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中的唐朝興亡史
▋王露洋
大詩人陳子昂從(cong) 家鄉(xiang) 四川來到長安,希望一展宏圖。然而他四處碰壁,走訪長安權貴登門獻詩,因沒有名氣被拒之門外,受盡冷嘲熱諷,始終摸不到門路。一日,有人捧著一張名貴瑤琴出售,京城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爭(zheng) 相傳(chuan) 看,但此琴價(jia) 格昂貴,眾(zhong) 人隻看不買(mai) 。陳子昂看了這琴後,傾(qing) 盡所有積蓄買(mai) 入。陳子昂表示擅長奏琴,今日見到這樣的好琴,恰恰與(yu) 自己的琴藝相配。於(yu) 是眾(zhong) 人希望能夠聽他演奏一曲,陳子昂約眾(zhong) 人隔天到他家去聽琴。
經過前日的買(mai) 琴事件,第二天陳子昂家果然賓客滿座。陳子昂拿著新琴,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和自己的誌向,說到自己的詩要比自己的琴藝好,於(yu) 是抬手將昨日重金買(mai) 來的琴砸了,然後拿出自己的詩文分給了在座的賓客。經過陳子昂這番自我營銷之後,眾(zhong) 人對他的詩文也有了興(xing) 趣,再一看,果然文采出眾(zhong) 。一些詩句一時在京城廣為(wei) 傳(chuan) 頌,陳子昂也因此名聲大噪,由此出名。名望在唐代對於(yu) 一個(ge) 文人來說尤為(wei) 重要,不光是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也有過這樣的求名經曆,而那些詩文中透露出的信息,恰恰反映出了唐代的社會(hui) 環境和政治氛圍。
唐代的詩人並非一直如他們(men) 的詩文那樣光輝偉(wei) 大,而是也經曆了與(yu) 常人一樣的過往,最終因才華脫穎而出。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們(men) 了解唐代社會(hui) 的一扇門,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就將詩歌引入成研究曆史的重要方法,援詩入史,詩史互鑒,使得唐詩不單單是文學作品,同樣也是反映唐代曆史的重要史料。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寧欣,以唐詩的“詩眼”為(wei) 題,深挖其背後的“曆史眼”,用一本《從(cong) 唐詩走進曆史》,解讀詩歌中的大唐,解讀詩中最打動人、最出彩、流傳(chuan) 最廣的句子,找尋這些句子之所以精彩的曆史原因。
比如杜甫的一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wan) 家室”,詩人在追憶中,既反映了開元時期的社會(hui) 風貌,同時又帶著惋惜看著眼前如此這般不堪,曆史的風雲(yun) 變幻也在杜甫對往昔的感歎中透露給讀詩的人們(men) 。
唐宋變革論由日本京都學派代表人物內(nei) 藤湖南提出,其中一大變革就是社會(hui) 由世家大族、貴族所把持的貴族政治逐漸向寒族、庶人階級過渡。比如詩人劉禹錫的那首《烏(wu) 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wu) 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少年得誌,在官場因反對宦官專(zhuan) 權,被貶出長安,隨後幾起幾落,前後被貶長達二十三年,而他始終不肯與(yu) 權貴妥協。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從(cong) 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陽時,途經金陵,他憑吊盛極一時的東(dong) 晉大族代表王、謝家族故居時,有感而發作了這首詩,這詩句既是對曆史的總結概括,也是詩人對於(yu) 現狀的描述,以及對未來的感想。一首詩中蘊含著過去、現在、未來三個(ge) 時間概念,這也反映出了作者在前言中寫(xie) 到的“曆史眼”究竟是怎麽(me) 回事。
作者在書(shu) 中,對詩句進行逐字解讀,就如同一般的唐詩書(shu) 籍一樣,讓讀者了解詩中蘊含的曆史知識與(yu) 詩人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書(shu) 中將這首詩的曆史眼點出,並全篇加以詳細解讀。劉禹錫這首詩中蘊含了中國古代社會(hui) 階層重組、變遷更新的重大曆史信息。作者拉出了兩(liang) 條曆史線索:一是門閥士族的衰落及新官僚士族的興(xing) 起;二是士族位次的重新排定。之後的內(nei) 容則主要圍繞著這兩(liang) 點,對整首詩以及背後的曆史知識進行一層一層的解析。
說到士族位次的重新排定,書(shu) 中以初唐時由官方主導的《氏族誌》和《姓氏錄》來舉(ju) 例說明。從(cong) 王謝大族到尋常百姓的曆史轉換,並非僅(jin) 僅(jin) 是憑以武力為(wei) 主的改朝換代就可以完成的。士族門閥的存在有著深厚的社會(hui) 基礎,在轉換的過程中,統治者的頂層設計,起到了關(guan) 鍵的推動作用。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認為(wei) 原來的士族位次排序不合理,便令當時的幾位重臣編寫(xie) 《氏族誌》,其意就是改變舊有的士族排序,打擊那些無功無祿的地方大姓氏。後來,《氏族誌》修成,唐太宗看後很不滿意。《氏族誌》中將崔氏排在第一,李氏排在第二,唐太宗覺得山東(dong) 崔氏雖然是大姓,但早已式微,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崔氏既沒有子弟建功立業(ye) ,又沒有朝中權貴來自崔氏,舊日的門閥世家,在經濟、政治上都已經衰落,為(wei) 什麽(me) 還把他們(men) 列在前麵?
書(shu) 中講了一個(ge) 小故事,唐太宗曾有意將一個(ge) 公主嫁給崔氏家族子弟,畢竟唐太宗立國要團結一切力量,作為(wei) 舊時大族,李唐皇室向崔氏投出了橄欖枝。那位崔氏子弟不過是一九品縣尉,但崔家卻自恃門第,百般推辭,使得唐太宗大為(wei) 不滿。因此,才有了要改變社會(hui) 地位與(yu) 政治結構不匹配的狀況。他要求負責官員重修《氏族誌》,並定下準則“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最終,《氏族誌》按照當今權力地位進行了排序,皇族為(wei) 首,外戚次之,崔氏則被降到了第三等的位置。這個(ge) 曆史事件,藏在唐初的曆史中,這個(ge) 信號也表明了皇權政治開始幹涉之前魏晉南北朝長期遺留下來的世家門閥問題,整個(ge) 社會(hui) 階層正在進入重組中。
書(shu) 中大致是按照唐代的曆史進程,以唐詩中的名句入手,解釋其中的社會(hui) 變化。在詩人孟郊的《登科後》和詩人朱慶餘(yu) 的《近試上張籍水部》中,都在講一個(ge) 事情,就是唐代的科舉(ju) 製度。既有從(cong) 製度本身出發,銜接貴族政治的崩潰,講述科舉(ju) 考試對於(yu) 一般寒門來說有種鯉魚躍龍門的力量。因此有了孟郊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有對於(yu) 唐代科舉(ju) 製度的反思,在科舉(ju) 製度的初期,貴族的勢力依舊會(hui) 介入到科舉(ju) 中,製度的不完善也給了很多學子在考場外爭(zheng) 取機會(hui) 的空間。因此有了朱慶餘(yu) 自比羞澀新娘的自薦“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當然也有前文中陳子昂那樣的事件營銷,用其大膽自信的行為(wei) 製造入仕前的聲望。
書(shu) 中精選的唐詩,都是唐朝曆史中的關(guan) 鍵點,並且在內(nei) 容上一篇扣一篇,使不同時期的唐詩在曆史解讀的邏輯上形成序列,讓讀者有序地進入唐代世界。那些詩人對人生的苦悶,詩人對生活的激情,詩人對社會(hui) 的觀察,都濃縮在那些經典詩句中,這使得解讀唐詩的背後,更有種還原曆史的使命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