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宇宙級帶貨”實力升級 這群95後00後立功了

發布時間:2023-05-12 15: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5月10日晚,椰林、沙灘、海浪,在大地震顫、火焰倒影、人群歡呼聲中,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乘著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升上如墨的夜空,越飛越遠,最後變成了一個(ge) 小亮點,融入繁星之間。

  沙灘上的人群歡呼、擁抱,興(xing) 高采烈地散去。然而,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指揮控製大廳,天舟六號的設計師們(men) 還在緊張等待,10分鍾後,船箭分離,貨運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很快,太陽電池翼展開;飛船進入光照區,供電正常。大廳裏響起掌聲——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與(yu) 以往的標準型貨運飛船相比,作為(wei) 改進型貨運飛船的天舟六號,其總運輸能力和上行貨物能力大幅提升,整船物資裝載能力由原來的6.9噸提高至7.4噸,上行載貨比由0.51提高至0.53,成為(wei) 世界上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大、在軌支持能力最全麵的貨運飛船。

  鮮為(wei) 人知的是,在中國“宇宙級帶貨”實力升級的背後,有一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青年團隊,他們(men) 承擔著天舟貨運飛船電源分係統、對接機構分係統、推進艙結構與(yu) 總裝、測控通信子係統、總體(ti) 電路分係統推進艙電纜網的研製工作。他們(men)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其中還有不少95後、00後。

  太空快遞新“嫁衣”和一群年輕的“老航天”

  天舟六號已是我國貨運飛船的第六次任務。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說,天舟已經是一個(ge) 相對成熟的航天器了,但此次任務除了推進艙布局狀態變化較大以外,還擁有了一套全新的“嫁衣”。這套“嫁衣”包裹著它從(cong) 北京的廠房到天津碼頭,最後奔赴文昌航天發射場參與(yu) 發射任務。

  “以前艙體(ti) 都是水平狀態運輸,這就需要將一些艙外設備拆下來單獨運輸,到達發射場後再安裝、測試。”1994年出生的技術綜合設計師錢佳程說起產(chan) 品,帶著一股自豪勁兒(er) ,這次他們(men) 研製了全新的產(chan) 品包裝箱,采用公路+海運的垂直運輸方式,除了太陽電池翼產(chan) 品以外,其他艙外設備都隨艙運輸。

  這個(ge) 包裝箱可不是常見的紙質、布質的箱子,而是用鋁合金製成的96立方米的“豪華”空間,包裝箱裏配備了兩(liang) 台空調,配置了測控係統、減振係統、自動充排氣係統,隨時測試著箱內(nei) 的溫濕度、壓力、振動與(yu) 衝(chong) 擊等數據,確保給貨運飛船提供最舒適的運輸環境。

  1996年出生的總裝設計師邸喬(qiao) 月和1995年出生的工藝員王亦凡見證了新包裝箱的設計、生產(chan) 和試驗。為(wei) 了驗證新包裝箱的性能,他們(men) 將天舟一號的初樣產(chan) 品放在包裝箱內(nei) 進行了跑車試驗。

  “產(chan) 品運輸時是有速度限製的,一般是每小時50-60公裏。”邸喬(qiao) 月告訴記者,產(chan) 品從(cong) 北京運往天津碼頭的時候,產(chan) 品車在前麵開,他們(men) 就坐著大巴跟在後麵,整整開了7個(ge) 小時。

  為(wei) 什麽(me) 要跟著呢?因為(wei) 每3個(ge) 小時他們(men) 就會(hui) 停下來檢查一下。這時候,團隊中最年輕的、2002年出生的操作崗技術人員吳孝南就會(hui) 仔細檢查包裝箱測試數據和緊固件狀態。產(chan) 品車上會(hui) 有一個(ge) 產(chan) 品測試員,隨時通過檢測包裝箱內(nei) 的產(chan) 品環境狀態,其餘(yu) 跟著的人員除了3小時一次的檢查,也作為(wei) 隨行的技術支持。

  包裝箱內(nei) 還有4台風扇,有了空調為(wei) 什麽(me) 還需要風扇呢?主要是為(wei) 了讓氮氣能夠在箱內(nei) 均勻分布。

  “運輸的時候我們(men) 會(hui) 給箱內(nei) 充氮氣,確保箱內(nei) 氣壓大於(yu) 外界壓力,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海上鹽霧進入包裝箱侵蝕產(chan) 品。”王亦凡說。

  就這樣,這群95後、00後的年輕設計師們(men) ,製成了天舟六號的新“嫁衣”,但他們(men) 都已經是“老航天”了,人均參加過3次以上發射任務。

  “我2021年入職,正趕上了空間站建造階段,任務高密度發射,兩(liang) 年時間我參加了1次載人飛船任務、4次貨運飛船任務。”錢佳程說,“但我時刻不敢忘記師傅對我的叮囑:每一次任務都不是簡單的重複。”

  70後80後保持“空杯”心態,讓95後更有底氣

  相對於(yu) 推進艙和包裝箱的狀態,貨運飛船的對接機構和電源分係統就都是成熟產(chan) 品了。

  說起對接機構產(chan) 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5所對接機構副主任設計師楊晟曦如數家珍:截至天舟五號任務,貨運飛船的對接機構一共對接了11次,其中天舟一號是2.0版對接機構首次亮相,對接了3次,驗證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天舟二號對接次數最多,是4次;天舟五號是最快的交會(hui) 對接,打破了天舟一號6.5小時的紀錄,僅(jin) 兩(liang) 小時便完成了與(yu) 空間站的交會(hui) 對接。

  但成熟產(chan) 品並不意味工作量會(hui) 變小。

  “成功不等於(yu) 成熟,成熟不等於(yu) 可靠。”805所對接機構副主任設計師蔣彥超說,“航天人都知道一句話,剛聽說這句話覺得像繞口令,工作時間久了才越發感受到,航天產(chan) 品來不得半點馬虎。”

  在老師傅蘇瑜的帶領下,翁沈天、張瑞雄等年輕設計師把嚴(yan) 肅認真細致,投入到每一個(ge) 工作細節中。產(chan) 品起運前設置、確認狀態,長途運輸後開箱檢查、狀態確認、功能性能一一測試……工作瑣碎、平凡,但他們(men) 會(hui) 在重大節點前召開風險演練會(hui) ,把每一個(ge) 操作、檢查、口令一一匹配。

  張瑞雄說:“隻有精心完成好每一項測試,精準確認每一項口令,清晰判讀好每一項數據,才能對自己的產(chan) 品100%放心。”

  100%放心,從(cong) 一定程度上說是所有航天人的畢生追求。

  電源係統關(guan) 係著貨運飛船的能源供給,為(wei) 此,研製團隊開展了一係列可靠性、安全性、風險控製等“再設計、再複核、再確認”環節。

  文昌發射場的廠房內(nei) ,黃崢、劉俊傑、陳誠等五六個(ge) 年輕的設計師一起合力、小心地推著一輛燈架車。車上安裝著一排排溴鎢燈,他們(men) 正用溴鎢燈的光源照射吊裝在展開支架上的太陽帆板——有了光照後太陽帆板就會(hui) 發電。一根電纜線連接著測試設備,電源分係統設計師王佳偉(wei) 正在認真判斷,仔細確認每一塊帆板的太陽電池電路的狀態是否都正常。

  貨運飛船電池翼采用了半剛性結構,單塊電池翼基板麵積大於(yu) 常見的鋁蜂窩剛性結構基板,加之其框架結構較軟,裝抬都需格外小心。天舟貨運飛船的6次任務,航天青年汪胤峰沒有一次錯過,10餘(yu) 年的工作經驗,他不斷鑽研、摸索、完善太陽電池翼及其相關(guan) 鉸鏈機構的裝配和調試的工藝流程,“隻為(wei) 每一次安心的太空遨遊”。

  70後太陽電池翼檢驗員姚曉峰,從(cong) 事太陽電池翼的檢驗和精測已經有30多年了,她時常爬上爬下對每一塊太陽電池翼進行精度測量。每次艙體(ti) 完成總裝進行最後的檢查時,她都會(hui) 通過升降車升到數米高處進行最後確認。

  “別看檢驗工作隻是對每個(ge) 項目的確認,但檢驗員需要把好每一道關(guan) ,嚴(yan) 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細致入微的工作習(xi) 慣才能將產(chan) 品放心地送入太空。”姚曉峰非常健談,說起產(chan) 品猶如說起自己的孩子。

  一位年輕的航天人說,這些70後、80後的“航天老人”始終保持著“空杯”心態,他們(men) 從(cong) 心態上清空過去的成功,始終以載人的標準、首飛的意識去麵對下一次任務,從(cong) 不倚老賣老,他們(men) 永遠年輕;同時,也正是有了他們(men) 的托舉(ju) ,才讓95後、00後的航天新人有了底氣和力量。

  “萌新”不懵懂,探索的“好奇心”一直在路上

  此次試驗任務,天舟六號為(wei) 了攜帶更多的“貨物”,貨物艙後錐段由非密封狀態改為(wei) 了全密封狀態。如此一來,原本後錐段的儀(yi) 器設備就必須尋找新的“座位”。

  作為(wei)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95後工藝員,王亦凡告訴記者,麵對數十台新增的儀(yi) 器設備,推進艙必須先為(wei) 這些“乘客”讓出足夠的空間。仔細打量它,外表並沒有什麽(me) 變化,但其內(nei) 在卻大有乾坤。

  “經曆了連接艙內(nei) 的穿艙管路移至艙外、取消補加層配置、下移儀(yi) 器圓盤……在這些設計更改後,艙內(nei) 空間比起原來的天舟飛船多出了近一倍的載荷搭載能力,但對設備的總裝提出了不小的要求。”王亦凡說。

  空間變大後,原本在一個(ge) 平麵上安裝的設備,變成了三維立體(ti) 模式,不僅(jin) “座位”層層錯落,還“占滿”了艙體(ti) 內(nei) 壁,從(cong) 而降低了總裝過程中儀(yi) 器設備的可維修性。為(wei) 此,研製人員借鑒了房屋建築中的“腳手架”結構,研製了一套由多個(ge) 部件拚接而成的可自由組合的水平進艙工裝,巧妙地將艙內(nei) 結構作為(wei) 支撐架,搭建起了一個(ge) 可供總裝人員站立工作的操作平台。

  如今,王亦凡已從(cong) 一個(ge) 懵懂少年成長為(wei) 一位能夠獨當一麵的青年“新秀”。短短兩(liang) 年,他憑著一顆勇於(yu) 探索的“好奇心”,把一件件平凡的工作做實、做好,成就一個(ge) 個(ge) 不平凡的“大事”。他曾說,好奇心是動力,讓產(chan) 品狀態受控、質量過關(guan) 才是目標。

  從(cong) 組件生產(chan) 到艙體(ti) 總裝,從(cong) 儀(yi) 器單機到電纜管路,從(cong) 結構噴漆到熱控多層……都有著他的身影。了解產(chan) 品“源頭”是他的“秘籍”。為(wei) 了更好地了解產(chan) 品技術狀態,王亦凡開啟了“跟產(chan) 式”學習(xi) 模式。

  走進航天器廠房總裝現場,一張桌子、一台電腦便是王亦凡的工作台位。“現在飛船總裝已經從(cong) 二維圖紙‘升級’到了三維模型。”他看著電腦上的三維數字化模型說,“這就要求我們(men) 有一雙‘透視眼’,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設計文件‘翻譯’成可操作的結構化工藝。”

  與(yu) 神舟係列飛船載著航天員在天地間往返不同,貨運飛船是天地間運貨的工具,用來為(wei) 中國空間站補充推進劑、空氣、食物以及用於(yu) 維護空間站的更換設備。同時,航天員還可以將空間站內(nei) 的廢棄物運至貨運飛船,在貨運飛船脫離空間站後,連同廢棄物一起在大氣層中燒毀。

  “與(yu) 前5次任務相比,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在設計方案上有了較大的改變,為(wei) 新批次組批生產(chan) 的首發產(chan) 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貨運飛船副總師陳啟忠告訴記者,此次任務確定了未來全密封貨運飛船的型譜走向,也確定了貨運飛船的標準型和改進型方案,兩(liang) 個(ge) 方案設計的貯箱數量不同,可根據空間站補加推進劑上行需求進行選用,後續能夠為(wei) 空間站長期穩定運營提供物資保障。

  “按照之前的大規劃,貨運飛船每年會(hui) 有兩(liang) 次發射任務,這次做了改進後,貨運飛船的裝載能力提升,後續兩(liang) 年3次任務就能夠滿足空間站的需求。”陳啟忠說。

  未來已來,麵對高密度、快節奏的發射任務,陳啟忠說,在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的長河中,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歇,也期待著一代代的青年參與(yu) 到航天事業(ye) 的發展中,和他們(men) 製“舟”人一起踏上新征途。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