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淩家灘遺址可能成為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實證
中新社馬鞍山5月7日電 (記者張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7日表示,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學科研究的全麵開展,淩家灘遺址有可能成為(wei) 實證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聖地,把中國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
1985年,淩家灘遺址發現於(yu) 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村,經測定距今約5800年至5300年。自1987年以來,淩家灘遺址先後曆經14次發掘,出土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2020年至2022年,淩家灘遺址新出土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石鉞和玉璜,以及龍首形玉器等。
王巍在7日舉(ju) 行的第二屆中國淩家灘文化論壇上表示,淩家灘進入文明社會(hui) 是有可能性的。淩家灘出現140萬(wan) 平方米、具有明確功能分區的超大型聚落——都邑;擁有數以百計的隨葬品的大墓反映出當時已出現嚴(yan) 重的社會(hui) 分化;隨葬大量武器、與(yu) 信仰和祭神有關(guan) 的玉器,反映出當時已出現初期禮製和集軍(jun) 事指揮權和祭祀權於(yu) 一身的最高統治者——王;大麵積紅燒土建築基址——宮殿或神廟,可能是王居住或舉(ju) 行祭拜活動的場所;大量玉石鉞隨葬表明當時戰爭(zheng) 已經是常見的社會(hui) 現象。
王巍介紹,淩家灘與(yu) 良渚的聚落選址均北依丘陵地帶,都存在以玉為(wei) 貴的理念和禮器,都存在懸殊的貧富分化,都有對鳥的崇拜,都以玉石鉞象征軍(jun) 事權力,高等級墓葬都位於(yu) 堆築的祭壇上。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說,紅山文化與(yu) 淩家灘文化中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南北兩(liang) 個(ge) 文化集團的宇宙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價(jia) 值觀的相互認同或祭祀禮儀(yi) 體(ti) 係的相近性,從(cong) 中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的核心作用及呈現的文明圖景,值得深入探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