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撫平生態“傷口” 不負綠水青山

發布時間:2023-04-23 17:18: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4月22日是第54個(ge) 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從(cong) 2016年開始,中國啟動“山水工程”,也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目前,已部署實施了44個(ge) 山水工程項目,完成生態保護修複麵積約537萬(wan) 公頃。那麽(me) ,生態修複到底是怎麽(me) 做的,效果又如何呢?

  這張照片是一位網友在飛機上拍攝的,在連綿不斷的重慶城區銅鑼山上,41個(ge) 礦坑就像41個(ge) 瘡疤,分布在山脊上。

  重慶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兵:“我們(men) 現在所處的銅鑼山山脈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它最大的一個(ge) 特點就是石灰岩資源非常豐(feng) 富,非常適合做建築石材。從(cong) 明清時期開始,當地的群眾(zhong) 就興(xing) 起開采石灰岩資源,加工碎石來做建築材料,上世紀90年代這裏有上百家小型石灰岩碎石場。”

  山體(ti) 被切割損毀,植被被大量破壞,水土流失,生態退化非常嚴(yan) 重。

  到2012年,重慶市下決(jue) 心對這上百家碎石場全部實施關(guan) 閉,可是這滿目的瘡痍卻很難改變。

  王兵:“主要采取的思路是,係統地修複,全麵地治理,就是從(cong) 山上到山腰到山腳係統地來進行治理。”

  要對這樣的一座座礦山進行生態修複,是一個(ge) 複雜而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到水源涵養(yang) 能力、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景觀、周邊村民生產(chan) 生活等等方方麵麵問題。

  這裏是礦坑周邊的山頂。

  過去常年的開采,讓山頂變得荒禿。現在要想修複礦山生態,就要在涵養(yang) 水土,恢複生物的多樣性,這樣做,是加法。在山腰,都是過去采石放炮切割留下的危岩。

  重慶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保修複科任傑:“在專(zhuan) 家論證過程中提出來這個(ge) 危岩有貫通的裂隙,也就是說存在較大危岩滑動的風險。當時測算可能工程投入就達到500萬(wan) 左右,我們(men) 放棄了這種建議。”

  過去采石場采礦用的是炸藥。崖壁上的岩石有鬆動,也有碎石,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既然是生態修複,那為(wei) 什麽(me) 不去加固呢?

  任傑:“我們(men) 後麵多次論證,我們(men) 畢竟是搞生態修複工程,不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首先還是確保人的安全。我們(men) 就通過物理阻隔的方式,比如修綠化帶、圍擋等形式,讓遊客剛好進不了這個(ge) 危險區域。把崖壁還給自然,崖壁沒有人為(wei) 的痕跡,反而顯得更壯觀。”

  生態修複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尊重自然,不去過多地進行人工幹預,這是減法。生態修複不能破壞生態,把開發建設用地上的地表土合理再利用,一加一減,既經濟又修複和保護了生態。

  把礦業(ye) 遺跡變成礦山公園,41個(ge) 礦坑,如今已經通過生態修複,三分之一以上變了模樣,變成了“城市綠肺、市民花園”,實現了從(cong) 廢棄礦山到綠水青山的美麗(li) 蝶變。2021年6月,礦山公園開園迎客。

  全部修複後,礦山公園預計每年接待遊客將超過500萬(wan) 人次。山下,過去烏(wu) 煙瘴氣、灰塵漫天的周邊鄉(xiang) 村,通過農(nong) 田修複整治,恢複了正常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到處是一片和美的田園風光。村民們(men) 還圍繞礦山公園做產(chan) 業(ye) 、做配套、做服務。

  曾德健就親(qin) 身經曆了這前後的變化。

  修複後的“美麗(li) 生態”正在促進農(nong) 民增收,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現在的銅鑼山,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又有金山銀山的“價(jia) 值”。2016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在“三區四帶”重要生態屏障區域部署實施了44個(ge) 山水工程項目。根據生態係統退化、受損程度和恢複力,因地製宜選擇保護保育、自然恢複、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的技術模式,保護恢複了多種類型的生態係統,包括溫帶森林、灌叢(cong) 、荒漠與(yu) 半荒漠區、沼澤、河流、濕地、湖泊、海岸帶等自然生態係統,以及礦山、農(nong) 田、城市等高強度土地利用係統。

  這裏是雲(yun) 南大理洱海。

  上世紀90年代,大理洱海曾經大力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沿洱海湖邊有400多處大大小小的魚塘。

  說起那個(ge) 時期的洱海,才村村民張社能感觸很多:“都是網箱養(yang) 魚圍起來的,喂飼料以後就變成發黃、發黑的水體(ti) ,每天出去就聞著臭鼻子的味道。”

  2001年,洱海實施退塘還湖,不再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湖邊的魚塘被遺留了下來。

  雲(yun) 南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長吳興(xing) 座:“鑒於(yu) 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退完以後就是把魚塘開了一個(ge) 口,不再養(yang) 魚了,沉積物難免還是會(hui) 衝(chong) 刷到洱海裏麵。”

  近年來,洱海流域開展了一係列生態保護措施,沿湖阻斷汙水流入、調節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實施了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

  洱海的生態治理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過去,為(wei) 了防止生活汙水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汙水流入洱海,保留這些魚塘,還能起到一定的緩衝(chong) 作用。現在,環湖截汙已經完成,不會(hui) 再有汙水流入,這些魚塘就到了該治理的時候。

  不同的魚塘清淤的厚度不同,都需要根據魚塘塘底的實際情況因地製宜設計生態修複工程方案。

  經過測算的底泥清除、殘留塘埂清理、湖濱灘地修複、水生植物種植等措施,原來魚塘的內(nei) 源汙染得到清理,新的健康完善的湖濱帶生態係統逐漸形成。

  修複後的湖濱水岸,為(wei) 水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優(you) 化了生物群落結構,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湖泊生態係統也向著更好的方向良性循環。

  雲(yun) 南大理州山水辦常務副主任楊欣洪:“項目實施修複麵積150公頃,削減汙染物總氮大約600噸,總磷近百噸,有機質8700多噸,削減負荷的同時還恢複水生植物種植麵積大約105公頃,促進湖泊水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

  得益於(yu) “山水工程”的開展,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還在進一步實施,流域生態係統質量正在進一步提高,洱海水質進一步趨向良好。治山理水正在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wan) 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去年年底,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hui) 上,“中國山水工程”項目獲得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複旗艦項目。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未來,中國還將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讓山更綠水更清,為(wei) 聯合國“生態恢複十年”貢獻中國智慧與(yu) 中國力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