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數字之美 共赴數字之約——寫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之際
新華社福州4月26日電 題:綻放數字之美 共赴數字之約——寫(xie) 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開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王思北、董建國
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主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將於(yu) 27日在福建福州拉開帷幕。
作為(wei) 我國信息化政策發布平台、數字中國建設最新成果展示平台、數字領域理論實踐交流平台、數字中國建設合作平台,這場盛會(hui) 將展示數字中國建設最新成果、分享發展經驗,以數字中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數字讓生活更美好
刷臉支付、手機辦稅、在線會(hui) 議、雲(yun) 遊博物館……如今,小到居家出行、大到政務工作,數字技術深刻融入經濟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
順應信息時代浪潮,適應人民新期待,進入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取得了新成就,數字技術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數字基礎設施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超過264萬(wan) 個(ge) ,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端口數超過1793萬(wan) 個(ge) ,移動物聯網用戶達19.84億(yi) 戶,“物”連接數占比提升至53.8%,萬(wan) 物互聯基礎穩步夯實。
“互聯網+”深度融入教育、養(yang) 老、扶貧等多個(ge) 領域,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100%,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水平及特殊群體(ti) 的無障礙普及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助力彌合數字鴻溝。
“掌上辦”“指尖辦”成為(wei) 政務服務標配、“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取得積極成效,各地不斷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從(cong) “線下跑”“分頭辦”向“網上辦”“協同辦”轉變,以數字化推進治理現代化。
分享經濟、智慧出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新模式競相湧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惠及更多百姓。
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紡織業(ye) 重要集群地福建長樂(le) ,借力數字技術和工業(ye) 互聯網,當地紡織企業(ye) 加快創新驅動轉型步伐。
“恒申前紡車間每天要檢測2.2萬(wan) 粒到2.5萬(wan) 粒絲(si) 餅,如今通過工業(ye) 相機+AI算法,實現產(chan) 品線上檢測,和以前人工質檢相比,檢測效率大幅提高。”恒申集團化纖板塊信息部總監肖衛民說。
數字賦能,天地更寬。乘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東(dong) 風,數字經濟加快了福建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創新節奏,拓寬了實體(ti) 經濟發展空間,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福建省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2.6萬(wan) 億(yi) 元,對全省經濟總量貢獻度接近一半,網絡零售額居全國前列。
潮起東(dong) 南,聯動全國。“數字福建”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是我國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ye) 營業(ye) 收入達15.4萬(wan) 億(yi) 元,軟件業(ye) 務收入達10.8萬(wan) 億(yi) 元;行業(ye) 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信息化率超過25%;工業(ye) 互聯網全麵融入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7.2%,創曆史新高,數字技術正描繪著全新的時代圖景。
數字中國建設聚力前行
閩江之畔,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主會(hui) 場福州海峽國際會(hui) 展中心猶如展翅鴻鵠,迎接八方來客。
回望2018年春天,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在福州啟幕,如今已走過五年。
累計發布近百份國家級重大政策和重要報告;近1500家單位參展,一大批數字新技術新產(chan) 品在峰會(hui) 首發,首展率超過50%;舉(ju) 辦近150場論壇研討會(hui) ,1300多位專(zhuan) 家學者發表主題演講;開展上百場對接洽談活動,近2000個(ge) 數字經濟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金額超過1.3萬(wan) 億(yi) 元……五年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不斷為(wei) 數字中國建設注入澎湃動力,華夏大地煥發出新時代多彩數字之美。
因數字而變,因數字而興(xing)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提出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ti) 戰略,明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放眼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布局,智能製造不斷提速,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動……一幅欣欣向榮的數字中國發展新圖景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