畢業(ye) 的楊婧說。

  她所在的四院晨信公司預研團隊在成立之初,35歲以下成員達到90%,博士占比接近70%,團隊因此以“年紀輕、學曆高、敢闖敢拚”在航天係統裏“出圈”。

  “全功能軟件定義(yi) 是新一代航天裝備必備的智能化技術,必須占領這個(ge) 技術‘高地’!”這是團隊始終堅持的目標。

  作為(wei) 行業(ye) 內(nei) 的一項新課題,想要把“硬骨頭”啃下來,難度可想而知。談及“創業(ye) ”之路,團隊負責人胡春燕感慨道,“當時這個(ge) 技術是被壟斷的狀態,沒有相關(guan) 經驗可以借鑒,我們(men) 舉(ju) 步維艱。但因為(wei) 熱愛,團隊全體(ti) 成員堅持不懈、集智攻關(guan) ,在公司提供人力、物力和機製等有力保障下,我們(men) 終獲成功。”

  如今7年過去,團隊陸續攻關(guan) 了智能指揮信息係統等數10項關(guan) 鍵技術,掌握超過50項核心專(zhuan) 利。胡春燕說,“如果當初沒能把這個(ge) 技術高地攻克下來,未來航天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速度可能就會(hui) 受到影響。”

  信心因寬容而堅定

  33歲的陳際瑋,是四院17所年輕一代總師助理的佼佼者,也是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入行十餘(yu) 年,陳際瑋從(cong) 事控製係統研製,就好比為(wei) 大國重器設計“最強大腦”,這項工作沒有任何捷徑可言,隻能不斷試錯、不斷思考才能有所成果。

  “從(cong) 選擇控製係統研發開始,我們(men) 就踏上了一段永無止境、不斷攀登的漫長創新曆程,不僅(jin) 要滿足用戶的基本指標需求,更要實現技術儲(chu) 備、加快技術迭代,以應對甚至引領未來10年到20年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陳際瑋說。

  回顧科研路,陳際瑋直言,創新既需要年輕人堅定信心,也需要完備的體(ti) 製機製保障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我能在30歲時就成長為(wei) 總師助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這樣的環境。”陳際瑋說。

  他至今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參加了一次試驗,因一項創新性方法是首次在試驗中試用,最終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結果”,麵對“意外結果”,整個(ge) 試驗場緊張的高壓氛圍讓他記憶深刻。

  “我們(men) 都懵了,付出很長時間、很多心血準備的試驗竟然失敗了,這讓我對是否該創新、能創新產(chan) 生了動搖。”他回憶道。

  後來,陳際瑋的師父敏銳地察覺到了他的沮喪(sang) 並勸慰他,“創新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全新的事物不可能百發百中、次次成功,有失敗和不足很正常,這些失敗經驗是助力我們(men) 邁向成功的寶貴財富。”

  陳際瑋在科研工作中麵臨(lin) 過不少坎坷,但總能從(cong) 挫敗中迅速振作起來,投入到新的創新嚐試中,勇闖精確製導領域“無人區”。

  他所在的四院鼓勵青年員工勇於(yu) 向瓶頸關(guan) 卡和未知領域邁出開拓創新的步子,其中一個(ge) 重要舉(ju) 措就是給予“四及時”待遇——人力物力及時保障、體(ti) 製機製及時響應、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榮譽表彰及時認定。

  “17所還拿出‘真金白銀’激勵創新,給予創新課題經費支持,為(wei) 青年創新營造了良好氛圍。”陳際瑋說,“深邃的宇宙藍總是能激起我求知探索的欲望,不能讓失敗阻滯創新。”他的這一感悟也是四院人的共識。

  成長因平台而加速

  增材製造——俗稱3D打印,被稱為(wei) 最新一代的製造技術革命。作為(wei) 一名工藝師,柏久陽正在四院南京晨光公司積極推動增材製造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發展。

  2017年11月,柏久陽博士畢業(ye) 。當時,南京晨光公司正著手建立增材製造技術研究應用條件,通過“築巢引鳳”吸引技術領軍(jun) 人才。柏久陽正是被吸引成為(wei) 第一個(ge) 落戶的“金鳳凰”,他的目標就是帶領團隊掌握核心技術。

  與(yu) 企業(ye) 追求技術創新的巨大決(jue) 心成正比的,是柏久陽帶領的增材製造團隊夜以繼日的研究和實驗。他們(men) 與(yu) 知名院校、廠商建立密切的合作關(guan) 係,開展各種課題的研究和創新活動,紮在實驗室進行3D打印材料、結構、工藝實驗,死磕每一個(ge) 技術關(guan) 鍵。

  僅(jin) 用了2年的時間,他們(men) 就掌握了超高強鋼打印技術、大尺寸輕量化結構設計技術、複雜3D打印結構內(nei) 管路處理技術等3個(ge) 方麵的核心技術。

  隨著核心技術的掌握,南京晨光公司很快建設起增材製造批量研製條件。柏久陽帶領團隊采用增材製造技術研製的零部件,經曆了各種嚴(yan) 苛試驗考核,逐步應用於(yu) 航天產(chan) 品。

  “過去,我更多地關(guan) 注技術應用,現在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是我更重要的使命。”柏久陽說。

  5年前,他是“推銷員”,需要不斷向各方介紹增材製造優(you) 勢,推介新的增材製造工藝方法。如今,新工藝對傳(chuan) 統加工的“應替盡替”正成為(wei) 一種共識。相應地,增材製造的研製任務驟然增加。如何從(cong) 產(chan) 業(ye) 化的視角開展低成本、高效率增材製造,成為(wei) 擺在柏久陽麵前新的創新課題。

  柏久陽帶領團隊建設並優(you) 化增材製造生產(chan) 線、創新生產(chan) 工藝。他們(men) 通過係統性創新,使增材製造成本下降了30%至50%,成形材料由3-5種增加到10多種,各類零部件年產(chan) 量提升了近10倍。

  “我們(men) 推動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在完成好航天科研生產(chan) 任務上。”柏久陽今年剛滿36歲已經是主任工藝師。他說,單位為(wei) 我們(men) 搭建了幹事創業(ye) 舞台,團隊的科研之路正處在快速攀升階段,希望隨著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未來如星辰大海般燦爛奪目。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