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遠方還是附近,博物館都是美好生活
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圓明園遺址公園門票售罄。因為(wei) 屬於(yu) 室外博物館,圓明園麵積很大,門票相對寬裕,有網友計算了一下時間,這是1860年以來第一次門票全部售罄。與(yu) 此同時,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也全部約滿。
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五一”期間,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遊客超5000萬(wan) 人次,達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級館均達到遊客接待上限。
博物館成為(wei) 熱度爆表的目的地,北京如此,全國如此。
“五一”期間,黑龍江全省博物館、紀念館全麵對外開放,接待觀眾(zhong) 超過74萬(wan) 人次,創曆年同期人數新高;四川的武侯祠博物館等重點景區累計接待遊客和門票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200%;河南全省博物館、紀念館累計進館192.9萬(wan) 人次、開展惠民文化活動(線上+線下)2039場……
如果說對於(yu) 遠道而來的遊客,參觀博物館是最快了解這座城市的方式,一眼千年、一眼千裏;那麽(me) 對於(yu) 本地人來說,還要常去家門口的博物館嗎?有數據顯示,“俺也一樣”。
“五一”假期,江西全省博物館客流超220.3萬(wan) 人次,創曆年同期客流新高峰,瓷都景德鎮、革命聖地井岡(gang) 山、省會(hui) 南昌、廬山等熱點城市和景區的大中型博物館自不用說,接待人次較2019年增幅超151%至410%;而以本地客流為(wei) 主的市縣級博物館,也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11%至19%。
無論博物館在遠方還是附近,年輕人都愛逛,這其中發生了什麽(me) ?
首先,博物館的參觀方式從(cong) 單向的觀看,發展為(wei) 多元的沉浸。曾經,觀眾(zhong) 與(yu) 博物館的關(guan) 係,可以簡單地描述為(wei) “人-玻璃-展品”,這樣的參觀方式直觀且高效,並非一無是處,但人與(yu) 博物館之間已經有了更多互動的可能性。
致力於(yu) 與(yu) 國際主流文化機構和世界級博物館合作的遇見博物館,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地建館,除了實物展覽,還推出光影展、文創製作、網紅打卡地等各類沉浸式體(ti) 驗。5月27日推出的“奧西裏斯的複活”夜間情景式探秘,將開啟古埃及眾(zhong) 神之國的時空之門,堪稱現實版的“博物館奇妙夜”。
當劇本殺成為(wei) 年輕人的社交方式,博物館也緊隨其後,相繼推出博物館劇本殺或者實景互動產(chan) 品:長沙博物館的《法門夢影》、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古墓探秘》、觀複博物館的《“觀複貓”奇談話本》、廣州市越秀區博物館的《越博奇妙紀——穿越曆史來看你》……沉浸的方式不止一種,得聽年輕人怎麽(me) 說。
其次,博物館的空間不再局限於(yu) 館舍天地,而走向大千世界乃至元宇宙。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2020年,上線了“數字故宮”小程序,並不斷迭代,不管是遊故宮、逛建築,還是賞文物、看展覽,數字故宮可以“一站式”滿足用戶需求。
需要強調的是,元宇宙博物館並不是把現實中的博物館“照搬”至虛擬空間,而是需要有它更大的作為(wei) 。比如為(wei) 了重建消失的過去,湖南博物院運用三維影像製作技術,結合AR、VR技術,再現了宋朝人的“慢生活”;再比如為(wei) 了穿越時空的長河,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數字藏經洞”在今年4月上線,用戶可以用手機屏幕“穿越時空”,“親(qin) 自參與(yu) ”從(cong) 洞窟開鑿、封藏萬(wan) 卷、重現於(yu) 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全過程。
有了元宇宙的博物館,自然還有元宇宙的藏品。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以“古蜀金沙”為(wei) 題,推出“浮麵”“白藏之衣”“虎虎生威”“福澤滿天”4款數字藏品,幾萬(wan) 份藏品上架50秒便被一搶而空;今年4月,上海博物館與(yu) 山西博物院聯合推出晉侯穌鍾數字藏品,讓分藏兩(liang) 館的國寶級文物在元宇宙珠聯璧合。
最後,年輕人本身正在成為(wei) 博物館之城的一部分。2021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製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hui) 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國家文物局也明確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建設“博物館小鎮”。據不完全統計,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廣州、佛山、深圳、長沙、洛陽、鄭州、大同、杭州等多個(ge) 城市已提出要打造“博物館之城”。
擁有洛陽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眾(zhong) 多“網紅博物館”的洛陽,正在從(cong) 一座十三朝古都發展為(wei) 博物館之城。今年“五一”期間,其文博場館累計接待遊客50萬(wan) 餘(yu) 人次,35歲以下的遊客占比超過60%。
現在的洛陽街頭,漢服已成為(wei) 年輕人的常服,在博物館分分鍾上演穿越大戲。而博物館也樂(le) 意“共襄盛舉(ju)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洛陽博物館館長將在線開通“館長說”欄目,在雲(yun) 端講解漢服之美;身穿全套傳(chuan) 統漢服、妝發齊全的觀眾(zhong) ,可半價(jia) 遊覽洛陽博物館的“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特展;當天著漢服的觀眾(zhong) 進入洛陽博物館數字館,可免費觀看數字電影《洛神》……博物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定是年輕人。
世界上第一座公認的公共博物館,是誕生於(yu) 1683年的阿什莫林博物館,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豐(feng) 富的一座大學博物館,英國貴族阿什莫林將畢業(ye) 生收藏的藝術品和動植礦物標本捐獻給了牛津大學。伴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平等、自由、民主等觀念深入人心,博物館從(cong) 私人的“藏寶室”走向公共的展示廳。
20世紀初期,以新文化運動為(wei) 代表的思想解放運動為(wei) 博物館在中國的建立打下基礎。晚清著名教育家、實業(ye) 家張謇,於(yu) 1905年在家鄉(xiang) 南通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獨立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之後,全國各地陸續建立起博物館或陳列室。
博物館是古老的,也是永遠青春的。它的曆史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ge) 側(ce) 麵,它的發展總是與(yu) 當下最流行的思潮或觀念契合。一座博物館的館史,有時候本身就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家國史。比如故宮,從(cong) 明清兩(liang) 代的紫禁城,到1914年,武英殿、文華殿及鹹安宮舊址改建陳列室並辟為(wei) “北京古物陳列所”,再到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
在600年的時光中,故宮從(cong) 皇宮成為(wei) 博物館,又從(cong) “到此一遊”的景點成為(wei) 年輕人日常生活的據點。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wei)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與(yu) 博物館熱情相擁,這就是美好生活。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