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敢於直麵哪些真問題

發布時間:2023-04-25 15: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4月8日至10日,在山城重慶,近20名院士、500餘(yu) 名高校領導、千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1500餘(yu) 所高校教師、近萬(wan) 名企業(ye) 人員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集聚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hui) (以下簡稱“高博會(hui) ”)。

  在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在迫切需要孕育創新拔尖人才的時代,他們(men) 要共同討論一項教育事業(ye) 的“命題作文”:如何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何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

  “立足新時代,邁入新征程,高等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曆史地位、曆史使命和發展格局。”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會(hui) 長,教育部原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部長杜玉波說。

  創新、變革、發展成為(wei) 論壇上高頻的關(guan) 鍵詞。“命題作文”圍繞“校地聚合·產(chan) 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主題,院士、高校領導、教務處長、教師走上演講台,分析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方案、商討新工科建設問題的改革方案,分享產(chan) 教融合的探索方案。他們(men) 試圖給出教育界對這一時代之問的回答。

  創新的內(nei) 驅力一定不能急功近利

  當今,世界高等教育都在強調創新、重塑、新路徑。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特征究竟是什麽(me) ?

  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在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暨第三屆大學校長論壇上給出的答案是“創新”。他進一步解釋,要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要從(cong) 小問題切入,也就是做好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實踐、核心團隊等方麵的創新。

  “我們(men) 國家‘兩(liang) 彈一星’的出現,絕對不是靠個(ge) 人興(xing) 趣,而是一定要有強烈的社會(hui) 擔當。”說起“兩(liang) 彈一星”,西南交通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楊愛華很自豪,同時他又很擔憂:現在部分學生學習(xi) 知識抱著很強的目的性,“很愛問這個(ge) 知識學了對我有什麽(me) 好處?”

  楊愛華對一個(ge) 故事印象深刻。有一位中學特級教師給學生上語文課,課堂上,一個(ge) 學生讀文章時磕磕絆絆,而另一位學生直接舉(ju) 手說讓我來。但這位老師拒絕了,堅持讓第一個(ge) 學生滿頭大汗地讀完了。後來,老師問第二個(ge) 學生,前麵同學為(wei) 了讀完文章急得滿頭大汗,你是否可以帶頭為(wei) 他鼓個(ge) 掌?

  “這就是教風和學風的建設。”楊愛華說。

  她提到,教育不僅(jin) 僅(jin) 是知識傳(chuan) 遞,更是價(jia) 值觀的影響。擁有創新人格的人一定是可以吃苦耐勞、包容合作的人,那麽(me) 學校對於(yu) 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的培養(yang) 要融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之中,“硬實力是創新的工具,但是軟實力才是創新的靈魂”。

  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4655萬(wan) 人,毛入學率達到59.6%。今年3月,在教育部舉(ju) 辦的介紹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ye) 發展基本情況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xing) 表示,教育部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學累計建設288個(ge)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共吸引3萬(wan) 餘(yu) 名優(you) 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人才培養(yang) 有過多次重要講話。早在2014年9月,在與(yu) 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zheng) ,說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人才越來越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要孕育出拔尖創新人才,“土壤”必須肥沃。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趙雅琴對此深有感觸。她向所有在場的高校教育者展示了一張照片。

  照片裏的學生名叫韋明川,來自黑龍江省雞西市,於(yu) 2009年考入哈工大,2010年萌生了參與(yu) 研發衛星的想法。當微納衛星團隊成立後,他成為(wei) “紫丁香二號”微納衛星總體(ti) 設計和測控的負責人。2015年9月,這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與(yu) 管控的微納衛星“紫丁香二號”成功飛入太空。

  “他為(wei) 什麽(me) 想研究衛星呢?”在趙雅琴看來,那是因為(wei) 學校有氛圍、有教師、有平台,孩子們(men) 才能有願望。

  在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不少學科和專(zhuan) 業(ye) 設置都圍繞航天展開。在衛星團隊裏,學生的平均年齡不到24歲。

  這讓趙雅琴忍不住感歎,文化氛圍是激發創新意識和願望的環境條件。有了創新的氛圍,有了哈工大與(yu) 小衛星、FAST等合作的故事,以特色追求創新,就能在潛移默化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的氛圍會(hui) 彌漫浸潤整個(ge) 校園”。

  不能總“投喂”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據遼寧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李淑雲(yun) 觀察,不少高校老師留給學生的問題基本都能找到正確答案。學生不用太費心,不用太動腦子,就可以完成作業(ye) 交差。

  這讓李淑雲(yun) 感到憂慮,甚至覺得:“這樣的教育現狀產(chan) 生了很多問題。”社會(hui) 上結構性、開放性、複雜性、不確定性的問題太多了,學生沒法都找到標準答案。然而,“恰恰這樣的培養(yang) 方式,才能培養(yang)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李淑雲(yun) 舉(ju) 了一個(ge) 例子,如果拿起一張紙條,旋轉180度,再與(yu) 另一端相接,那麽(me) 紙帶的正麵和反麵就連在一起,這就是科學家發現的“莫比烏(wu) 斯帶”原理。回歸現實,過山車不掉頭也能回原點的現象正是遵循該原理。而這一原理的發現,是科學家們(men) 在觀察小蟲爬行樹葉正反麵時得出的結果。

  “這個(ge) 故事告訴我們(men) ,從(cong) 普通的現實問題出發,可以解析科學問題。”李淑雲(yun) 把思考帶到了學校創新創業(ye) 基礎課上,讓學生去社會(hui) 上找真實痛點,做商業(ye) 計劃書(shu) 、展開路演,推動問題變成可以解決(jue) 的科學課題。

  教育的改革帶動了係列連鎖反應。

  在遼寧省,被譽為(wei) “香菇之鄉(xiang) ”的遼寧省岫岩縣每年靠香菇種植創造巨大的社會(hui) 和經濟效應,但是香菇廢料在河道和路邊堆積,埋下了環境汙染隱患。遼寧大學的學生們(men) 想出了一個(ge) 辦法——把廢棄的香菇做成雞飼料提高雞蛋的營養(yang) 。“一方麵增加農(nong) 戶的收入,另外一方麵改善了環境。”李淑雲(yun) 為(wei) 學生們(men) 感到自豪。

  “在書(shu) 本上學生找不到這類問題的標準答案。”李淑雲(yun) 說。如今,學校的拔尖創新人才改革嚐試,一方麵解決(jue) 了社會(hui) 存在的一些卡脖子、卡腦袋、卡嗓子問題,另一方麵,也在教學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動力——目前學校收集的3萬(wan) 多個(ge) 項目,覆蓋絕大部分學院、專(zhuan) 業(ye) 、學生。有的學生把社會(hui) 問題變成了創業(ye) 項目,捧回了不少大創比賽的金獎、銀獎。

  “我們(men) 的實驗室裏是沒有講台的,所有老師都把真實問題貫穿到各個(ge) 環節、各個(ge) 模塊當中。”李淑雲(yun) 對於(yu) 這種模式充滿期待:如果不斷優(you) 化這種創新創業(ye) 人才模式,未來會(hui) 有多少個(ge) “莫比烏(wu) 斯帶”呢?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e) 學院副書(shu) 記、校長聶強也發現,基於(yu) 真實的科研項目和工作項目的訓練更有利於(yu) 創新人才的成長。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參與(yu) 的保障5G基站電路安全的智能專(zhuan) 用斷路器項目應運而生,可以精準處理5G基站中的小電流故障問題,滿足5G基站自動識別故障等需求。目前產(chan) 品已覆蓋4個(ge) 省份,在上百座5G基站投入使用。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如今已有12個(ge) 未來技術學院與(yu) 50餘(yu) 家科研院所、100餘(yu) 家龍頭企業(ye) 、高新企業(ye) 深入合作,加快凝練前瞻性未來技術方向。50個(ge) 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激發“政、產(chan) 、學、用”等多方活力,為(wei)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33個(ge) 示範性軟件學院、28個(ge) 示範性微電子學院、18個(ge) 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取得紮實成果,建設了一批國家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

  “都說一流課程是人才培養(yang) 的最後一公裏,我再加一句,一流實驗課程是最後一公裏的最後0.1公裏。”南方醫科大學實驗教學(管理)中心主任董為(wei) 人也得出了相似結論,實驗實踐教學是創新能力培養(yang) 的主戰場陣地。

  “我們(men) 希望學生早臨(lin) 床,多臨(lin) 床,反複臨(lin) 床;早科研,多科研,培養(yang) 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重慶醫科大學教授餘(yu) 華榮說。目前重慶醫科大學通過召開一流專(zhuan) 業(ye) 的建設工作研討會(hui) ,讓老師們(men) 能明確一流專(zhuan) 業(ye) 的標準、實施路徑和要求。學校也製定了激勵措施,對照國家的專(zhuan) 業(ye) 標準,修訂多輪《人才培養(yang) 方案》,甚至還聘請第三方公司進行背靠背評估,找出優(you) 缺點,不斷改進人才培養(yang) 方案。

  他專(zhuan) 門提到,在培養(yang) 學生的同時,實際上,老師也在成長,“教學相長”。

  高校專(zhuan) 業(ye) 之間劃分不宜太細

  讓天津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路福平擔憂的另一個(ge) 問題是,“現在的專(zhuan) 業(ye) 可能劃分過於(yu) 細,比如說學機械的學生不懂與(yu) 電相關(guan) 的知識。”他認為(wei) ,學科之間需要形成知識的協調和交叉。

  就好比,“優(you) 秀外語人才不是隻會(hui) 外語的人才,也沒有隻會(hui) 外語的優(you) 秀人才。”上海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李岩鬆對此非常關(guan) 注。

  天津科技大學曾設立一個(ge) 實驗班,在大一新生中招錄60名學生,進行機械、電氣和人工智能3個(ge) 專(zhuan) 業(ye) 的打通培養(yang) 。“那時候學生很辛苦,老師也很辛苦。” 盡管如此,在一年級學生匯報時,“綜合實力就凸顯出來了。”路福平說。

  為(wei) 了打通學生綜合能力,天津科技大學實行學分互認製,對出國(境)、轉專(zhuan) 業(ye) 、創新創業(ye) 實踐教育實現學分互認,打破年級和專(zhuan) 業(ye) 限製,實施分級分類教學。

  “比如說學生根據對自己的了解,缺什麽(me) 知識,就學什麽(me) 課程。在整個(ge) 過程中,導師可以跟學生研究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路徑。”路福平提到,近5年學校累計4800多名本科生在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還先後獲得挑戰杯特等獎、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特等獎等。

  山西大學副校長孫岩感慨,人才培養(yang) 這件事,已經被提了這麽(me) 多年,然而到底怎樣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各個(ge) 高校、學院都在努力嚐試。對於(yu) 這個(ge) 問題,孫岩的看法是,新型人才的培養(yang) 方向,一定是通識教育個(ge) 性發展和多層次跨學科教育。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蔣昌俊也深有同感:“對人才培養(yang) ,我們(men) 強調知識、能力和營造環境三位一體(ti) 的保證,強調拔尖人才創新思維關(guan) 係的建立,培養(yang) 跨學科的交叉融合精神以及深度的培養(yang) 過程。”

  今年3月,教育部等5部門發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中也曾明確指出:要打破學科專(zhuan) 業(ye) 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改革人才培養(yang) 模式。

  這還遠遠不夠,電子科技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孔令講還提出,要為(wei) 拔尖創新人才“築高峰”。

  他提到,電子科大創新了一個(ge) 貫通四年逐級挑戰的新工科課程體(ti) 係。從(cong) 大一起,讓學生自己選擇項目去做,每年舉(ju) 辦新工科學生項目式課程學習(xi) 作品展。學校理順了科研育人的思路,先讓高水平科研團隊的老師提出項目,圍繞項目開設對應課程。

  孔令講舉(ju) 了個(ge) 例子,以往信號係統的課程都統一安排在大二教授,後來因為(wei) 課程跟著項目轉,調整到了大一下學期,讓拔尖創新人才可以進入快車道。“項目和我們(men) 的課程之間是完全交互的。”

  大學的人才培養(yang) 不能沒有“個(ge) 性”

  站在演講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袁亮直言,“我和其他校長有一些不太一樣。我不是一直在教育戰線的。”

  他曾被原煤炭工業(ye) 部任命為(wei) 總工程師,後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來又到安徽理工大學工作。

  “我從(cong) 一個(ge) 工程技術人員、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出發,一直在學習(xi) 如何教育培養(yang) 人才。”袁亮說。

  袁亮直言,受大學排名、學校聲譽、社會(hui) 認知、影響力以及地位的影響,部分地方高校資源相對有限。

  作為(wei) 偏遠地區的高校校長,青海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校長王曉英對這個(ge) 問題深有感觸。以學科建設為(wei) 例,青海大學的學科圍繞著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三江源”生態學、高原醫學,等等。

  “如何展現行業(ye) 特色是地方高水平大學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袁亮說。

  他以煤炭行業(ye) 為(wei) 例分析,煤炭行業(ye) 的頂尖人才大多畢業(ye) 於(yu) 行業(ye) 特色高水平大學,為(wei) 國家能源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以安徽理工大學為(wei) 例,它發起成立煤炭行業(ye) “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協同創新組織”,擁有煤炭安全精準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yang) 示範基地等,形成了以安全、先進製造、地礦、爆破等學科為(wei) 特色的辦學體(ti) 係。

  “樣樣都會(hui) 活受罪,一招鮮,吃遍天。”袁亮的答案很明確:擦亮底色、突出特色、打造亮色。

  地方高校要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做哪些取舍?

  在過去的6年時間裏,安徽大學先後關(guan) 掉了12個(ge) 專(zhuan) 業(ye) ,新成立了13個(ge) 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業(ye) 調整的大背景是安徽省確定十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現在學校絕大多數專(zhuan) 業(ye) 都是對應安徽新產(chan) 業(ye) 的實際發展需要。”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說。

  以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為(wei) 例,現在安徽已經有400多家相關(guan) 的企業(ye) ,對這方麵的人才需求特別旺盛。匡光力介紹,安徽大學把材料科學與(yu) 工程作為(wei) 安徽大學雙一流建設的組建學科方向,並出台一係列的配套措施。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模式不是爭(zheng) 著做熱門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也不是要做“大鍋飯”式的籠統人才培養(yang) ,多位高校教育者提出要因地製宜,發揮地區經濟產(chan) 業(ye) 特色,為(wei) 區域性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可儲(chu) 備的創新人才力量。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周玉所說,高校是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創新第一動力和文化第一軟實力的重要結合點。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越來越強調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技創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曾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世界高等教育的特點是創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特點是要創新。”麵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訴求,針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命題,吳岩在論壇上向高等教育工作者發出呼籲:“要帶領著中國的高等教育為(wei) 國家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給國家提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完成我們(men) 這代人最神聖的曆史使命。”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楊潔 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