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展現不拘一格的美

發布時間:2023-05-10 16: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戴晨(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北京市文聯評協會(hui) 員)

  古往今來,在戲劇舞台上誕生了諸多經典的女性形象,她們(men) 是所處社會(hui) 的縮影,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可以說,每個(ge) 時期的女性題材戲劇都與(yu) 女性在其所處時代的生活狀態聯係密切,這些作品既有對女性傳(chuan) 統美德的讚美與(yu) 歌頌,也有對女性追求自由、衝(chong) 破封建牢籠的鼓勵與(yu) 支持,更有對遭遇不幸的女性的憐憫與(yu) 同情。

  新時期以來,觀照女性、表現女性個(ge) 體(ti) 與(yu) 群像的文藝作品越來越豐(feng) 富多元。特別是近期,隨著演出市場回暖,一批以女性為(wei) 主角的戲劇作品在舞台上湧現,受到觀眾(zhong) 喜愛,其中既有經典複排劇目,也不乏原創劇作。這些作品側(ce) 重描寫(xie) 女性的個(ge) 人成長、家庭情感、人生際遇,展現其才華與(yu) 魅力、品格與(yu) 命運等,在敘事視角、形象塑造、思想表達、藝術探索等方麵呈現出新的麵貌。

   壹.從(cong) 形象塑造上豐(feng) 富美的內(nei) 涵

  在我國的古典戲曲中,曾塑造出一批女性形象,她們(men) 具有中國女性的傳(chuan) 統美德,既溫柔善良,同時也堅忍執著,敢於(yu) 反抗封建禮教。比如,昆曲《牡丹亭》中,青春美麗(li) 的杜麗(li) 娘雖深居閨閣,受封建禮教規訓,卻向往美好愛情,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反叛精神;《西廂記》中,崔鶯鶯對愛情的追求勝過功名富貴,紅娘活潑、機敏、聰慧,有一副俠(xia) 義(yi) 心腸;元雜劇《趙盼兒(er) 風月救風塵》中,趙盼兒(er) 作為(wei) 被封建社會(hui) 壓迫的風塵女子,機智、善良、富有正義(yi) 感。

  “五四”以後的戲劇作品,則表現出了對女性悲慘命運的深深關(guan) 切和同情,引發人們(men) 悲憫與(yu) 思考,並為(wei) 女性解放鋪平了道路。話劇《雷雨》中的侍萍、四鳳,話劇《北京人》中的愫芳,她們(men) 以愛情為(wei) 信仰,溫婉善良、忍辱負重。《雷雨》中的繁漪、《日出》中的陳白露、《原野》中的花金子,她們(men) 的形象與(yu) 傳(chuan) 統的賢妻良母不同,但同樣渴望衝(chong) 破枷鎖,追求愛情和自由,向往光明。

  近年來,各行各業(ye) 的時代楷模、曆史名人等自身帶有拚搏事業(ye) 、追逐夢想屬性的女性形象成為(wei) 戲劇舞台上新晉的亮色。北方昆曲劇院原創昆曲《林徽因》著重表現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人格獨立自省和情感自持,展現出時代風雲(yun) 和巨大轉折下一個(ge) 女性的人格養(yang) 成和情感發展。音樂(le) 劇《速記員》講述了潛藏在敵人身邊十四載從(cong) 未暴露的王牌女特工沈安娜的故事。沈安娜的一生不斷將自己打碎然後重塑,從(cong) 一個(ge) 夢想做明星的普通漂亮女孩,轉變為(wei) 孤身一人義(yi) 無反顧踏進黑暗,卻始終堅守信念的革命工作者。

  雲(yun) 南省話劇團話劇《桂梅老師》以“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為(wei) 原型,以她堅守麗(li) 江華坪多年,推動創建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貧困山區女孩圓夢大學的真實故事為(wei) 主線,展現了新時代女性張桂梅立德樹人、化育人心的崇高精神。

  今年上演的樹新風劇團話劇《長翅膀的杜若》中,女主角“杜若”的形象與(yu) 其他舞台上閃閃發光的“大女主”截然不同,是位因病魔纏身而困在老樓多年的“老母親(qin) ”。她不施粉黛,穿著邋裏邋遢的衣服,說話囉囉唆唆,生活中斤斤計較。這個(ge) 看似有點自私、不那麽(me) 討喜的杜若,年輕時曾是舞技超群的“舞王”,為(wei) 了照顧家庭舍棄了心愛的舞蹈,她心有不甘,在晚年時有強烈的願望想要找回自己的夢想。

  可以看出,戲劇舞台上對女性的塑造不拘泥於(yu) 一種形象,“柔弱惹人憐”不再是女性的固定標簽,她們(men) 為(wei) 事業(ye) 不懈拚搏,也閃爍著理想和信念之光。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之美在舞台上不斷折射出斑斕的色彩,有果敢霸氣的忠義(yi) 美,有風輕雲(yun) 淡的知性美,有拋家舍業(ye) 的崇高美,還有褪去主角濾鏡後的“不完美”。

   貳.從(cong) 敘事創新上透視新時代女性夢想與(yu) 家國情懷

  早期的戲劇舞台上為(wei) 著力塑造某個(ge) 典型女性,往往將極富戲劇性的情節和衝(chong) 突集中在一個(ge) 人身上。比如《牡丹亭》中“因情而亡,因情而生”的杜麗(li) 娘,《雷雨》中的四鳳等。一些戲劇作品偏愛選擇具有“傳(chuan) 奇人生”的女性作為(wei) 題材,力求從(cong) “不平凡”中歌頌“偉(wei) 大和崇高”。如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蔡文姬》,依托“文姬歸漢”為(wei) 故事背景,以磅礴的氣勢和浪漫的情調塑造了東(dong) 漢才女蔡文姬續寫(xie) 《漢書(shu) 》的家國大義(yi) 。

  近年來,女性的心態、職業(ye) 、性格、人際關(guan) 係、社會(hui) 角色、承擔的責任都比以往更加多元,原生家庭、婚戀焦慮、生育難題、職場騷擾、性別歧視、身心健康等社會(hui) 關(guan) 注熱點也成為(wei) 當下很多戲劇作品著力之處。例如,《長翅膀的杜若》的創作者顧雷敏銳地洞察到萬(wan) 千普通家庭中母親(qin) 與(yu) 兒(er) 子的親(qin) 子矛盾,將他們(men) 日常的交流和爭(zheng) 吵極其細膩地搬上了舞台,讓人直呼“太過真實”,每位觀眾(zhong) 都可以從(cong) 劇中捕捉到自己熟悉生活的場景。作為(wei) 子女,我們(men) 可能忽視了父母一輩的內(nei) 心世界和靈魂需求;作為(wei) 母親(qin) ,我們(men) 也許在家庭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2022年,鼓樓西戲劇出品的話劇《我不是潘金蓮》中李雪蓮的命運看似荒誕,表現手法也極為(wei) 先鋒和寫(xie) 意,但該劇依然有著現實主義(yi) 的思考。該劇導演丁一滕表示:“我覺得《我不是潘金蓮》其實是一個(ge) 女性在曆史的維度中踽踽獨行,不斷證明自己到底是誰的故事。這是一個(ge) 人類共性的話題,不隻有李雪蓮是這樣,安提戈涅、美狄亞(ya) 、穆桂英、竇娥……也都是這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戲劇作品從(cong) 對典型人物加以強烈的戲劇衝(chong) 突,進行傳(chuan) 奇化的描摹,逐漸轉為(wei) 聚焦當下生活中的平凡女性,深度挖掘女性群體(ti) 共同麵對的身份困境,以及展現新時代女性獨立的思想,高貴的品格及其在偉(wei) 大時代背景下所迸發出的追逐夢想、建功立業(ye) 的個(ge) 人追求與(yu) 家國情懷。令人欣喜的是,女性戲劇作品不止於(yu) 通過表現“完美”來歌頌“偉(wei) 大”,而是敢於(yu) 展現“殘缺的美”,力求以真實來打動觀眾(zhong) 。

   叁.角色與(yu) 演員彼此成就,形成精彩互文

  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工作,隻有深入人民群眾(zhong) 、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le) ,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把握時代脈動、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作品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舞台上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一個(ge) 個(ge) 女性形象,來自女演員源於(yu) 生活又高於(yu) 生活的藝術創造。

  練就高超藝術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專(zhuan) 心致誌、久久為(wei) 功。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女性戲劇工作者秉持著“戲比天大”的精神,在承擔家庭生活重任的同時,依然克服艱苦的環境,完成創作、演出。2019年,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聯合香港話劇團攜手打造話劇《德齡與(yu) 慈禧》,飾演慈禧的盧燕,時隔11年以93歲的高齡再次登台,雖然盧燕行動不便,許多戲份都改為(wei) 坐著演,但當她坐著龍椅出場,身旁宮女、太監跑過來攙扶她,她的台詞卻是:“說過多少次了,平地不用扶!我又不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令人會(hui) 心一笑。說到表演,盧燕認為(wei) “自己比11年前又進步了”。

  2022年,北京人藝70年院慶紀念版《蔡文姬》中,已經十幾年沒有演出這部作品的徐帆再度回歸。劇中角色有大量的戲曲身段和半文半白的台詞,考驗著演員的功底。具有多年戲曲功底的徐帆,為(wei) 了重返舞台,一招一式、一蹲一跪都認真刻苦地練習(xi) ,而20多年人生經曆所帶來的對角色的新的體(ti) 悟,則更加令她珍視:“2001年,我第一次演這個(ge) 戲的時候血氣方剛,除了年齡和人物相近以外,還不懂得其中真正的味道,可能隻是在完成一個(ge) 任務。2007年再演這個(ge) 戲的時候,我剛剛做了母親(qin) ,對母子間那種難以割舍的離別特別有感觸。現在我經曆得更多了,對各種情感都更有體(ti) 會(hui) ,包括夫妻間的那種離別之情,還有對小的家庭擴展到國家層麵的胸懷,內(nei) 心也更有感受。所以我覺得這次來演《蔡文姬》,應該會(hui) 更成熟、更穩一些,也更能體(ti) 會(hui) 蔡文姬這個(ge) 人物的味道。”

  今年2月,剛剛進京的京劇《大唐貴妃》由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出演,為(wei) 達成2016年與(yu) 梅葆玖先生的約定,此次新版《大唐貴妃》中,史依弘一改以往楊貴妃平地起舞的動作,參照梅蘭(lan) 芳先生《太真外傳(chuan) 》的演出劇照,融入古典舞蹈動作和戲曲元素,編創、複現了“翠盤舞”,展示出梅派藝術載歌載舞的藝術特色。

  女性演員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曆和藝術修養(yang) ,真切地演繹、傳(chuan) 遞著女性的情感與(yu) 命運,她們(men) 與(yu) 角色彼此成就,形成精彩互文。除此之外,女性群體(ti) 成為(wei) 觀劇主力軍(jun) ,她們(men) 感情豐(feng) 富、細膩,更能感受女性命運的悲歡冷暖,使得戲裏戲外、台上台下同頻共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都使得女性題材戲劇從(cong) 數量到質量提升顯著。

  女性題材戲劇作品與(yu) 時代同行,為(wei) 女性放歌,更加體(ti) 現了現代女性尋求自我表達、彰顯個(ge) 性、實現價(jia) 值的強烈意願。優(you) 秀戲劇作品是思想內(nei) 容和藝術表達有機統一的結果,創作者還應從(cong) 現實生活中萃取題材,對不同年齡層女性的特質、生存現狀、心理活動等方麵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和捕捉,用更寬廣的眼界、更包容的胸懷去傳(chuan) 遞“她力量”,展現“她價(jia) 值”。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