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芸芸眾生中,短視頻挖出了現象級的美
“穿過曠野的風,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訴你,我醉了酒……”幾個(ge) 月過去了,“丹正母子”一段吉他彈唱的既樸實清澈又空靈悠遠的《烏(wu) 蘭(lan) 巴托的夜》,依然在各個(ge) 短視頻平台熱播著。並且,還被各路“高手”再加工、被各色人等再翻唱,都有人共情,有人點讚。
隨著關(guan) 注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對青海藏族母子的生活也發生著變化。此前40年,母親(qin) 根藏卓瑪沒有出過草原。她的生活就是圍著灶台、床頭照顧家人,以及在廣袤的草原上放牧。丹正則是一名大學生,3年疫情,和大家一樣很多時間是在家裏上網課。
然而,現在不一樣了,一些包裝策劃團隊找到他們(men) 合作,根藏卓瑪也多次受邀走出草原,到各個(ge) 城市,參加各種活動,並登上專(zhuan) 業(ye) 舞台,深情獻唱,贏得掌聲。盡管偶爾也會(hui) 有苦惱,但顯然短視頻讓他們(men) 的歌聲傳(chuan) 更廣,腳步走更遠,眼睛看到更多。
不僅(jin) 是丹正母子。因為(wei) 短視頻,小人物改變生活軌跡的情形早已比比皆是。早在十幾年前,王旭、劉剛在工地宿舍翻唱《春天裏》,嘶啞中透著蒼涼,令人震撼,讓他們(men) 從(cong) 農(nong) 民工一步變身藝人,組建“旭日陽剛”組合,當年登上春晚舞台。不管後麵是否坎坷,但那是另一個(ge) 軌道的後話。去年爆火的“張同學”,拍攝輕快魔性的鄉(xiang) 村生活短視頻,迅速成為(wei) 超級網紅,被稱為(wei) 開啟了短視頻的“後李子柒時代”。還有“帥農(nong) 鳥哥”,他時而潑漆上牆塗出一幅創意壁畫,時而叮叮當當製作一件奇異家具,時而搭鍋弄灶製作一道鄉(xiang) 村美食,讓網民驚歎不已,點讚不止。
短視頻讓普通人破圈的機會(hui) 增多
這些,印證了短視頻時代隻要有才華有創意,就有機會(hui) 贏得關(guan) 注,甚至成為(wei) 名人。普通人影響力突破圈層的軌跡改變了,不再是傳(chuan) 統的“獨木橋”,也超越了“大馬路”,而是和互聯網一起,實現了去中心化。
“丹正母子”的走紅,沒有商業(ye) 策劃。丹正說:“寒假期間,我每天和母親(qin) 一起放羊,在寂靜的草原上,聽到母親(qin) 唱歌,突然非常有感觸,小時候的那些記憶和無憂無慮的感覺一下子都跑出來了,於(yu) 是就想記錄下來和媽媽在一起的這些美好瞬間。”短視頻時代,一首歌的“走紅”,不需要坐一排評委“滅燈留燈”,隻需要有夠多網友共情之後的轉發。沒有商業(ye) 包裝加持和選秀“導師”青睞也能“走紅”,恰恰是短視頻的珍貴。
有人說,李子柒的走紅,不也是商業(ye) 操作嗎?但即便是,她也是突破傳(chuan) 統模式的,是草根公司加上普通女孩通過短視頻突破重圍的一個(ge) 典範。李子柒短視頻的許多場景,在西南不少地方其實就是日常生活和傳(chuan) 統民俗,但通過作品精美的畫麵和細膩的敘事,日常生活擁有了強烈的審美價(jia) 值。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絲(si) 高達1740萬(wan) ,一共更新了128條視頻,總播放量29.2億(yi) 次。其中《年夜飯》播放量接近2600萬(wan) 。其在海外傳(chuan) 播的文化價(jia) 值,是許多傳(chuan) 統媒體(ti) 不可能實現的;其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是很多成熟企業(ye) 都達不到的。沒有重金打造,沒有宣傳(chuan) 造勢,也沒有名人加持,而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自下而上實現成功,在短視頻時代之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歌以詠懷,滿溢田野味、車間味、泥漿味才是文化繁榮
當然,吸引關(guan) 注、獲取流量,收割短視頻紅利的衝(chong) 動,也催生了各種問題。但是,許許多多的“丹正母子”“張同學”“帥農(nong) 鳥哥”們(men) ,和那些都市裏隱藏的,把狹小的格子間裝扮成粉色閨房、徹夜唱歌直播PK的美女們(men) 不一樣。前者是一邊往下紮根、一邊就地成長,最終實現突破。而後者,則是以脫離現實的方式喬(qiao) 裝打扮,目標是“榜一大哥”的打賞。隨著網民的成熟,隨著監管的完善,前者一定會(hui) 是主流。
“丹正母子”悠長清澈的歌聲,以前隻陶醉自己,如今陶醉全網。《烏(wu) 蘭(lan) 巴托的夜》,被他們(men) 唱出了天澈、雲(yun) 低、草青,直擊人心,引發無數共情。如果改善物質生活已經耗盡絕大部分精力,不會(hui) 存在這種全網共情。僅(jin) 僅(jin) 舞台繁榮不是文化繁榮。打開短視頻,同一首歌曲,被不同的網民在各種場合吟唱,被唱出不同的味道。田野味、草原味、海邊味、車間味、校園味,甚至有腳手架上的水泥砂漿味。歌以詠懷,這是美好生活的映射,也是文化繁榮的本來。短視頻時代,最美好的歌聲,不用通過選秀節目,也不需要星光大道。互聯網就是燦爛星空,隻要自身足夠亮,就一定會(hui) 被矚目。我們(men) 已經看到,經常“殿堂”裏有了草根歌手亮相,時而“村晚”上有了一流明星獻唱。Z世代的“草根”們(men) 越來越自信滿滿,他們(men) 敢於(yu) 向整個(ge) 世界盡情展示。中國短視頻上的火爆片段,也經常引發全球網民的模仿。短視頻給普羅大眾(zhong) 帶來了展示和上浮的機會(hui) ,並且這個(ge) 機會(hui) 是相對平等的。
各美其美、各讚其讚
十多年前,隨著互聯網的逐步普及,“數字鴻溝”這個(ge) 概念曾引發不少人擔憂。大致是說,在數字化進程中,由於(yu) 不同國家、階層、人群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會(hui) 造成信息、貧富、機會(hui) 的差距分化。但我們(men) 看到,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真正普及,所謂的鴻溝不僅(jin) 沒有進一步擴大,而且信息資源配置越來越平等,同時推動各種資源的流動。所以才出現越來越多“改變命運的‘一塊屏’”。信息在流動,門檻在減低,障礙在消除,通道變得越來越寬。
幾天前,中國質量協會(hui) 發布的城市數字經濟服務質量滿意度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多項指標創新高,包括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整體(ti) 處於(yu) 加速發展階段,農(nong) 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xiang) 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走深走實。再早些時候,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5.6%,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yi) 。城鄉(xiang) 之間、代與(yu) 代之間的數字鴻溝,並不突出。而在直觀感覺上,鄉(xiang) 村短視頻似乎更加蓬勃,而老年人通過短視頻展示自我的現象也很普遍。人人短視頻的場景下,顯然數字已不再是“鴻溝”,而是數字正在填平“鴻溝”。
當然,普通網民和擁有數十萬(wan) 數百萬(wan) 甚至數千萬(wan) 粉絲(si) 的網紅之間,的確存在差距,但這不是機會(hui) 差距。眼球是有限的,李子柒、“張同學”都隻有一個(ge) ,“丹正母子”也不可能遍地開花,但不管是少男少女還是銀發老者,通過短視頻展示自我,就能被欣賞、被點讚、被共情、被發現,至少生活就會(hui) 有些不一樣。互聯網世界雖有規律可循,但不能被全部設計,在各美其美、各讚其讚中,在持續的上浮和下降中,在不斷的精彩變幻中,年輕人改變命運的新通道正在變得更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