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們看到的這些寶貝,沿著張騫的足跡一路走來……

發布時間:2023-05-18 10:56:00來源: 新華社

  2000多年前,張騫作為(wei) 西漢使者,自長安出發“鑿空西域”。此後,持續不斷的絲(si) 路貿易,讓東(dong) 西方文明碰撞交融,也給中國帶來了充滿異域色彩的奇珍異寶。

  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這些寶貝,其製作技術、造型風格,都是沿著當年張騫走過的足跡一路走來,傳(chuan) 到中國,落地華夏。

  1000多年前,一位來自西域的“藍衣少年”,穿過茫茫戈壁、廣袤沙漠,抵達長安。這位“藍衣少年”,是西安博物院“明星”藏品——唐代三彩騰空馬之上的騎手。“他”,也見證了這場跨越千年的文明交融。

  這件文物1966年出土於(yu) 西安市的一座唐代墓葬中,是唐三彩中罕見的精品。年輕的騎手雙手緊握韁繩,身體(ti) 微傾(qing) 坐於(yu) 馬背上,真實再現了絲(si) 路之上,使節客商一路疾馳的生動畫麵。

  騎在馬上的這位少年,頭發中分,梳於(yu) 耳後,兩(liang) 個(ge) 發髻盤結在一起。麵部輪廓豐(feng) 滿清晰,高鼻深目,露出自信的笑容。

  專(zhuan) 家介紹,這位少年的形象西域特征明顯,如同在絲(si) 路上疾馳奔赴長安的一位旅客。唐三彩是唐代生產(chan) 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以黃、綠、白三色為(wei) 主,有黃、綠、白、褐、藍、黑等多種顏色。唐三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li) 、工藝精湛。

  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工地上,施工人員偶然發現了一處文物窖藏,隨後在這裏清理出千餘(yu) 件唐代珍寶。這件鎏金飛廉紋六曲銀盤製作考究、工藝典雅、紋飾獨特,盤心的神獸(shou) 形象為(wei) 飛廉,是中國古代神話傳(chuan) 說中的風神。這件銀盤構圖借鑒了中亞(ya) 粟特的藝術手法,但題材卻是中國紋樣,反映出唐代工匠在借鑒西方金銀器藝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推陳出新。

  在唐代,來自中亞(ya) 、西亞(ya) 的金銀器不僅(jin) 僅(jin) 是可供賞玩的藝術品,而且是上流社會(hui) 的日常用具。唐代的工匠們(men) 通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糅合本土元素,開啟了精致化、多樣化的創作之路。

  這件鑲金獸(shou) 首瑪瑙杯,被列為(wei) 我國禁止出境的珍貴文物之一。角狀杯體(ti) 由一整塊極為(wei) 罕見的紅色纏絲(si) 瑪瑙雕琢而成,整個(ge) 杯體(ti) 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6厘米,其造型與(yu) 起源於(yu) 古希臘的酒具“來通”相似,“來通”曾廣泛流行於(yu) 中亞(ya) 、西亞(ya) 地區,沿著絲(si) 綢之路不斷東(dong) 傳(chuan) 進入中國。

  這件精美的金器——掐絲(si) 團花紋金杯,也充滿了異域風情。從(cong) 造型上看,金杯杯身向內(nei) 收成弧形,杯子把手為(wei) 圓環形,巧妙地焊接在杯身上。

  唐代部分帶把杯直接來自中亞(ya) 粟特,還有部分屬於(yu) 唐人仿製粟特風格的作品。在打磨光滑的杯身上,焊接了四朵黃金質地的細絲(si) 編成的團花,即團花紋;每朵團花紋的間隙,還用同樣的製作方式焊接了像雲(yun) 朵一樣的紋飾,即雲(yun) 頭紋。團花紋與(yu) 雲(yun) 頭紋是我國傳(chuan) 統的吉祥圖案,此金杯也是東(dong) 西方文明通過絲(si) 綢之路進行交流互鑒的珍貴物證。

  古之長安,絲(si) 路古道商賈往來,交融東(dong) 西。

  今之西安,西部重鎮曆史名城,聯通中外。

  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在陝西省西安市舉(ju) 行。這次峰會(hui) 在中國同中亞(ya) 國家關(guan) 係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將擘畫中國-中亞(ya) 關(guan) 係新藍圖,開啟雙方合作新時代。

  沿著“張騫的足跡”,古絲(si) 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

  策劃:齊慧傑 令偉(wei) 家 儲(chu) 國強

  監製:胡國香

  記者:楊一苗

  攝影:李一博

  統籌:王晶晶

  設計:王宇軒

  編輯:孟潔 任彥逸

  學術指導: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

  賀達炘

  西安博物院文化遺產(chan) (藏品)保管部部長

  伏海翔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