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享廚衛到共享資源,上海老舊小區換新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魏其濛)在上海的吳海良老人家中,擺放著一張四口人的全家福,這是他們(men) 在新家照的照片。很難想象,過去他們(men) 一家人居住在一個(ge) 32平方米的老式直套房裏,和其餘(yu) 幾戶鄰居共用一個(ge) 衛生間和廚房。“盼望了20多年,終於(yu) 住進了光線充足的電梯房。”在5月14日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活動中,吳海良的老伴笑著對記者說,她曾經在上海一家紡織廠工作,1996年住進了單位分的位於(yu)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的房子。
上世紀50年代,一批機電工業(ye) 大廠落戶在原彭浦鄉(xiang) 地區,並在此建起了彭浦工業(ye) 區。
為(wei) 了解決(jue) 工人和家屬的住宿問題,1958年,彭浦工業(ye) 區在這裏建起了56幢職工宿舍,建築麵積達16.9萬(wan) 平方米,遷入1200多戶職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後續演變成了彭一、彭三、彭五、彭七4個(ge) 住宅小區。“當時住進彭浦新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早期隻有勞模、先進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這裏的房子。”彭浦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李彥平說。
彭一、彭三小區在設計時以大戶型為(wei) 主,多為(wei) 三房戶型,但受住房條件限製,一套三房戶型往往分配給兩(liang) 到三戶人家居住,造成了合用廚衛的情況。稍晚建造的彭五、彭七小區部分住房也有同樣的情況。
“以前走進這些小區,道路狹窄,兩(liang) 側(ce) 停滿了車,室內(nei) 空間逼仄,狹窄的過道裏堆滿了臉盆、自行車、舊書(shu) 報、紙箱等生活物品,發生鄰裏糾紛是家常便飯的事。遇上刮台風,小區的積水能到大腿,安全隱患非常大。”李彥平說,雖然居住條件一般,但很多老工人對彭浦新村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們(men) 不願意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
如何改變這些小區的現狀,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成為(wei) 彭浦新村在城市更新發展中麵臨(lin) 的最突出的問題。2005年,上海市政府下發《上海市舊住房綜合改造管理暫行辦法》,彭浦新村街道探索出了“改擴建”“加層擴建”“拆除重建”等多種改造模式,為(wei) 全市甚至全國的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提供了樣板。
“我們(men) 在方案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方案出來以後再進行二輪意見征詢,然後進入簽約程序。”李彥平說,居民最開心的時候不是遷出的時候,而是搬回來拿到鑰匙的那一刻。
如今,彭浦小區各類配套設施齊全,社區體(ti) 育中心、便民食堂、健身館、圖書(shu) 館等一應俱全。曆經18年的實踐,彭浦新村街道已從(cong) 整幢改造到成片改造,不僅(jin) 廚衛獨立,還多了電梯和其他生活配套,走出了一條城市更新的新路徑。
上海市靜安區房管局副局長張拓表示,自2005年推動不成套住房(記者注:不成套住房是指有居住功能但不具備完全住宅功能的房子,多家共用廚房、廁所)改造。工作以來,靜安區不斷探索創新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機製,已先後完成彭五小區、彭三小區等項目的改造,改造建築麵積約20萬(wan) 平方米,受益居民約6000戶。目前,彭浦新村在建的項目還有彭一小區,彭一小區是彭浦新村街道最後一個(ge) 不成套小區,至此,彭浦新村街道已經實現不成套改造全覆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