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技術創新如何賦能媒體融合?業內:不斷通過傳播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4-23 15:41: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南京4月21日消息(記者王晶)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突變式迭代,將給步入深水區的媒體(ti) 融合轉型帶來什麽(me) 樣的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變局前,媒體(ti) 人又該如何守正創新?

  4月21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網絡管理技術局指導的2023中國網絡媒體(ti) 論壇“技術賦能·拓展融合發展新空間”平行論壇在南京舉(ju) 行。嘉賓們(men) 普遍認為(wei) ,一個(ge) “萬(wan) 物互聯”“萬(wan) 物皆媒”的時代正加速到來。機遇大於(yu) 挑戰,探究網絡傳(chuan) 播新技術新應用與(yu) 融合發展的關(guan) 係是一項重要長期課題,要通過不斷的傳(chuan) 播實踐和技術創新,更好運用技術,推動傳(chuan) 媒行業(ye) 高質量發展。

  網生化的內(nei) 容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是融合創新的必由之路

  中央網信辦網絡管理技術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越來越多介入內(nei) 容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實踐,給媒體(ti) 融合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空間,給網絡生態治理帶來了新風險新挑戰。他同時表示,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要用好優(you) 質數據資源,要創新內(nei) 容生產(chan) ,要強化人機協同,以技術賦能,拓展媒體(ti) 融合發展,維護網絡傳(chuan) 播秩序,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本次論壇圍繞“技術創新賦能媒體(ti) 融合發展”“全媒體(ti) 時代的技術與(yu) 變革”主題邀請重量級嘉賓進行主旨演講。新華網相關(guan) 負責人分享了推進全鏈條全環節技術賦能媒體(ti) 發展的三點思路:以先進技術賦能內(nei) 容建設,打造多維立體(ti) 融媒產(chan) 品體(ti) 係;以技術驅動拓寬發展空間,探索多元化融合發展路徑;以技術創新塑造主流價(jia) 值,實現正能量和大流量同頻共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詩畫中國》製片人、總導演田梅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談道,以《詩畫中國》為(wei) 例,如果說這是一道精心烹製的文化大餐的話,詩、畫、音、舞、劇、曲就是它的藝術“食材”,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等數字技術就是高端“廚藝”,“食材”與(yu) “廚藝”的相遇,並通過電影級別的拍攝與(yu) 製作方式,奉獻出兼具中國精神風骨與(yu) 審美旨趣的文化“盛宴”。

  田梅進一步分析,在今天這個(ge) 網絡傳(chuan) 播的時代,人們(men) 了解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內(nei) 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意味著我們(men) 創作和傳(chuan) 播的難度越來越大。她認為(wei) ,網生化的內(nei) 容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是融合創新的必由之路。

  未來不斷向“全程媒體(ti) 、全息媒體(ti) 、全員媒體(ti) 、全效媒體(ti) ”演進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媒體(ti) 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其核心就是要進一步推進全媒體(ti) 傳(chuan) 播體(ti) 係建設。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黨(dang) 委委員、副台長顧建國在論壇現場表示,在這個(ge) 背景下,技術方麵未來存在著三個(ge) 趨勢。

  “持續升級雲(yun) 平台,優(you) 化融合媒體(ti) 服務生態。”顧建國解釋,“技術平台化”是媒體(ti) 融合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傳(chuan) 統媒體(ti) 還是新興(xing) 媒體(ti) 的需求,在雲(yun) 平台下都轉變為(wei) 服務和能力,隨著雲(yun) 平台業(ye) 務的不斷拓展,我們(men) 集納和部署的能力越來越多,最終圍繞雲(yun) 平台必將發展出豐(feng) 富、健壯、充滿活力的融合媒體(ti) 服務生態。

  顧建國提到新視聽業(ye) 務蓬勃發展。近年來隨著圖形技術的發展和硬件水平的提高,VR、AR、MR、XR等各項技術的日益成熟,這些技術已廣泛應用到節目製作中,進一步提升了節目的呈現效果;結合雲(yun) 技術的應用,虛擬技術將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為(wei) 教育、文旅、城市規劃等行業(ye) 提供支撐。

  他認為(wei) ,未來媒體(ti) 的形態將不斷變化,不斷向“全程媒體(ti) 、全息媒體(ti) 、全員媒體(ti) 、全效媒體(ti) ”演進。

  此外,信息技術更深入地融入廣電業(ye) 務。以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深刻地改變了行業(ye) 的技術架構和業(ye) 務流程。基於(yu) 大數據的精確生產(chan) 、傳(chuan) 播、運營成為(wei) 行業(ye) 共識。基於(yu) 人工智能的內(nei) 容審核、圖像增強、虛擬數字人等已有廣泛應用。

  顧建國強調,重視信息技術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如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ge) 人隱私保護、基於(yu) 人工智能的“深度偽(wei) 造”等,確保對於(yu) 信息技術的使用“可控”“用好”。

  媒體(ti) 對技術要更有態度,促進科技向善、內(nei) 容向善

  麵對輿論生態和傳(chuan) 播格局的新變化,中央從(cong) 戰略層麵作出了推動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興(xing) 媒體(ti) 融合發展的重大部署,今年已是第十年。

  “用主流價(jia) 值導向駕馭‘算法’。先進技術是媒體(ti) 融合發展的支撐力量,人工智能技術無疑是當下先進技術的一個(ge) 代表。但隨著‘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等問題的凸顯,我們(men) 更加關(guan) 注技術邏輯背後的價(jia) 值邏輯,技術有沒有立場、能不能辨是非?”展望未來,關(guan) 於(yu) 媒體(ti) 融合發展新空間,四川日報報業(ye) 集團黨(dang) 委委員、副總編輯譚江琦在會(hui) 上發表主旨演講並表示,新空間需要三種“勢”相結合,向三個(ge) “度”做延展,以三個(ge) “大”為(wei) 支撐。

  在她看來,新空間將是“媒體(ti) 優(you) 勢、傳(chuan) 播態勢、受眾(zhong) 趨勢”相結合而生成的,媒體(ti) 會(hui) 成為(wei) 社會(hui) 高效連接器。不僅(jin) 如此,傳(chuan) 媒技術自身還要提高精度,賦能采編生產(chan) 這個(ge) 根本需求,要更好用。進而拓展“傳(chuan) 媒+”的技術寬度,在更大領域中更有用。“媒體(ti) 對技術也要更有態度,促進科技向善、內(nei) 容向善。”譚江琦說。

  在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建設中,她認為(wei) ,媒體(ti) 要積極推動大傳(chuan) 播,構建“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全媒傳(chuan) 播體(ti) 係;運用大數據,數據驅動數字化融合服務;參與(yu) 大治理,促進傳(chuan) 播體(ti) 係與(yu) 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有機融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