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傳統文化“牽手”課後服務
河北省平山縣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豐(feng) 富課後服務——
傳(chuan) 統文化“牽手”課後服務
“咚咚咚、鏘鏘鏘……”鑼鼓聲在校園中響起。這是近日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古月中學的學生學習(xi) 、表演中山戰鼓的場景。
近年來,平山縣積極抓好素質教育、落實“雙減”政策,持續打造優(you) 質課後服務。連日來,記者走訪石家莊市平山縣的多所學校,看到腰鼓、戰鼓、中醫藥、戲曲、民俗、書(shu) 法、篆刻等眾(zhong) 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進校園,讓學生的課後服務趣味橫生、多姿多彩。
利用當地豐(feng) 富的紅色文化、曆史古跡、特色民俗等資源,平山縣教育局與(yu) 本地中醫藥館、非遺民俗藝術團等組織聯手,通過傳(chuan) 承人登台授課、特色民俗現場演出、非遺文化集體(ti) 學習(xi) 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切實豐(feng) 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全麵促進學生健康、快樂(le) 成長。同時,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滋潤學生心田。
中山戰鼓曆史久遠,源自有“戰國第八雄”之稱的古中山國。當年,在大軍(jun) 出征、凱旋等重大時刻,古中山國常常擂響戰鼓提振士氣、激發鬥誌。如今,中山戰鼓逐漸成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慶祝重大節日、歡慶豐(feng) 收的民間性舞蹈表演形式。
位於(yu) 太行山東(dong) 麓的古月中學專(zhuan) 門邀請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專(zhuan) 家,現場指導學生練習(xi) 中山戰鼓,在學習(xi) 過程中感受“中山戰鼓”的雄渾氣勢。
“下一步,我們(men) 會(hui) 繼續豐(feng) 富學生們(men) 的課後生活,培養(yang) 他們(men)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平山縣古月中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常俊光說。
“柏坡腰鼓”是西柏坡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一種民間舞蹈。當地傳(chuan) 承人在原有基礎上結合本地秧歌,創編了如今具有現代氣息的“柏坡腰鼓”。隻見西柏坡中學校園內(nei) 的學生們(men) ,在激越歡快的鼓點伴奏下,手中紅絲(si) 帶上下翻飛,舞動輕盈的身姿操練著“柏坡腰鼓”,現場不時傳(chuan) 出整齊有力的呐喊聲。
據了解,該縣依托前期試點學校成果,推動“柏坡腰鼓”進校園、進課堂,將其納入必修課程,作為(wei) 一項重要特色課後服務進行推廣。
“特色課後服務不僅(jin) 能鍛煉學生的體(ti) 能,又能培養(yang) 學生互助互愛、增進他們(men) 的友誼,還能有效地培養(yang) 他們(men) 剛健勇武、團結奮進的精神。”平山縣教育局黨(dang) 組成員商立成介紹,目前全縣中小學已創建了40支100人到150人的特色課後服務柏坡腰鼓隊。
不僅(jin) 如此,平山縣通過持續開展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打造出了三汲中學的古中山國泥塑和篆刻、北冶小學的霸王鞭、東(dong) 回舍小學的漁家樂(le) 、大吾小學的踩高蹺、東(dong) 街一小的戲曲課程等一批特色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品牌。部分學校還以二十四節氣開展農(nong) 耕實踐活動,在學生們(men) 鋤地、播種及管理的農(nong) 耕過程中感受自然變化,感知天地時節。(本報記者 周洪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