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和而不同:費孝通“十六字箴言”的中華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23-04-21 15:05: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費孝通先生是一位深諳世界文明史的智慧老者。他在杖朝之年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對人們(men) 思考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有深邃啟迪。

  “十六字箴言”,發自“文化自覺”意識。費老認為(wei) ,“文化自覺”是當今世界的時代要求。當今世界多種文化接觸,引起人類心態諸多反應,人們(men) 思考:人類為(wei) 什麽(me) 這樣生活?這樣生活有什麽(me) 意義(yi) ,其結果將如何?

  “文化自覺”是人們(men) 對其賴以生存的傳(chuan) 統文化有“自知之明”,意味著不同文化的自我認識、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多元共生,最終達到“天下大同”。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植根於(yu) 中華大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ang) 。祭祀孔子的活動始於(yu) 公元前478年,是中華民族以祀典形式對孔子和儒家聖賢表達尊崇與(yu) 禮敬的紀念活動。圖為(wei) 癸卯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十六字箴言”飽含多元文化共生理念。“各美其美”,不僅(jin) 是指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各國家皆有各自優(you) 點,要發揮各自長處,而且內(nei) 含分享的智慧,即善於(yu) 把自己的優(you) 點長處分享於(yu) 不同的民族、文化、國家。“美人之美”,不但是指要欣賞他者的優(you) 點長處,而且深含互鑒的智慧,即要善於(yu) 學習(xi) 他者的優(you) 點長處,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ou) 秀成果,不論這些美好的東(dong) 西是誰原創的。做到這兩(liang) 點,豈不“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

  1988年,費老在香港中文大學講演時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概念。

  費老在講演中說,“中華民族作為(wei) 一個(ge) 自覺的民族實體(ti) ,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wei) 一個(ge) 自在的民族實體(ti) 則是幾千年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

  費老所闡明的“一體(ti) 與(yu) 多元”,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在本體(ti) 論、認識論和真理觀上不懈探求的“一與(yu) 多”的辯證關(guan) 係問題。從(cong) 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來看,“一體(ti) ”自始至今是主流與(yu) 方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氛圍下的“一體(ti) ”曆來就是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其整體(ti) 所包容的“多元”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要素和動力。質言之,按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理念,“一體(ti) ”兼容並包含“多元”,“多元”和合融為(wei) “一體(ti) ”,二者辯證統一。

  當今人類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之一在於(yu) :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men) ,何以能在這個(ge) 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的世界上和平共處?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共同生存於(yu) 這個(ge) 小小的地球村?

  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ge) 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曆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xi) 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feng) 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you) 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該成為(wei) 世界衝(chong) 突的根源,而應成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wei) 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費老致力闡揚“和而不同”這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他認為(wei) ,我們(men) 應該加強“文化自覺”反思,也就是對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這有助於(yu) 理解不同文明的關(guan) 係。因為(wei) 無論世界上的哪種文明,皆由多個(ge) 民族單位的不同文化融會(hui) 而成,都是多元一體(ti) 的。

  費老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概念,認為(wei) 中華民族在漫長曆程中,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終於(yu) 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一體(ti) 格局。中華文明擁有的與(yu) “異文化”交流互鑒的豐(feng) 富經驗,在今後越來越廣泛且深入融入世界的過程中,能為(wei) 重構全球化和不同文明的關(guan) 係做出貢獻。

  費老的“十六字箴言”立論於(yu) “和而不同”這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思想,這與(yu) 中國哲學史開拓者馮(feng) 友蘭(lan) 和張岱年兩(liang) 位先生不謀而合。

  馮(feng) 友蘭(lan) 先生以90多歲高齡寫(xie) 就的《中國哲學史新編》,收筆於(yu) 北宋理學家張載“太和”觀念的曆史啟示。張載把辯證法規律歸納為(wei) 四言: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wei)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一個(ge) 社會(hui) 的正常狀態就是“和”,宇宙的正常狀態也是“和”,這個(ge) “和”,稱為(wei) “太和”。馮(feng) 先生接著深有體(ti) 會(hui) 地做出總結: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yu) “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wei) “和”。“仇必和而解”是客觀辯證法。不管人們(men) 的意願如何,現代社會(hui) ,特別是國際社會(hui) ,是照著這個(ge) 客觀辯證法發展的。

  張岱年先生將“和諧”提升至哲學思維高度,作為(wei) 辯證法的一個(ge) 基本概念加以哲理釋義(yi) 。他說,對待不唯相衝(chong) 突,更常有與(yu) 衝(chong) 突相對待之現象,是謂和諧。和諧非同一,相和諧者不必相類;和諧亦非統一,相和諧者雖相聯結而為(wei) 一體(ti) ,然和諧乃指一體(ti) 外之另一種關(guan) 係。和諧包括四方麵:一相異,即非絕對同一;二不相毀滅,即不相否定;三相成而相濟,即相互維持;四相互之間有一種均衡。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積累了無數先人的聰明智慧,今天我們(men) 特別需要深入發掘、全麵總結、發揚光大。麵對信息爆炸、異域文化紛至遝來的時代,我們(men) 理應以一種理智、穩健的,而非輕率、情緒化的交往心態,欣賞並鑒別不同的文化。

  無論世界上的哪一種文化,皆非十全十美,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此,我們(men) 一方麵要有所理解,另一方麵更要有所選擇,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我們(men) 的胸懷與(yu) 目光應該比古人更廣闊遠大,對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具有更高雅的鑒賞力,擁有一個(ge) 與(yu) 不同文明和睦相處的良好心態。我們(men) 的先輩留下大量至理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退一步海闊天空”,無不包含克己、忍耐、收斂的意思。這些都是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形成的漫長歲月中,逐漸積累的中國哲學智慧。

  生活在一個(ge) “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須提倡在審美的、人文的層次上,樹立“美美與(yu) 共”的文化心態。這種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智慧所蘊育的生存發展理念,可凝練為(wei) “二十言”:以人為(wei) 本,和而不同,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其核心理念“和而不同,兼容並蓄”,之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與(yu)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有啟迪意義(yi) 。

  作者簡介:

  張誌剛,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哲學係、宗教學係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宗教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zhuan) 家。

  監製 | 楊新華

  統籌 | 劉佳 康坤全

  采寫(xie) | 劉渝西

  編輯 | 郭暉

  製作 | 胡琪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