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課”激活社會大課堂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開展紅色實踐育人是新時代高校“大思政課”的題中之義(yi) 。5月13日起,滿載1000餘(yu) 名學生的19輛大巴車從(cong) 天津城建大學出發,奔赴天津市10個(ge) 極具代表性的紅色場館開啟“行走的思政課”。思政課教師現場講述“紅色江山來之不易”的故事,讓千餘(yu) 名學生氛圍式體(ti) 驗“近代百年看天津”,感悟“青年強則國強”。
從(cong) 天津博物館的“中華百年看天津展”,到梁啟超紀念館;從(cong) 1919年天津革命青年成立的覺悟社,到天津美術館的《刀耕墨染 救亡圖存版畫展》……依托天津市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時代特點和當下經濟社會(hui) 發展,學校精選了在天津發展曆程中極具代表性的10個(ge) 線下教學場館和兩(liang) 個(ge) 線上教學場館,打造“知識傳(chuan) 授+曆史素養(yang) +時代擔當+價(jia) 值引領”的特色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讓紅色舊址遺存變成“課堂”,讓革命文物資料、城市發展成果變成“課本”。
課堂不再是傳(chuan) 統的講授為(wei) 主的方式,而是師生共同追尋曆史遺跡、探尋曆史脈絡,這個(ge) 過程讓思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真切感悟中體(ti) 會(hui) 理論和真理。
在天津博物館“中華百年看天津”展廳,思政課教師為(wei) 學生講解了從(cong) 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多年的天津城市發展曆程,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變革。學生們(men) 在一件件藏品、一冊(ce) 冊(ce) 資料、一幅幅圖畫中,感受百年風雨曆程和天津人民的奮鬥和探索,也更進一步理解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國的曆史地位,以及天津發展成為(wei) 中國北方最大工商業(ye) 城市和中西文化交匯前沿的曲折過程。
在覺悟社,思政課教師重點為(wei) 學生講述了覺悟社創立的背景、過程以及“五四運動”時期天津學生運動的特點及意義(yi) ,幫助學生理清曆史邏輯,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co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百餘(yu) 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men) 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把學生帶出“小”課堂,走進“大”課堂隻是第一步,怎麽(me) 能將“大”課堂中的大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成了承擔此次實踐行教學任務的思政課教師們(men) 必須思考清楚的難題。
為(wei) 了讓行走的思政課“有知”又“有味”,2022年開始,該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就組建了教學團隊,集結了從(cong) 事黨(dang) 史研究、紅色文化研究、黨(dang) 的創新理論研究、思政課教學研究等多方麵的行家裏手,從(cong) 紅色場館踩點、教學資源選擇、史料收集整理到教學設計、教案編寫(xie) 、最終呈現,每一個(ge) 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反複商量,不斷修改。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師周淮嬌在2021年查閱整理“革命豐(feng) 碑——天津市紅色舊址”的講解資料時,就被平津戰役中“一張城防圖背後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解放戰爭(zheng) 中,解放天津隻用了29個(ge) 小時,這背後有一張極其珍貴的圖紙,是天津地下黨(dang) 員冒著生命危險繪製而成,並幾經輾轉送交攻城部隊,就是這張地圖,為(wei) 解放軍(jun) 的炮彈裝上了“眼睛”,從(cong) 而避開了繁華的市區、企業(ye) 、民宅和重要的公共建築,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天津城市的破壞程度。
“無論是地下黨(dang) 還是攻城部隊,無論是冒著生命危險繪製圖紙還是29小時解放天津,都是為(wei) 了保護好天津人民,可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是把人民放在了最高位置,這就是‘人民至上’最生動的體(ti) 現!”這次實踐行,她在設計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教案時,著重講述了這個(ge) 故事,並將培養(yang) 學生掌握“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wei) 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教學目標。
負責覺悟社課程教案編寫(xie) 的教師彭聰把覺悟社課程錄製成微課;負責周鄧紀念館教案編寫(xie) 的董天歌老師精心錄製了音頻來講述周恩來和鄧穎超的革命故事,感動了許多聽眾(zhong) 。豐(feng) 富的教學素材積累,反複的教學設計打磨,確保了實踐行的每一站都能釋放出“真理的味道”。
此次“大思政課”實踐行是天津城建大學黨(dang) 委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有機結合,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以大思政課提升學校“三全育人”實效的一次有益探索。
該校思政課教師還將繼續帶領學生到天津博物館、梁啟超紀念館等十個(ge) 場館依次開展實踐教學,打磨更多讓青年學生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的思政“金課”,打造具有鮮明天城大特色的“行走的大思政課”育人品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