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伊儒會通”的曆史經驗對文明交流互鑒有何啟示?

發布時間:2023-05-11 14:14: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19年5月,在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開幕式上,習(xi) 近平主席指出,“從(cong) 曆史上的佛教東(dong) 傳(chuan) 、‘伊儒會(hui) 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dong) 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傳(chuan) 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

  “伊儒會(hui) 通”是文明互鑒的典範,也是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具體(ti) 實踐,它增進了各民族群眾(zhong) 的文化認同。“伊儒會(hui) 通”對文明互鑒有何意義(yi) ?近日,“道中華”專(zhuan) 訪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桂萍,就此進行了解讀。

  記者:什麽(me) 是“伊儒會(hui) 通”?如何正確理解“伊儒會(hui) 通”的概念?  

  楊桂萍:“伊儒會(hui) 通”是指發生於(yu) 明清之際延續至民國初期中國穆斯林先賢的文化自覺活動,他們(men) 整合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中華文化的豐(feng) 富資源,以漢語為(wei) 母語、以儒學概念、術語和範疇構建中國伊斯蘭(lan) 教思想體(ti) 係,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通和”精神。

  伊斯蘭(lan) 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尋求與(yu) 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華文化認同的過程。明朝中後期,伊斯蘭(lan) 教經堂教育迅速發展起來,努力將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進行對接,並取得很大成績。

  在山東(dong) 、江蘇及雲(yun) 南等地,王岱輿、劉智、馬注、馬德新等學者著書(shu) 立說,他們(men) 用漢語介紹伊斯蘭(lan) 教的教義(yi) 、教規、禮俗、哲理,積極尋求伊斯蘭(lan) 教與(yu) 官方正統意識形態——儒家文化相通的部分,以便得到主流社會(hui) 和主流文化的認可。他們(men) 一方麵用儒家思想闡釋伊斯蘭(lan) 教的信仰和功修;另一方麵又把伊斯蘭(lan) 教的信仰功修與(yu) 儒家的綱常倫(lun) 理相契合,從(cong) 理論上闡明伊斯蘭(lan) 教與(yu) 儒家的相通之處。

  記者: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為(wei) 何能匯通?  

  楊桂萍:王岱輿、劉智、馬注、馬德新等先輩學者準確把握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在世界觀、人生觀及認識領域的差異與(yu) 互補,主動促進兩(liang) 種文化互鑒融通,並掀起了“以儒詮經”運動,援用儒家理學的核心概念漢譯伊斯蘭(lan) 典籍。他們(men) 基本把握了儒家文化重視現實人生、重視人倫(lun) 道德的主旨,積極認同儒家主流思想。他們(men) 所建構的本土伊斯蘭(lan) 教的思想體(ti) 係將“天道五功”與(yu) “人道五典”的倫(lun) 理思想相結合,為(wei) 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的溝通架起了橋梁。

  值得一提的是伊斯蘭(lan) 教著名學者馬德新(1794—1874年),他繼承先輩學者的思想,將對自身文化的反思及對儒家思想的總體(ti) 認識提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他清楚地看到儒家文化和伊斯蘭(lan) 文化的共性、互相認同的可能性,闡釋了天道與(yu) 人道的關(guan) 係。他說,“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各有所長,各有不可偏廢的一麵,認為(wei) 二者可相資為(wei) 用。”

  記者:“天道”與(yu) “人道”有哪些共性,伊斯蘭(lan) 文化和儒家文化又是如何就此實現交流和相通的?  

  楊桂萍:馬德新認為(wei) 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在各有側(ce) 重的同時,還充分肯定它們(men) 有相通之處。

  儒家主流派不否定宗教,把發揮宗教的社會(hui) 功能和情感功能作為(wei) 聖人教化的一個(ge) 組成部分。儒家典籍不諱言“天”的地位,統治者一直保留著宗教祭祀典製與(yu) 活動,以發揮神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儒家在積極關(guan) 注社會(hui) 人生的同時,並不否定“天道”或“天命”。儒家所說的“天道”,多指人類價(jia) 值的最高源頭。

  在早期,“天神”源於(yu) 初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成為(wei) 至上神,被認為(wei) 能夠主宰自然、人類以及社會(hui) 的命運。“天命”常常被理解為(wei) 天神、上帝的意誌或命令。

  夏、商、周三代以後,天、天命的神學色彩日益淡化,天命被理解為(wei) 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子夏所說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以及孟子所說的“莫之為(wei) 而為(wei) 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均為(wei) “天命”之意。

  《易傳(chuan) ·序卦》更進一步說明天道如何是人之價(jia) 值源頭:“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yi) 有所措”。宋以後,理學家多以“天理”詮釋“天命”,天命即理,理即義(yi) ,人之善性源於(yu) 天理。”

  顯然,儒家主流關(guan) 注人道,神學色彩非常淡薄。孔子對鬼神存而不論,不談前世與(yu) 死後之事,為(wei) 儒家主流思想奠定了方向。儒家雖不熱衷於(yu) 宗教,但主張適當保留宗教,而且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繼續和組成部分。

  人倫(lun) 的核心內(nei) 容涉及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等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但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基礎源於(yu) 天、天道。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人道與(yu) 天道不僅(jin) 不是對立的,而且在根本上就是統一的。

  馬德新等經學大師從(cong) 語義(yi) 學上解釋天道與(yu) 人道,求得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儒家文化相一致,進而在理念的鋪衍中以“同”作為(wei) 重點,促進二者的交流。

  記者:“伊儒會(hui) 通”的曆史經驗對當今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有何意義(yi) ?  

  楊桂萍:中華文化素來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兼容並蓄,中國宗教也有和諧共生的傳(chuan) 統。千百年來,儒家文化與(yu) 伊斯蘭(lan) 文化和諧與(yu) 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曆史典範。尊重多元、理解差異、和諧與(yu) 共的寶貴經驗,對當代世界不同文明間平等對話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進程中,堅持與(yu) 儒家思想不斷交融並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伊斯蘭(lan) 教。生活在中華大地、熱愛中華文化的中國穆斯林修建具有中國傳(chuan) 統建築特色和裝飾風格的清真寺,創辦融私塾教育與(yu) 寺院教育於(yu) 一體(ti) 的經堂教育。他們(men) 堅持伊斯蘭(lan) 教義(yi) 教理,同時“遵中國之禮、引孔孟之章,守性命之學”,用儒家的“仁義(yi) 禮智信”解釋伊斯蘭(lan) 的“念禮齋課朝”。

  就宗教而言,西方製度化的宗教與(yu) 中國非製度性的宗教存在差異,西方的宗教自由與(yu) 中國的信仰自由亦有不同。用西方宗教概念或範式評判中國宗教,難免帶有西方意識形態色彩。曆史上,中國政教關(guan) 係體(ti) 現為(wei) 政主教從(cong) ,教權不淩駕於(yu) 政權之上,宗教與(yu) 主流價(jia) 值觀保持一致,發揮社會(hui) 教化功能。宗教界愛國守法,政府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明清時期很多清真寺的萬(wan) 歲牌,是宗教界愛國愛教的體(ti) 現。

  中國伊斯蘭(lan) 教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穆斯林用東(dong) 方智慧理解、詮釋、表達自己的信仰。東(dong) 方智慧超越啟示與(yu) 理性、存在與(yu) 思維、主體(ti) 與(yu) 客體(ti) 之間的二元對立,強調包容、和融、和諧共存;強調天與(yu) 人、自然與(yu) 社會(hui) 、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互補關(guan) 係;倡導中道、理性、寬容;鼓勵多元、合作、和平;反對分裂、對抗、暴力。這些思想和實踐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對當今世界的交往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

  受訪者簡介:

  楊桂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yu) 宗教學學院教授,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hui) 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hui) 理事、中國宗教學會(hui) 理事。

  監製 | 楊新華

  統籌 | 劉佳 康坤全

  責編 | 劉嫻

  審核 | 藍希峰

  采寫(xie) | 達克

  製作 | 胡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