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家“方寸地”到致富“聚寶盆”——脫貧地區發展庭院經濟觀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度寫(xie) 入“庭院經濟”,明確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nong) 戶發展庭院經濟”。
農(nong) 家小庭院,能有大作為(wei) 。目前,脫貧地區庭院經濟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擴大,產(chan) 業(ye) 類型日漸豐(feng) 富,產(chan) 銷銜接更加順暢,呈現出一派充滿活力的創新增收新圖景。
記者在山東(dong) 、寧夏、雲(yun) 南等地采訪發現,多地正在積極發展庭院經濟,為(wei) 脫貧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動力:農(nong) 戶借此盤活家庭院落等閑置資源,靈活就業(ye) ,增加收入;村莊發展多彩庭院,增添綠色和文化風味;地方由此匯聚、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點。
活用閑置資源能增收
“以前這裏是一個(ge) 閑置的老宅子。自從(cong) 種起花菇,庭院幹淨整潔了,收入也增加了。”山東(dong) 省聊城市臨(lin) 清市老趙莊鎮由莊聯合村村民李奎林正在自家蘑菇棚裏采摘肥厚鮮嫩的花菇。這些花菇除滿足自家人日常食用外,餘(yu) 下的則就近銷售。
僅(jin) 需半畝(mu) 地,就可建一個(ge) 花菇種植“微小棚”,讓原本普通的“農(nong) 家院”變成村民的“增收園”。今年以來,臨(lin) 清市立足本地空閑庭院和勞動力等實際情況,把發展庭院經濟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相結合。當地政府整合農(nong) 村閑置土地資源,依托本地種植花菇的特色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以家庭為(wei) 陣地,以庭院為(wei) 載體(ti) ,建設花菇種植大棚並配備光伏發電板,推進庭院經濟提質增效。
在寧夏吳忠市同心縣興(xing) 隆鄉(xiang) 新生村村民田林家中,院裏的杏樹上前不久剛結出青色的果子。與(yu) 普通杏子不同的是,這些杏子成熟後可以在樹上自然陰幹,俗稱吊幹杏。
價(jia) 格平穩的年份,吊幹杏幹果每斤可賣到50多元。“現在這些樹近一半進入了盛果期,每畝(mu) 每年能產(chan) 生4萬(wan) 多元純收益。”田林指著自家的杏樹笑著說。
有了田林的成功經驗,新生村“兩(liang) 委”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wei) 助農(nong) 增收的手段之一。去年起,新生村村集體(ti) 出資,在村民房前屋後和路邊先後種植吊幹杏樹2萬(wan) 多棵,平時這些樹由村裏的400多戶脫貧戶、低保戶來管護,將來產(chan) 生的收益也歸管護者所有。
“小巧的庭院經濟有著不小的助農(nong) 增收空間。今後我們(men) 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如何,將體(ti) 現在庭院經濟發展效果上。”新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顧四亮說。
相關(guan) 部委出台政策明確,從(cong) 實際出發,突出鄉(xiang) 土特色,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子,宜種則種、宜養(yang) 則養(yang) 、宜加則加、宜商則商,探索發展多種類型庭院經濟。
目前,多地因地製宜,推出庭院經濟建設方案。有的地方發展特色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打造一批微茶園、微菜園、微果園、微菌園,就近滿足城市消費;有的地方發展特色手工,在庭院中建立小加工廠,發展非遺工坊、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開發鄉(xiang) 村特色文創產(chan) 品;有的地方發展休閑旅遊,挖掘生態資源,推出特色民宿、家庭旅館、休閑農(nong) 莊、農(nong) 家樂(le) 、小型采摘園等,打造精品田園和美麗(li) 庭院;還有的發展生產(chan) 生活服務業(ye) ,創辦電商銷售點、直播帶貨點、快遞代辦點,增加農(nong) 戶經營收入。
庭院美促進鄉(xiang) 村美
庭院經濟,不僅(jin) 促進就業(ye) 創業(ye) ,也美化了鄉(xiang) 村環境。各地圍繞“家”“庭”兩(liang) 字做文章,以家庭為(wei) 陣地,以庭院為(wei) 載體(ti) ,普通的農(nong) 家小院變成小作坊、小工廠,讓村民在美麗(li) 庭院裏發展“美麗(li) 經濟”。
走進山東(dong) 省惠民縣石廟鎮村民侯希偉(wei) 家中,環境整潔,草莓苗散發陣陣清香,村民們(men) 將草莓移栽到花盆,再打包成箱,幾輛運輸車在門外等候裝貨。
“這個(ge) 活就在自家院子裏幹,沒啥用地成本,勞動力就是街坊鄰居,姐妹們(men) 也不耽誤照顧家庭,還能增加收入。”侯希偉(wei) 的妻子彭翠說。
雲(yun) 南維西縣曾是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一些地區衛生條件較差。據當地幹部介紹,近年來,在鄉(xiang) 村旅遊項目的示範引導下,村民逐步形成美化庭院的意識。
在維西縣塔城鎮啟別村,一幢具有民族特色、裝點著紅綠花草的民宿引人注目。當地統一規劃鄉(xiang) 村旅遊項目後,民宿主人肖金紅把自家房屋精心裝飾一番,將美觀的植物種在院裏,還搭配多肉植物打造出“微生態”景觀。他說:“鄉(xiang) 村庭院成了鏡頭中的美景,住店客人都會(hui) 在院裏拍照打卡,不僅(jin) 生意越來越紅火,也讓大家心情更愉悅。”
拓展庭院經濟延伸功能,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水平。山東(dong) 臨(lin) 清市以庭院經濟為(wei) 契機,開展“美麗(li) 庭院”“綠色庭院”“增收庭院”“星級胡同”等評選活動,對環境較好、利用高效、整理有序、運轉良好的庭院給予表揚和獎勵,以家庭 “小美”推動鄉(xiang) 村文明 “大美”。
小庭院蘊藏大潛力
業(ye) 態繁多的庭院經濟正在激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池春水。
在山東(dong) 省惠民縣,“大園區+小庭院”的模式,讓農(nong) 家庭院兼具菜園子、手工作坊的功能。李莊鎮、薑樓鎮已發展繩網小庭院1500多個(ge) ,從(cong) 業(ye) 人員4萬(wan) 餘(yu) 人,庭院小個(ge) 體(ti) 經營逐步發展成為(wei) 群體(ti) 集中的大產(chan) 業(ye) 集群。惠民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宋召武介紹,如今,編織繩網不再是村民補貼家用的副業(ye) ,而成為(wei) 很多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全縣繩網產(chan) 業(ye) 集群產(chan) 值達220億(yi) 元。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寧夏吳忠市鹽池縣花馬池鎮四墩子村脫貧戶陳建福有點忙,農(nong) 家院改造的“農(nong) 家樂(le) ”民宿共接待了400多名遊客,他不得不雇用了4名臨(lin) 時工作人員。陳建福說,四墩子村距離鹽池縣城不遠,東(dong) 鄰火車站和花馬湖生態水係,西鄰哈巴湖旅遊景區,加上這些年村莊人居環境建設搞得好、大棚果蔬采摘業(ye) 發展快,前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村裏十幾戶村民開起“農(nong) 家樂(le) ”,庭院經濟和鄉(xiang) 村旅遊業(ye) 開始融合發展。
電商營銷也為(wei) 小庭院帶來新銷路。惠民縣薑樓鎮崔寨村村民李秀琴在自家小院打包電商產(chan) 品、發快遞,年收入可達5萬(wan) 元;擅長編織繩網的李莊鎮村民劉藝雙實現了隻需一部手機就增添一份收入,她把簡易繩網加工成網兜、掛毯等手工藝品,通過網絡直播銷售,產(chan) 品年營業(ye) 額達30萬(wan) 元。
在雲(yun) 南,一顆蘿卜的“華麗(li) 轉身”彰顯庭院經濟的潛力。以往,雲(yun) 南臨(lin) 滄市馬台鄉(xiang) 全河村蘿卜山由於(yu) 交通不便,產(chan) 業(ye) 單一,村民主要銷售鮮蘿卜,增收較為(wei) 困難。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專(zhuan) 家團隊入駐後,特色鮮明的“家庭車間”和“家庭牧場”建成,研學項目吸引來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種蘿卜、拔蘿卜、拌蘿卜成了旅遊體(ti) 驗項目,不少村民的家庭收入隨之增加。
專(zhuan) 家認為(wei) ,充分利用家家戶戶的院落空間,通過訂單生產(chan) 、服務協作、公司+農(nong) 戶、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等模式發展庭院經濟,有助於(yu) 實現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由分散化向規模化轉變、由粗放式向精細化提升、由產(chan) 銷脫節向產(chan) 加銷一體(ti) 化推進,實現全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環節緊密銜接。
文字記者:邵琨、王陽、靳赫、楊靜
視頻記者:李恒毅、李小波、趙小羽、馮(feng) 開華
海報設計:劉雅萱
編輯:王黎、李歡、陳海通、王浩程、郭潔宇
統籌:郜新鑫、曹江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