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破解“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困局 青年教師團隊為養老照護尋經驗
“在幫助失能老人翻身時,不要用很大的力氣直接把老人抱起來,要用握手、喚醒等方式評估他的狀態,充分發揮老人還存在的機能。”日前,為(wei) 老年人提供養(yang) 老服務培訓的“璧山天門山社區學院”開講,講課人是國家級職業(ye) 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及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e) 學院康複護理專(zhuan) 家團隊成員楊小紅。
第四次中國城鄉(xiang) 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為(wei) 4063萬(wan) 人。社會(hui) 上流行一句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是記憶力、判斷力和認知等腦功能退化,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養(yang) 老照護領域的“難中之難”。
作為(wei) 民政部西部民政社會(hui) 工作培訓中心,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e) 學院的70餘(yu) 名青年教師組成調研服務團隊,到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區、床頭走訪調研,為(wei) 養(yang) 老照護領域尋經驗、蹚新路、破困局。
無力的老人
在重慶市天門社區,一名80歲老人年輕時被墜落物砸中雙腿、退休後舊傷(shang) 複發,導致失能,由他的妻子和一名護工照料至今。
天門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嚴(yan) 勇告訴記者,截至去年年底,社區內(nei) 60歲以上的老人占55.7%。這裏的老人年輕時多在國家特種企業(ye) 從(cong) 事高危作業(ye) ,為(wei) 國家建設作出過貢獻。
“老人現在仍有2-3級肌力,屬於(yu) 科學鍛煉可以漸漸站起來的類型。”對老人做測試和培訓示範的,是41歲的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e) 學院教師陶科。他曾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是一名深諳康複訓練的專(zhuan) 家。
“但是現在老人肌力不足,不宜直接練習(xi) 行走,而是要進行被動訓練。”現場,一名參加調研的誌願者模擬失能老人平躺,陶科一手托住他的足部,一手扶住他的膝蓋,助其進行蹬腿的動作。陶科介紹,在肌力漸漸增強後,可用手逐漸施加阻力,刺激其主動發力,以達到最大的活動幅度。
陶科表示,許多照護者在護理失能老人的過程中存在誤區:出於(yu) 好心,他們(men) 盡量多地幫助老人,完全替代了老人的自我活動,致使老人失去了鍛煉的機會(hui) 。
另一名老人因60歲時腦梗發作,身體(ti) 左側(ce) 失能,已臥床14年,一直由妻子和妹妹照顧。陶科協助老人做抬手測試後,認為(wei) 他的肌肉情況尚好,主要問題是關(guan) 節活動受限,即手肘彎曲無法伸直。
“關(guan) 節彎曲,不宜直接站立。需要進行對指練習(xi) 、輔助抬手訓練。”陶科說,在對多個(ge) 家庭進行走訪調研後,他們(men) 發現新冠疫情以來,失能失智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員照護,許多照護者本身年紀也很大。
他們(men) 建議,根據老人的不同情況配置一些智能化輔具,例如對失智老人,防丟(diu) 失的定位卡就很必要;為(wei) 失能老人配置智能照護床,可定時協助翻身,減輕照護者壓力。
陶科認為(wei) ,應該根據失能老人不同的情況來適配輔具。比如有些失能老人可以慢慢恢複,適宜配備助行架和手杖,但是家屬和社區對此缺乏了解,一律配輪椅,這是不利於(yu) 恢複的。
難中之難
嚴(yan) 勇介紹,社區內(nei) 設有老年服務站,可以“托老”,老人可以在服務站解決(jue) 吃飯問題,但缺乏專(zhuan) 門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設施和照護人員,他們(men) 主要依靠家庭照顧。
這也是當前我國養(yang) 老的現實狀態。陶科說,按照國家的“9073”政策,我國約90%的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約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yang) 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yang) 老。
調研團隊負責人黃茜介紹,在養(yang) 老機構,照顧有行動能力的失智老人,養(yang) 老機構要配備的人力約為(wei) 1∶3,即1名護理員照看3名老人,照顧普通失能型老人的人員配比約為(wei) 1∶6。
“先是失智,最後半年失能,就躺床上了。”黃茜的外婆曾經出現過失智,這也是她研究失能失智老人科學照料的起因。她在照料過程中目睹過老人從(cong) 患病到離世的過程,“失能到最後會(hui) 伴隨有失智,失智老人最後也會(hui) 完全失能”。
每名失能失智老人呈現的病情狀態也不一樣,比如健忘、失去時間感,或是對財產(chan) 比較敏感。根據阿爾茲(zi) 海默症協會(hui) 的數據,我國65歲以上認知障礙老年人患病率超過6.6%。黃茜通過曆年調研數據推算,重慶失智老人的基數大概是30萬(wan) ,但實際上通過就醫確診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ge) 數。
每次調研前,團隊成員會(hui) 先跟社區、養(yang) 老院溝通清楚被照護對象的具體(ti) 情況,安排不同專(zhuan) 業(ye) 的教師有針對性地上門評估指導,向其他居民普及養(yang) 老知識。每次調研中,老人對養(yang) 老技能的渴求都帶給師生很大的觸動,激發他們(men) “想為(wei) 老人、為(wei) 社會(hui) 做點什麽(me) ”。
未來對照護者的需求量更大
在走訪家庭後,調研團隊在天門社區中心為(wei) 家中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屬開展居家風險防範培訓。約50名聽課人幾乎都是老人,大多數是女性,她們(men) 拿著紙、筆,邊聽邊記。據記者了解,她們(men) 有的已照顧失能失智老伴兒(er) 多年,有的對居家風險防範、今後的老年生活比較關(guan) 注。
在培訓現場,楊小紅演示了老人在跌倒後如何起身,照護者如何幫助失能老人翻身、如廁等環節。
楊小紅強調,重點是一個(ge) “緩”字,例如老人跌倒後,需要稍稍緩過勁、收腿、從(cong) 跌倒的仰臥姿勢變為(wei) 側(ce) 臥,再停頓半分鍾,用可以使力的手撐起身子變為(wei) 跪姿,再停頓半分鍾,緩慢起身。
“平時家裏在護理老人的時候,有很多誤區。”楊小紅表示,比如老人半夜要上廁所,照護人一把就將老人從(cong) 床上拽起來,本來老人有部分可以活動的力量,但沒有充分利用,“我們(men) 要充分利用老人殘存的一些功能,讓他們(men) 體(ti) 現自己的能力”。
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yi) 人,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9億(yi) 人,占比13.50%;80歲以上人口達3580萬(wan) 人,占比2.54%。
未來對照護者的需求量更大、對照護者的相關(guan) 技能也會(hui) 有更高要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e) 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院長鄧明國介紹,該校近3年來通過線上線下開展上百次培訓,覆蓋重慶、四川、浙江、福建、廣西等25個(ge) 省市8000餘(yu) 人次,除了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屬,接受培訓的人員還有養(yang) 老院、敬老院的護理人員。
“被照護的失能失智老人難,照護老人的人更難。”鄧明國希望全社會(hui) 給予失能失智照護者群體(ti) 更多的關(guan) 心和幫助,增加對失能失智症的了解,早預防、早幹預,讓更多失能失智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質量、更有尊嚴(yan) 。同時,他期待相關(guan) 政府部門、有關(guan) 單位能加大經費扶持,通過購買(mai) 社會(hui) 服務等形式,鼓勵、支持、引導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尤其是高校力量,參與(yu) 失智失能老人照護人員的培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實習(xi) 生 陶思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