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雲南·文化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博物館的力量
編者按
2023年5月18日是第47個(ge)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wei)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在雲(yun) 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博物館、紀念館擔當讓文物“活”起來,繼承文化基因的使命,成為(wei) 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同時,也成為(wei) 展示雲(yun) 南民族工作特色亮點的窗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陣地。為(wei) 此,民族時報特推出這些別具特色的博物館、自然館、紀念館,展現它們(men) 的工作成效,以饗讀者。
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
展現民族文化魅力共享美好生活
圍繞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5月18日,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啟動“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係列活動,並在昆明市盲啞學校、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設立分會(hui) 場。
主會(hui) 場
首次新增民族趣味運動
5月18日,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主題活動將在前廣場舉(ju) 行啟動儀(yi) 式,啟動儀(yi) 式上將舉(ju) 行館校合作簽約儀(yi) 式和掛牌儀(yi) 式、文體(ti) 項目展演。
據此次活動負責人楊廷健介紹,為(wei) 探索博物館在增進社區福祉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麵的現實路徑,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圍繞主題精心策劃,同時聯合昆明市盲啞學校、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舉(ju) 辦本次主題活動,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研學、民族體(ti) 育項目展演體(ti) 驗、攜手聯動進特教校園、主題征文征畫、館際互動交流展演、技藝傳(chuan) 承共享美好生活等豐(feng) 富多彩的內(nei) 容創造聯動效應,促進公眾(zhong) 對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注和支持,以助推其包容性強、正能量滿、貢獻力大的積極發展變化。
此次活動的舉(ju) 辦旨在宣傳(chuan) 普及博物館知識,重點宣傳(chuan) 國際博物館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宣傳(chuan) 手冊(c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宣傳(chuan) ,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熱愛博物館。
據了解,在本次國際博物館日係列活動上,將首次新增民族趣味運動競技比賽,項目包括數月亮、扁擔運糧、投壺等,並以持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研學為(wei) 主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係列展為(wei) 依托,通過看、聽、做、講等方式於(yu) 活動當天麵對至少500名青少年開展主題研學,通過深度沉浸式研學在青少年心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認知理解。同時,在主會(hui) 場周圍設立孩童心裏的美好生活市集,以“我心中的美好生活”為(wei) 主要內(nei) 容,設置了12個(ge) 市集展示區,供師生們(men) 展示自己的作品物品。
另外,博物館內(nei) 將開展以“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非遺賦能美好生活”為(wei) 主題的專(zhuan) 題講座輔導,並向參與(yu) 活動的體(ti) 驗者講授傳(chuan) 統織布機原理和各民族手工編織工藝傳(chuan) 承發展狀況,在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帶領下體(ti) 驗手工編織壁掛。係列活動的開展,為(wei) 博物館可持續性發展和創造美好生活豐(feng) 富了內(nei) 容。
分會(hui) 場
文化惠民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當天,將分別在昆明市盲啞學校和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舉(ju) 行係列活動。分會(hui) 場活動以“銘記曆史守望家園共享美好生活”為(wei) 主題,攜手昆明市紅色文化體(ti) 驗館、滇池書(shu) 城走進昆明市盲啞學校,通過捐贈圖書(shu) 、朗誦式表演、專(zhuan) 題講座及體(ti) 驗讓師生近距離感受鮮活的曆史、生動的博物館和燦爛的民族文化。並通過交流展及係列主題展演如歌舞、打跳、鍋莊、走秀等豐(feng) 富多彩的館際互動交流,促進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5月18日下午,昆明市盲啞學校將舉(ju) 辦《傲骨紅梅》《永遠的九歲》劇目展演,活動現場還將開展圖書(shu) 捐贈,並組織學生開展積木搭建民族民居活動。
昆明市盲啞學校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和全國助殘日來臨(lin) 之際,開展“銘記曆史 守望家園共享美好生活”主題教育活動非常有意義(yi) 。5月18日當天,學校學生將在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相關(guan) 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了解雲(yun) 南各民族民居的類型及特點等知識講座,並參加實踐體(ti) 驗活動,包括體(ti) 驗用積木搭建民族特色民居和人物形象、體(ti) 驗紅石榴作品剪紙,讓學生們(men) 在有趣的實踐中學習(xi) 和思考,激發學生對美麗(li) 家園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分會(hui) 場,入場的觀眾(zhong) 可以觀看雲(yun) 南民族博物館交流展“融·合——雲(yun) 南民族體(ti) 育發展專(zhuan) 題展”及歌舞、打跳、鍋莊、走秀等。
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館長劉尚英介紹,目前,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與(yu) 多家學院建立校企合作的關(guan) 係,開啟學院校外實踐活動。例如麗(li) 江文化旅遊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們(men) 到博物館開展實地考察教學,了解到博物館背後的故事與(yu) 文化底蘊,拉近師生和展品之間的距離,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此次活動的開展,也讓麗(li) 江古道藏家博物館更加堅信博物館能為(wei) 社區福祉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也希望通過博物館開展的一係列集知識性、互動性及娛樂(le) 性的文化供給,讓文物“活”起來,繼而“火”起來,促進公眾(zhong) 和遊客能動性探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各民族文化認同感,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也為(wei) 全省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基地貢獻博物館的力量。
昆明市晉寧博物館
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賦予曆史底蘊
晉寧曆史悠久,是雲(yun) 南青銅文化的中心和偉(wei) 大航海家鄭和的故裏。“晉寧博物館裏館藏的大量珍貴文物,是這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留下的深深印記。”晉寧博物館館長太曉旭介紹,早在兩(liang) 千多年前,古滇國的多元文化,實際上也代表了當時雲(yun) 南多民族共生共榮的格局。截至目前的考古出土遺存可以證明,從(cong) 古至今,跨區域、跨邊界、跨文化的觀念、傳(chuan) 統、文明在晉寧匯聚,共同鑄就了文明之花。也證實各民族在這裏交往交流交融,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賦予了厚重曆史底蘊。
“晉寧博物館鄭和文化展廳內(nei) 的《洗象圖》體(ti) 現了當年鄭和下西洋奉行睦鄰友好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和平交往的曆史性的一幕。鄭和在下西洋過程中,將應用於(yu) 航海的偉(wei) 大發明指南針、牽星板等展示給各國。此外,用中國絲(si) 綢、錦緞、茶葉、瓷器、紙張等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開展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他不僅(jin)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樣把外麵世界的文明成果引進國內(nei) ,促進中外各民族的交流學習(xi) 。”太曉旭說。
“今年以來,晉寧博物館先後迎來多個(ge) 學校到館交流學習(xi) 。各族學生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中樹立起了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的信念。”太曉旭表示,在晉寧,各民族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形成了形式多樣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和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調子會(hui) 、火把節、秧佬鼓、獨龍舞、聖賢畫、烏(wu) 銅走銀、特色剪紙……這些曆代傳(chuan) 承下來的民俗民間文化已成為(wei) 建設“文化晉寧”的寶貴資產(chan) 。
彝良縣羅炳輝將軍(jun) 紀念館
繼承先烈遺誌共創美好未來
2016年12月,彝良縣羅炳輝將軍(jun) 紀念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成為(wei) 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宣傳(chuan) 教育陣地。
“自開館以來,我館共接待遊客達600萬(wan) 人次以上,為(wei) 各團隊宣講紅色故事達2萬(wan) 場次以上。”羅炳輝將軍(jun) 紀念館館長王科星說,近年來,彝良縣羅炳輝將軍(jun) 紀念館不斷深入挖掘羅炳輝將軍(jun) 的事跡,作為(wei) 民族團結紅色故事講解新方案的重點內(nei) 容,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革命先烈模範執行黨(dang) 的民族政策和嚴(yan) 明群眾(zhong) 紀律而讓各族人民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紅軍(jun) 的紅色故事,引領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和青少年回顧紅色曆史,體(ti) 悟愛民情懷,繼承先烈遺誌,團結一心共創美好未來。
王科星說,紀念館以走進群眾(zhong) 為(wei) 抓手,進入學校、機關(guan) 、企業(ye) 、安置點、鄉(xiang) 鎮、村(社區),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把愛國主義(yi) 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yu) 誌願者活動緊密結合,招募誌願者組成宣傳(chuan) 隊下沉一線,聯動羅炳輝故居、紅二、六軍(jun) 團指揮部舊址、鎮彝威第一個(ge) 地下黨(dang) 支部陳列室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常態化開展宣講活動,不斷延續和加強政治教育和團結意識、民族政策教育,讓各族群眾(zhong) 在誌願服務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引導大家爭(zheng) 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傳(chuan) 播者,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人心。
紀念館依托紅色資源,積極促進各族青少年學習(xi) 交流。一是接待好到紀念館學習(xi) 參觀的各族青少年,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chuan) 教育;二是在多所學校開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課堂,常態化開展宣傳(chuan) 教育;三是組織各族青少年到紅二、六軍(jun) 團舊址、羅炳輝故居等地開展社會(hui) 實踐交流活動,有形有感有效推進紅色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深入各族青少年內(nei) 心,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ge) 孩子的心靈深處。
玉溪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chan) 博物館
同心打造化石世界遺產(chan) 亮麗(li) 品牌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chan) 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位於(yu) 撫仙湖北岸,是中國唯一一個(ge) 建在遺址上的化石類自然博物館。自1984年7月1日被侯先光教授發現以來,現已發現20個(ge) 門類、280餘(yu) 種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被國際科學界譽為(wei) “古生物聖地”“世界級的化石寶庫”。博物館館藏各類藏品6萬(wan) 餘(yu) 件,是一個(ge) 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為(wei) 一體(ti) 的大型自然博物館。自2020年8月免費開館以來,共接待遊客80餘(yu) 萬(wan) 人。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博物館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在突出澄江化石的特色、豐(feng) 富創建內(nei) 容、創新創建形式上不斷探索,形成獨特澄江化石的亮麗(li) 品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chan) 博物館館長金宏森說,博物館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博物館收藏、展示、宣傳(chuan) 、教育、科普的平台作用,形成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永遠在路上”的新常態。以COP15大會(hui) 為(wei) 契機,展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實施文旅精品工程,不斷提升博物館文化綜合體(ti) 影響力。開發了民族氣息濃重的絕版木刻、陶器、瓷器等13個(ge) 係列的文創產(chan) 品。編印《世界自然遺產(chan) ——澄江化石地》全國素質教育工程教材。製作澄江化石VR電影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承辦了紀念中國世界遺產(chan) 3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70周年暨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和寒武紀大爆發國際研討會(hui) 等國際會(hui) 議。與(yu)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締結姊妹館,外出展覽交流13次,參與(yu) 10萬(wan) 餘(yu) 人次,成功創建為(wei)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實現了澄江化石地科學價(jia) 值、教育功能、社會(hui) 效益的相互融合,成為(wei) 了解生命誕生及演化,了解雲(yun) 南、玉溪、澄江的獨特窗口,成為(wei) 雲(yun) 南自然曆史文化重要的亮麗(li) 名片。為(wei)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進一步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博物館將澄江的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澄江化石的科研、科普、管理工作中,貫穿於(yu) 博物館展陳的整個(ge) 過程,在博物館專(zhuan) 門設置“山水澄江”展廳,通過藏品、視頻、展板等形式,大力宣傳(chuan) 生命搖籃的帽天山、古滇文化印跡的金蓮山、琉璃萬(wan) 頃的撫仙湖、“丹鳳銜書(shu) ”的鳳麓古城、關(guan) 索戲等民族民間文化,進一步增強澄江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以“4·15全民國家安全日”“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學習(xi) 月”“12·4國家憲法日”等節點為(wei) 契機,深入遺產(chan) 地、博物館周邊村,開展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憲法》《民法典》《宗教事務條例》《化石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誌願宣傳(chuan) 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基地和社會(hui) 教育功能。
博物館充分發揮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與(yu) 玉溪市各中小學建立合作共建聯係製度,開展“進學校”科普宣教活動。針對省內(nei) 外大、中、小學的學生群體(ti) ,將黨(dang) 和國家的有關(guan) 民族政策、化石科普宣傳(chuan) 與(yu) 學校教育有效銜接,開展內(nei) 容豐(feng) 富的科普、研學活動近百場,進一步強化學生愛黨(dang) 、愛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的堅定信念。
祿豐(feng) 恐龍化石遺址博物館
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祿豐(feng) 恐龍化石遺址博物館位於(yu) 雲(yun) 南世界恐龍穀景區,據雲(yun) 南世界恐龍穀景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恐龍化石遺址博物館是雲(yun) 南世界恐龍穀的核心區域,恐龍化石遺址博物館自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以來,積極探索“景帶村”模式,推動各族群眾(zhong)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團結進步局麵。通過“民族團結進步+旅遊”業(ye) 態的布局打造,尊重、保護、弘揚、創新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讓有“根”有“葉”的交融發展成為(wei) 旅遊產(chan) 品附著、延伸的支點,成為(wei)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紐帶,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景區通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立民族藝術團、酒歌隊、禮儀(yi) 迎賓隊等,通過過山號、左腳舞、敬酒歌等表現形式為(wei) 遊客展現民族文化。先後承辦中國原生民歌節、火把節和恐龍文化節等活動,讓全國各民族民歌、當地仁興(xing) 滾鍋舞、高峰大刀舞、廣通牛燈舞、上刀山下火海、小豹子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演絢爛綻放。結合景區實際,先後舉(ju) 辦恐龍文化旅遊節、西瓜節、穀花魚節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節慶,著力打造“恐龍文化發源地”,以文化鑄魂、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興(xing) 業(ye) 。通過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突顯旅遊文化特色,贏得良好口碑,促進民族、民俗文化的互鑒、互融,既展示了中華民族絢麗(li) 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景區獨特的恐龍文化,又有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走深走實。
據了解,祿豐(feng) 恐龍化石遺址博物館作為(wei) 雲(yun) 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為(wei) 抓手,以產(chan) 研學的方式開展各族青少年實踐教育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各族青少年誌願服務交流活動,引導廣大學生踴躍參與(yu) ,營造出了“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的濃厚氛圍,讓廣大青少年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領悟中華文化、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理解和認識,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至今已接待青少年團隊24.62萬(wan) 人次。
來源:民族時報
專(zhuan) 題策劃:陶紅
作者:民族時報全媒體(ti) 記者 高燕
本版圖片均為(wei) 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