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方硯台 三代匠心(非遺煥彩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3-05-09 16:44:00來源: 光明網

  走進位於(yu) 山西省新絳縣王莊村的絳州澄泥硯文化園,精品館中陳列的500多方澄泥硯雕刻精美、造型多樣,令人大飽眼福。前來參觀的遊客連連讚歎:小小硯台竟能做得這麽(me) 精致!

  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陶硯,用經過澄洗過濾的細泥燒製而成,質地細膩,瑩潤素雅,發墨快,不傷(shang) 毫。澄泥硯製作起源於(yu) 西漢時期,唐宋時興(xing) 盛,以山西絳州澄泥硯為(wei) 主要代表。

  澄泥硯製作工藝於(yu) 明末清初失傳(chuan) 。為(wei) 了搶救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新絳縣藺永茂、藺濤父子多方搜集資料,多年反複試驗,終於(yu) 恢複了澄泥硯的生產(chan) 。古老的傳(chuan) 統工藝在當代重煥光彩。

  多年鑽研 恢複技藝

  新絳縣古稱絳州,曆史文化底蘊深厚。

  1984年,藺永茂從(cong) 新絳縣文化館調到縣博物館工作,借此機會(hui) ,他閱讀了大量曆史文物類書(shu) 籍。《硯林脞錄》記載“絳人善製澄泥硯”,清乾隆帝曾為(wei) 宋代澄泥硯題銘,讚其“撫如石,嗬生津”。

  “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對澄泥硯的興(xing) 趣越來越濃,萌生了恢複澄泥硯製作技藝的想法。我從(cong) 事美術工作30多年,做設計和雕刻都沒問題。新絳又有豐(feng) 富的汾河衝(chong) 擊泥沙……”藺永茂心頭火熱,馬上行動起來。

  古籍中關(guan) 於(yu) 澄泥硯製作方法的記述比較粗略,要想恢複這一失傳(chuan) 已久的工藝,各個(ge) 環節都得自己摸索,困難重重。

  “尋找泥料就用了兩(liang) 年。”藺永茂說,由於(yu) 汾河河床、水量和水質變化,文獻中記載的“縫絹袋於(yu) 汾水中,逾年而後取”的方法已不適用。藺永茂和兒(er) 子藺濤沿著汾河下遊兩(liang) 岸的溝溝壑壑仔細尋找,凡是曆史上汾河流經的區域、地層沙土中含有蚌殼化石的地方都進行采樣試驗,終於(yu) 找到合適的泥料。

  這隻是開始。原料怎麽(me) 配比?建什麽(me) 樣的窯?用什麽(me) 燃料?如何控製溫度?一個(ge) 個(ge) 難題擺在父子倆(lia) 麵前。

  一窯一窯地試,數不清失敗了多少次,火燒眉毛、土窯爆炸的危險也不知道經曆了多少次,終於(yu) 在1991年燒成兩(liang) 塊澄泥硯。經過3年技術錘煉,1994年,藺永茂、藺濤父子燒製的絳州澄泥硯在中國名硯博覽會(hui) 上獲得金獎。

  “專(zhuan) 家的肯定和社會(hui) 的認可,讓我們(men) 興(xing) 奮之餘(yu) ,更感到任重道遠。”藺永茂說。父子倆(lia) 繼續鑽研,完善技術,形成了一套從(cong) 進窯到出窯、升溫降溫、調控氣氛與(yu) 色彩的成熟燒造工藝,不僅(jin) 燒成了鱔魚黃、蟹殼青等顏色,還燒出了五色澄泥硯。

  2008年,硯台製作技藝(澄泥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藺永茂被評為(wei) 該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潛心創作 培養(yang) 人才

  絳州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濾、製坯、雕刻、煆燒等十幾道工序,生產(chan) 周期長達一年,僅(jin) 澄清過濾就需四五遍,過濾後的泥要包覆塑料膜靜置6個(ge) 月,定型陰幹還需3個(ge) 月,成品率僅(jin) 三成。

  然而,由於(yu) 失傳(chuan) 幾百年,製作如此考究的絳州澄泥硯問世後,一開始市場知名度並不高。

  “文化事業(ye) 要慢慢來,急不得。”藺濤潛心創作,自主開發了數十個(ge) 係列產(chan) 品。他從(cong) 當地曆史故事中尋找靈感,創作了嫘祖養(yang) 蠶硯、舜吟南風硯等古中國係列硯;為(wei) 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設計了100方造型各異的荷塘月色硯;挖掘山西各地文化特色,推出“一縣一硯”;弘揚革命文化和時代精神,製作紅色革命聖地主題、廉政主題等紅色係列硯。

  藺濤帶著作品參加國內(nei) 外各種比賽和展會(hui) ,擴大澄泥硯的影響力。雲(yun) 海騰蛟硯、和平硯等7件作品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

  漸漸地,絳州澄泥硯的品牌立了起來、推了出去。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藺濤用心培養(yang) 學徒、組建團隊。張迎利就是其中一員。

  走進位於(yu) 新絳縣光村的絳州澄泥硯研製所,隻見張迎利正在台燈下細細雕刻一方硯台。她16歲拿起雕刻刀,從(cong) 事硯雕已有23年。

  “我在這裏感受到澄泥硯的魅力,也實現了自我價(jia) 值。”在今年舉(ju) 辦的第二屆“全國文房四寶用品製作硯雕技能競賽”決(jue) 賽中,張迎利獲得“全國澄泥硯雕刻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我要繼續精進雕刻技藝,為(wei) 傳(chuan) 承澄泥硯文化盡一份力。”

  47歲的範友良也是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的骨幹。2002年,範友良開始學習(xi) 製作澄泥硯,從(cong) 枯燥的泥沙過濾學起,“每天頭一件事,就是把缸裏濾出的水排出去,再灌滿。重複一個(ge) 月,才能得到合格的泥”。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範友良學到了手藝,也磨煉了心性。

  現在,範友良主要負責泥料製取和燒造,還帶了不少徒弟。今年2月,運城市授予不同行業(ye) 的10名精英“河東(dong) 工匠”榮譽稱號,範友良獲此殊榮。“對我來說,製作澄泥硯不隻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責任。”他感慨道。

  “非遺傳(chuan) 承關(guan) 鍵要靠人才。”為(wei) 了提升團隊成員的專(zhuan) 業(ye) 技能、拓寬藝術視野,藺濤定期選派業(ye) 務骨幹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景德鎮陶瓷藝術學院等院校深造。

  目前,絳州澄泥硯研製所40多人的團隊中有1名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2名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1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名中國文房四寶製硯藝術大師、3名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

  搭建平台 發展產(chan) 業(ye)

  會(hui) 議室裏,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chuan) 承人、藺濤之子藺霄麟和他的團隊正在複盤一周的直播工作和網上銷售情況。

  2019年,藺霄麟從(cong) 韓國留學歸來。那時候,絳州澄泥硯的製作技藝已經很成熟,生產(chan) 也從(cong) 作坊式走向企業(ye) 化。

  “我能做些什麽(me) ?”在苦練基本功的過程中,藺霄麟找到了答案,“傳(chuan) 統澄泥硯產(chan) 量少、價(jia) 格高,多用來收藏。要讓它走進大眾(zhong) 生活,必須創新品類,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需求。”

  藺霄麟組建起自己的小團隊,設計開發澄泥硯文創產(chan) 品,還開設了網店,通過網絡直播介紹澄泥硯的曆史文化和製作技藝。

  藺霄麟在設計中注入更多時尚元素,開發出“玲瓏”係列硯、“雲(yun) 水”係列硯、“一硯三用”係列等文創產(chan) 品,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受到年輕人青睞。他還通過調整窯內(nei) 溫度和氛圍、硯坯擺放位置等,讓燒製出的澄泥硯顏色更加豐(feng) 富。

  “我們(men) 團隊不斷創新,推出有顏值、有賣點的產(chan) 品,希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澄泥硯、喜愛澄泥硯。”藺霄麟說。

  近年來,藺濤著力打造絳州澄泥硯文化園,以此為(wei) 平台實現規模效應,推進文旅融合。“園區的定位是‘新絳文化會(hui) 客廳’,讓遊客可以一站式了解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新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園區已經初具規模。”藺濤說。

  2022年,絳州澄泥硯文化園被評為(wei) 山西省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文化園占地42畝(mu) ,除了澄泥硯,還入駐了雲(yun) 雕、木版年畫、麵塑等20多家當地非遺企業(ye) 。

  “今年以來,除了特殊天氣,園區裏基本每天都會(hui) 迎來研學和參觀團隊,‘五一’小長假期間接待了1萬(wan) 多人。”藺濤介紹,絳州澄泥硯文化園正在建設酒店等配套設施。未來,這裏將成為(wei) 集交流、展示、技藝體(ti) 驗、旅遊觀光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文化園區。

  不久前,在北京舉(ju) 辦的第五十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hui) 上,絳州澄泥硯研究所與(yu) 太原科技大學、太原師範學院等院校合作的文創產(chan) 品吸引了許多人關(guan) 注,現場售出200餘(yu) 塊硯台。

  “政府在推動企校合作方麵給了我們(men) 很大幫助和支持。”藺濤表示,未來將為(wei) 高校師生研學和社會(hui) 實踐提供更好的條件,也期待通過跨界合作帶來更多創新活力,將絳州澄泥硯打造成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付明麗(li)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