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勇爭先 老區譜新篇
江西贛州,高質量發展春潮湧動,煥發出勃勃生機,老區發展譜寫(xie) 出新的篇章。
2019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zheng) 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為(wei)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革命老區有了新使命。
潮頭登高再擊槳。2022年,贛州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GDP總量達4524億(yi) 元,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大產(chan) 業(ye) 規上營收分別突破2000億(yi) 元、1600億(yi) 元、700億(yi) 元,分別增長24%、21%和79%。
科技創新,撬動產(chan) 業(ye) 升級
曾經“金子賣出白菜價(jia) ”,如今“土裏資源變黃金”
“成為(wei) 世界稀土永磁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走進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這條標語立刻映入眼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贛州考察時強調:“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高附加值,加強項目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我們(men) 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強化試驗和研發投入,掌握了晶界滲透技術等一批核心技術,加快推進釹鐵硼等稀土新材料開發利用。”金力永磁公司董事長蔡報貴介紹。
連年努力,不斷趕超。公司已經成長為(wei) 全球領先的稀土永磁企業(ye) 之一,主營業(ye) 務收入比2019年增長了3倍多。
“攻克更多尖端技術,向全球第一發起衝(chong) 鋒!”蔡報貴信心滿滿。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企業(ye) 單打獨鬥可不行,必須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高附加值。
為(wei) 提升稀土產(chan) 業(ye) 鏈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贛州梳理稀土鎢稀有金屬產(chan) 業(ye) 鏈情況,編製《贛州市稀土鎢稀有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1—2025年)》。“瞄準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中高端應用延伸產(chan) 業(ye) 鏈,推動產(chan) 業(ye) 向稀土永磁電機、永磁變速器等深加工及應用產(chan) 品延伸。”贛州市工業(ye) 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賴慶華說。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chan) 業(ye) 平台的硬支撐。
省內(nei) 首個(ge) 央企總部中國稀土集團掛牌成立,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國字號”科研平台落地……贛州稀土正從(cong) 世界級儲(chu) 量向世界級創新進軍(jun) ,曾經“金子賣出白菜價(jia) ”,如今“土裏資源變黃金”。
去年11月,贛州市稀土新材料及應用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名單,成為(wei) 江西省首個(ge) 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除了向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挖掘存量,贛州還牽住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瞄準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尋求增量。
新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多點開花——位於(yu) 經開區的贛州區塊鏈技術產(chan) 業(ye) 園,位於(yu) 南康區的中國贛州數字科技產(chan) 業(ye) 園,位於(yu) 蓉江新區的贛州大數據產(chan) 業(ye) 園、北鬥時空大數據產(chan) 業(ye) 園……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5G等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加速發展,不同區縣各打各的優(you) 勢牌,各炒各的特色菜。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贛州新能源科技城在荒地上崛起一座產(chan) 業(ye) 新城,集“整車+零部件+研發+檢測”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新城,吸納了一大批優(you) 質科技企業(ye) 入駐:孚能科技研發出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車電池填補行業(ye) 空白,金瑞琪擁有國際領先的低速自動駕駛技術……在贛州,智能製造風采得到精彩展現。
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由弱到強——青峰藥業(ye) 在上海、波士頓等地建立“科創飛地”,形成全球研發體(ti) 係;組建贛南創新與(yu) 轉化醫學研究院,成功爭(zheng) 創全國重點實驗室,一次性引進包括30名博士的團隊……10年間,章貢區實現了從(cong) 一家藥企獨大,到生物製藥、高端醫療器械、寵物經濟3條賽道齊頭並進、123家醫藥健康企業(ye) 聚鏈成勢的華麗(li) 升級,平均每年產(chan) 業(ye) 營收增長20%以上。
贛州市委書(shu) 記吳忠瓊表示,繼續堅持以科技創新撬動產(chan) 業(ye) 升級,建強用好國家級創新平台,提升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的層次和能級,做優(you) 做強數字經濟,打造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產(chan) 業(ye) 聚集區。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蔬菜成為(wei) 繼臍橙之後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的富民支柱產(chan) 業(ye)
沿著蜿蜒曲折的鄉(xiang) 村公路,記者來到贛州經開區三江鄉(xiang) 赤湖村蔬菜基地。數千畝(mu) 藍色大棚依緩坡而建,大棚裏辣椒滿掛,芹菜油綠。村民吳金蘭(lan) 和她的“棚友”們(men) 一撚一放十分嫻熟,不一會(hui) 兒(er) 工夫便采摘了一籃子新鮮辣椒。
“螺絲(si) 椒長勢喜人,也是我們(men) 贛州一家餐飲連鎖公司的主打菜品,可受歡迎了!”吳金蘭(lan) 喜笑顏開。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寸土寸金的贛州如何解決(jue) 發展產(chan) 業(ye) 和糧食用地矛盾?讓大棚“爬”上山!贛州繪就蔬菜產(chan) 業(ye) 的神奇一筆。
“通過盤活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四荒地’,我們(men) 探索出了蔬菜大棚‘上山下灘’的發展模式。”贛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周昱說。
近年來,贛州市利用“四荒地”等未利用地,發展大棚設施蔬菜9832畝(mu) 。目前,全市有相對集中連片50畝(mu) 以上的設施蔬菜基地近1200個(ge) ,累計建成大棚設施蔬菜基地麵積29.2萬(wan) 畝(mu) 。
贛州是眾(zhong) 人皆知的“世界橙鄉(xiang) ”,臍橙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地理標誌產(chan) 品區域品牌水果類第一,“如今,蔬菜成為(wei) 繼臍橙之後又一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的富民支柱產(chan) 業(ye) 。”周昱說。
在全南縣中寨鄉(xiang) 中寨村自然之星露天種植基地,村民陳良貴正在鬆土除草。“再過一陣子,這些有機蔬菜就可以采摘發貨,直供大灣區各大商場超市。”他高興(xing) 地說。
解決(jue) 了產(chan) 量,銷路是關(guan) 鍵。直供大灣區,這裏的市場非常廣闊。
“融灣!”采訪中,贛州市各職能部門說到高質量發展時,都提到了這個(ge) 詞,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自然不能缺席。
近年來,贛州著力打造大灣區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基地,成為(wei)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城際合作城市。目前,已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chan) 基地84家,每年累計有10萬(wan) 噸蔬菜銷往大灣區;引進了一批灣區企業(ye) 前來建設蔬菜直采基地和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涵蓋種植、加工等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
一步一個(ge) 腳印!10年來,贛州農(nong) 業(ye) 發展步步高:全市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從(cong) 2012年405.4億(yi) 元,增加到2022年735.38億(yi) 元,增長81.4%。
芝麻開花節節高!10年來,贛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錢包鼓了起來: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5301元提高到2022年15900元,增速在全省實現十連冠。
一座座新居亮麗(li) 整潔,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chan) 業(ye) 生機盎然,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正在鋪展。
融入灣區,推動開放合作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改革發展步履不停
南康區贛州國際陸港,藍天之下,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整齊而立,一列全程冷鏈的進口班列正緩緩駛入港區。班列上,15個(ge) 集裝箱滿載著390噸巴西果汁,從(cong) 南美的聖多斯港經海上運輸至深圳,再經陸路送至贛州。
外國友人早已嚐過本地的生鮮副食,老區人民也喝上了進口果汁。去年8月,贛州首趟出口冷鏈專(zhuan) 列通過海關(guan) 查驗發往俄羅斯,產(chan) 自老區的冷凍鰻魚和蔬菜裝了滿滿50個(ge) 集裝箱。
“一瓶果汁,一棵蔬菜,看似不起眼,想通過鐵海聯運全程冷鏈實現進出口,對鐵路安檢、通關(guan) 效能和口岸銜接提出更高要求。”贛州國際陸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立平告訴記者,“冷櫃進來越多,出去也就越多。這為(wei) 未來常態化生鮮冷鏈進出口奠定了基礎。”
生鮮冷鏈專(zhuan) 列的開通,是贛州國際陸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ju) 措,也是贛南老區在對外開放層麵不斷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展現。
2021年4月,贛深組合港模式啟動,在全國首創跨省、跨關(guan) 區、跨陸海港的通關(guan) 新模式,使贛州國際陸港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內(nei) 陸海港,真正實現同港同價(jia) 同效率;2022年4月,首次與(yu) 國外港口德國威廉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2年6月,贛深城際高速貨運班列“融灣號”首發,縮短兩(liang) 地線路運行時間6至8小時……
“組合港模式使外貿企業(ye) 在出口貨物時減少約40%的運輸時間,運輸成本可降低30%。”劉立平說。今年3月,贛州國際陸港開通首趟RCEP(《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專(zhuan) 列,加速融入全球最大自貿區。
多口岸直通、多品種運營、多方式聯運,如今的贛州國際陸港,已成為(wei) 贛州連接全球的樞紐。累計開行中歐(亞(ya) )班列超1200列、鐵海聯運“三同”班列和內(nei) 貿班列超11000列。一趟趟班列,經由各類創新通關(guan) 模式,駛向中亞(ya) 五國及歐洲20多個(ge) 國家100多個(ge) 城市。
2021年底,贛深高鐵正式開通。一麵走向世界,一麵區域深融;一麵貨暢其流,一麵人暢其行。
“老區精神、灣區思維、特區速度”,開始成為(wei) 往來兩(liang) 城客商口中常常聽到的話語。對標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贛南人民更是喊出“大灣區能做到的,老區也能做到”的堅定聲音。
融灣,老區的要素資源卻沒有單向地流入大灣區。加快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江西與(yu) 國際一流灣區融合發展的大機遇,也是推進江西高水平開放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4月20日,贛州市“粵企入贛”招商推介會(hui) 在深圳舉(ju) 行,61個(ge) 大灣區項目成功落戶,為(wei) 贛州“1+5+N”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再添動能。
“著力推動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協作、營商環境、公共服務加速融灣,要讓廣大客商在贛州投資放心、辦事順心、生活舒心。”贛州市市長李克堅表示,創設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政企圓桌會(hui) 議、安靜生產(chan) 期等製度,贛州的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努力實現對企業(ye) “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融入,更是接軌。通過建立深贛政務服務全域通辦機製,在老區可以提供與(yu) 大灣區無差別的辦事體(ti) 驗。如今,贛州與(yu) 廣州、深圳等6個(ge) 大灣區城市實現151個(ge) 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一次辦成,127項深圳市政務服務事項在贛州實現跨省24小時自助辦。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改革發展步履不停!”贛州市商務局局長楊小妹說,“格力電器、富士康、大自然家居等粵港澳大灣區企業(ye) 以及相應人才、技術、資金要素等紛紛落戶,贛州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努力搶得先機。”
惠及民生,享受幸福生活
趕上好時代,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贛江河畔,置身贛縣區湖江鎮洲坪村蜜月島景區,一旁是古樹參天,一旁是江水滔滔。
“清風拂麵,卸去滿身疲憊,一家老小圍坐大榕樹下,好好享受生活。”遊客何妙妍從(cong) 廣東(dong) 深圳市乘高鐵到贛州,隻需2個(ge) 多小時。
為(wei) 激活鄉(xiang) 村旅遊資源,湖江鎮引進社會(hui) 資本3億(yi) 元,通過村民、村集體(ti) 、企業(ye) 三方參與(yu) 的方式,打造了以漁島風情、浪漫色彩為(wei) 主線的蜜月島景區。
“通過引進公司經營,村集體(ti) 每年固定收益15萬(wan) 元,公司還在景區包購了400天的民宿住宿,村集體(ti) 可以獲得民宿、餐飲、停車等多項收益。”湖江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蔡聯慧說。
為(wei) 了讓村民共享這碗“旅遊飯”,湖江鎮分類施策:對有意願、缺資金的村民,開出村集體(ti) 出資入股、政府政策獎補、村民分紅回本的方子;對在外務工不能及時返鄉(xiang) 的村民,采取村民資源出租、集體(ti) 籌資引導、企業(ye) 市場運營的辦法。蔡聯慧告訴記者,在不同經營業(ye) 態的運行下,村民戶均年增收3萬(wan) 元左右。
湖江鎮洲坪村是贛州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贛州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進民生實事工程,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民生保障不斷加強,城鄉(xiang) 麵貌日新月異,群眾(zhong)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排排精致的樓房錯落有致,一家家亮堂的商鋪開門迎客……走進石城縣易地扶貧搬遷銅鑼灣集中安置區,一幅宜居宜業(ye) 、溫馨和諧的畫麵展現眼前。
石城縣高田鎮祠江村村民劉禮炕得益於(yu) 深山移民搬遷政策,在銅鑼灣集中安置小區分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從(cong) 此告別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戶型、采光都合適,一家5口住在這裏很舒心。”
住房,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基本生活保障,關(guan) 係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10年來,贛州累計下達農(nong) 村危房改造指標45.2萬(wan) 戶,安排補助資金56.02億(yi) 元,贛南老區69.52萬(wan) 戶、近300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告別了危舊土坯房,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21萬(wan) 戶,讓群眾(zhong) 住上‘放心房’。”贛州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局長餘(yu) 鍾華說。
與(yu) 此同時,贛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麵積由30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築麵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平方米,高於(yu) 小康的標準,基本實現從(cong) “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對於(yu) 這句話,老家在尋烏(wu) 縣文峰鄉(xiang) 七塅石片區的村民謝慧感體(ti) 會(hui) 很深,“山綠了,杜鵑花開了,沒想到廢棄礦區也能變成風景如畫的新景區。”
贛州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麵推進美麗(li) 贛州建設,持續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複、低質低效林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據統計,截至目前,生態修複廢棄礦山204.8公頃,完成500多萬(wan) 畝(mu) 低質低效林改造,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以上。
據贛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傅小新介紹,贛州製定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編製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碳達峰行動方案,目前已有5個(ge) 典型案例被列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實踐探索典型案例匯編。
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
今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推進示範區建設的關(guan) 鍵之年。贛州將聚焦“作示範、勇爭(zheng) 先”目標定位,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八大行動”,全力以赴加快推進示範區建設,在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業(ye) 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