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試點建設三至五條中國文物主題遊徑
光明日報北京5月7日電 記者李韻從(cong) 國家文物局獲悉,5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關(guan) 於(yu) 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遊徑通知》),就相關(guan) 工作進行部署。
文物主題遊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wei) 主幹,以特定主題為(wei) 主線,有機關(guan) 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zhuan) 題曆史文化的文化遺產(chan) 旅遊線路。《遊徑通知》指出,文物主題遊徑的資源對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wei) 主體(ti) ,涵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文物類型。圍繞文物遊徑主題,可串聯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曆史文化街區、曆史建築、傳(chuan) 統村落,可包括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工業(ye) 遺產(chan) 、老字號、水利遺產(chan) 、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shu) 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遊徑通知》明確,在挖掘凝練遊徑主題時,可因路成徑,以曆史路網、水陸通道、香道茶路為(wei) 徑,串聯水鄉(xiang) 古鎮、橋涵碼頭、驛站會(hui) 館、關(guan) 隘倉(cang) 廩,走入山水勝跡,重現古道風采;或可因時成徑,以同一時期文物古跡、考古遺址、革命舊址為(wei) 徑,感知特定階段文明進程、曆史場景;亦可因物成徑,以文物建築、農(nong) 耕景觀、灌溉水工、工業(ye) 遺產(chan) 、老字號為(wei) 徑,展現特定領域曆史成就、人地關(guan) 係獨特智慧;還可因事成徑,以曆史事件發生地、重要史跡、紀念場館為(wei) 徑,揭開塵封曆史,感受曆史脈動;還可因人成徑,以名人故居、祠堂書(shu) 院、摩崖石刻為(wei) 徑,呈現曆史人物生平事跡,昭顯人格魅力,弘揚愛國情懷。
對遊徑的核心要素——文物資源,《遊徑通知》要求要調查分析保護管理狀況,建立可開放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清單,將條件成熟和有潛力建設文物主題遊徑的文物資源充分納入,實行動態更新,成熟一批開放一批,逐步做到“應開盡開”。
遊徑建設分為(wei) 三個(ge) 層級: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區域性文物主題遊徑和縣域文物主題遊徑。根據《遊徑通知》的工作安排,“十四五”期間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遊徑,主題由國家文物局商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確立,與(yu)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銜接,明確牽頭省份,指導開展試點建設工作。相關(guan) 省級文物部門建立協商機製,加強資源聯動,確立遊徑路線,共同推進遊徑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