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三大總師勾勒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發展藍圖

發布時間:2023-04-26 16:2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月球南極勘查、火星取樣返回、首次小行星防禦、國際月球科研站……4月25日,在安徽合肥舉(ju) 行的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hui) 議上,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三大總設計師披露最新進展,並勾勒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發展藍圖。

  “當前月球是深空探測的熱點,火星是深空探測的重點,發現未知是永恒主題,國際合作成為(wei) 共識。我國將持續開展月球、行星探測,為(wei) 這一人類共同的事業(ye) 奉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我國深空探測重大專(zhuan) 項總設計師吳豔華說。

  當天,他作了題為(wei) 《中國的深空探測》的主旨報告,梳理了世界和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成就。其中提到,過去近20年間,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實現“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過去近3年間,我國成功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一步實現“繞著巡”戰略目標。

  麵向未來,吳豔華透露,在月球探測方麵,我國將在2024年前後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月背采樣返回,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實現月球南極資源勘查;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和嫦娥七號一起構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我國聯合多國共同建設,將在月球表麵和月球軌道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yu) ,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wei) 仁說。

  作為(wei)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吳偉(wei) 仁當天深度解讀了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方案,並向世界各國發出合作倡議。

  據他介紹,依據“總體(ti) 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原則,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三個(ge) 階段分步實施,計劃2028年前後建成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2040年前後建成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並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之後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作為(wei) 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階段的重要任務,嫦娥六號將於(yu) 2024年前後發射,實施月背采樣返回任務;嫦娥七號將於(yu) 2026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南極的環境與(yu) 資源詳查;嫦娥八號將於(yu) 2028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吳偉(wei) 仁說。

  在行星探測方麵,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透露,我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從(cong) 而為(wei) 小行星起源及演化提供科學數據和真實樣品。

  其間還將開展備受關(guan) 注的首次小行星防禦任務。劉繼忠將這次任務概括為(wei) “撞得準、推得動、測得出、說得清”,計劃從(cong) 中獲得撞擊所造成的地形變化和濺射物分布等效應和機理,豐(feng) 富人們(men) 對小行星演化的認識。

  “我國還將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通過對火星樣品研究,探尋火星生命痕跡。”劉繼忠說,火星科研站的概念也已經提出,其將成為(wei) 火星探測的基礎平台。根據目前的規劃,火星科研站將包括火地往返運輸係統、火麵長期工作支持係統、火麵運輸與(yu) 操作係統及科研設施集群,將深化火星的科學認知和資源開發。

  劉繼忠透露,我國還計劃開展木星係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該任務將突破木星係環境適應和防護、弱光照高效光電轉換等關(guan) 鍵技術,使我國具備實現木星係環繞和天王星到達能力。

  “麵向更遠的深空,未來,我國的航天器不僅(jin) 計劃飛到距太陽僅(jin) 0.05天文單位的地方看一看,還將向太陽邊際進發。”劉繼忠說,1天文單位相當於(yu)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而我們(men) 的目標將是100天文單位外的臨(lin) 近恒星際空間,這將為(wei) 認知太陽係和係內(nei) 行星特征、探索地外生命作出中國貢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4月25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