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集體改姓“鴨”,這無奈如何排解
作者:李哲
在雲(yun) 南麗(li) 江,一支以鳥為(wei) 圖騰的家族,姓“nia”,寫(xie) 法是“上鳥下甲”,由於(yu) 信息係統中無法輸入和顯示,給村民帶來了種種不便,氏族裏近700人不得不妥協,隻能改姓“鴨”。“遺憾也沒有用,不改就沒法外出,飛機票買(mai) 不了,甚至卡裏的錢都沒法提現”。近日,話題“因姓氏太罕見全村集體(ti) 改姓鴨”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熱議。
對此,有人覺得,應該通過技術手段解決(jue) “nia”的計算機輸入問題,但也有人指出,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並不是一些網友想得那麽(me) 簡單,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操作難度和社會(hui) 成本都很大。不過,如果在技術層麵難以改善信息係統,是否可以通過製度層麵的規範補充,來保障罕見姓氏的正常生活呢?
眾(zhong) 所周知,我們(men) 的拚音係統,也即普通話的發音裏,是沒有“nia”“tia”“mia”等發音的,一旦改起來,動的就是整個(ge) 語言係統,可謂工程浩大。即使通過技術條件錄入“上鳥下甲”這個(ge) 漢字,其讀音勢必也將歸為(wei) 相似的已有拚音,這就是時代發展的無奈之處,它總有一個(ge) 變化和更替的過程。
需要承認,語言文化的發展,是一邊不斷豐(feng) 富、一邊不斷淘汰的過程。舉(ju) 個(ge) 很簡單的例子,走進曆史博物館,我們(men) 會(hui) 看到很多古代器具的名稱都是生僻字(在當時則可能是常見字),一般人念不出來,而它們(men) 的意義(yi) 和應用,也僅(jin) 僅(jin) 是標注這些文物的名稱。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這些器物都離我們(men) 很遠了,缺乏具體(ti) 的應用場景。
隻是,比起普通漢字,姓氏還承載著表意之外的多維信息,是特定族群共同的身份標識、文化記憶。換句話說,現在既然還有人姓“nia”,這就是一種直接應用,哪怕人數不多。新聞中的“nia”姓,本意是對鳥類的崇拜,簡單改姓“鴨”,意義(yi) 也就發生了變化。
從(cong) 報道來看,“nia”姓的村民是迫於(yu) 生活中的種種困境,被迫集體(ti) 改姓“鴨”,或者讓孩子隨父母雙方中的另一個(ge) 姓氏。那麽(me) ,是不是說,遇到類似事情,隻能由個(ge) 人自己去解決(jue) 呢?特殊情況當有特殊對待,村民或許已經使用這一姓氏長達千百年,不能隻是因為(wei) 電腦沒法錄入,就不給辦理二代身份證,就沒法出門。
據統計,全國約6000萬(wan) 人名字中含有生僻字,媒體(ti) 也曾多次報道“名字中有生僻字,影響保研”“因姓氏生僻,銀行存折被凍結”等尬事。這麽(me) 一看,當電子化、信息化成為(wei) 時代主流時,類似的問題和困境就不會(hui) 是個(ge) 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ui)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聯合發布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製性標準(GB 18030-2022),就新增了1.7萬(wan) 餘(yu) 個(ge) 生僻字,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以及文獻、科技等專(zhuan) 業(ye) 領域生僻用字。類似的製度化努力,可以有,也可以多一些。
另外,針對這樣生僻字、異體(ti) 字姓氏的群體(ti) ,其實還可以有一些特殊通道,比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通過權威的證明來核實他們(men) 的唯一身份,而不是一概陷入“查無此字”的無解中。高歌猛進的互聯網大潮,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個(ge) 過程確實給人類社會(hui) 以極大的便利和效率,也必然會(hui) 淘汰一些事物。如何讓這個(ge) 過程更具人性化,在更迭的過程中少一些疼痛,多一些人文關(guan) 懷,值得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和行動。如果有些東(dong) 西終將逝去,那麽(me) 也該讓它們(men) 以體(ti) 麵的方式離開。(李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