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年“社交卡頓”現象值得關注

發布時間:2023-05-09 16:33: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青年“社交卡頓”現象值得關(guan) 注

  田曦

  中國青年報社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這裏“社交卡頓”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社會(hui) 交往過程中的“不順暢”,表現為(wei) 因某些原因而拒絕與(yu) 他人進行交往、避免參與(yu) 社交活動的一種傾(qing) 向,包括社交回避、社交恐懼等傾(qing) 向。“社交卡頓”既有主動為(wei) 之,也有被動選擇。

  部分受訪青年主動選擇回避社交是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一是因為(wei) “一大群人的社交”讓青年人感到“很費心力”。小到出門前的化妝、服裝挑選搭配上的精力、時間消耗,大到對傳(chuan) 統社交禮儀(yi) 的不適應。二是因為(wei) 一些社交逐漸變味,目的性過強,為(wei) 年輕人所不喜。再者,線上社交在代替線下社交的同時,也容易導致線上交往倦怠。網絡語音或視頻聊天等社交手段給青年的交流互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又反過來促使青年主動回避、回絕現實社交情境。隨著即時通信工具成為(wei)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men) 總是容易被即時通信工具所幹擾,倦怠情緒使得人們(men) 還會(hui) 產(chan) 生回避線上社交的衝(chong) 動。

  還有一些“社交卡頓”是被動選擇的結果,這種情形的“社交卡頓”並不是因為(wei) 這部分青年群體(ti) 本性孤僻,而是囿於(yu) 一些客觀現實被困於(yu) 社交障礙中。比如,部分青年因為(wei) 生活圈子小、社交經驗不足而對社交抱有恐懼心理。還有的是因為(wei) 在與(yu) 人交往過程中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勇氣,擔心社交失敗,因而在感到孤獨的時候會(hui) 選擇壓抑自己的社交渴望,從(cong) 而在社交情境中表現出退縮和回避行為(wei) 。

  社會(hui) 交往是我們(men) 生存的基礎和適應社會(hui) 的重要能力。社會(hui) 各方和高校教育應該助力青年提升社交能力,讓“卡頓”的社交回歸本真與(yu) 順暢。

  首先,全社會(hui) 應努力培養(yang) 正向的社交風氣。鼓勵社交不是讓大家“長袖善舞”,在社交禮儀(yi) 上不應過多強調“儀(yi) ”而忽略“禮”。要倡導真誠而非虛與(yu) 委蛇,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既不盛氣淩人,亦不卑躬屈膝。其次,高校應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看待自我,提升社交能力。例如通過心理測評等手段引導學生從(cong) 多方麵、多維度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jia) ,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克服社交恐懼心理;營造豐(feng) 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鼓勵他們(men) 更多地投入到現實生活和交往中,為(wei) 青年學生社交提供良好的平台與(yu) 機會(hui) ;針對學生在社交過程中出現的社交回避行為(wei) 、產(chan) 生的社交苦惱情緒,應做好判斷與(yu) 引導,協助其通過合適的方式進行心理調適和行為(wei) 矯正。最後,大學生自身也應該學會(hui) 放平心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校園活動和人際互動之中,不必頂著壓力或者戴著“麵具”去社交。

  (作者係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