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掌摑”事件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
“拿500塊錢就能隨便打人?”95後女孩何娜近日在社交平台刷到一條高鐵掌摑視頻,深感氣憤。視頻中,一女子在乘坐高鐵途中因製止“熊孩子”撞椅背遭到對方家長掌摑,並進行反擊,警方認定此事構成互毆,對“熊孩子”家長罰款500元,對該女子罰款200元。處罰結果公布後,引發廣大網友熱議。何娜對處罰結果表示不解,“難道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記者近日在街采中了解到,不少年輕人表示在生活中遇過此類不文明現象,“確實很無奈”,如何化解也令部分青年困擾。
“如果有人打我,我肯定會(hui) 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不會(hui) 還手”“作為(wei) 媽媽,涉及孩子的問題我可能比較衝(chong) 動,但不會(hui) 先動手”“ 既然受到了侵犯,我一定要打回去,不能白挨一巴掌”……街采中,年輕人的看法並不相同。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hui) 顧問、北京工業(ye) 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張荊認為(wei) ,發生糾紛時,誰先出手是案件定性的關(guan) 鍵點,民間有“先下手為(wei) 強”的說法,兩(liang) 人發生口角,誰先出的第一拳、第一腳是問題關(guan) 鍵。“第一拳、第一腳是事情出現暴力性質的關(guan) 節點,因此首先出手方應是事件的全部責任方或主要責任方,需嚴(yan) 格處理。有了這樣的明確規矩,才能厘清責任,定性處罰,避免和減少從(cong) 口角到暴力行為(wei) 的轉變。”
95後青年姚文說,“乘高鐵、飛機時,經常遇到‘熊孩子’在過道亂(luan) 跑,大喊大叫,若是家長不管,很少會(hui) 有人願意出麵解決(jue) ”。00後大四學生淩淩發現,生活中隨意吐痰、插隊、亂(luan) 扔垃圾、“鹹豬手”現象也較常見,“我覺得還是要提高個(ge) 人素質”。
95後小夥(huo) 石頭認為(wei) ,“熊孩子”的習(xi) 慣培養(yang) 與(yu) 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guan) ,“每個(ge) ‘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ge) ‘熊父母’”。“我覺得父母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關(guan) 懷孩子上,優(you) 質的陪伴往往比物質給予更重要”。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沈騰指出,公共場所的運營者和管理人員有責任維護好公共秩序,遇到不文明行為(wei) ,可以尋求工作人員幫助,避免雙方發生衝(chong) 突。同時,他建議,完善乘客不文明行為(wei) “黑名單”製度,將大喊大叫等不文明行為(wei) 納入公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wei) 準則,在一段時間內(nei) 限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宏勃表示,“高鐵掌摑”事件是一次普法契機。他建議,執法部門應積極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及時作出相關(guan) 解答,“誰執法誰普法”,以此向公眾(zhong) 傳(chuan) 遞法律知識,擴大執法效果。
如何在公共場合建立與(yu) 陌生人的和諧文明關(guan) 係?李宏勃指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如果不喜歡被人冒犯,不想被人打擾,那麽(me) 就應用同理心對待他人,用同樣的標準約束自己,如果每個(ge) 人都能有這種心態,都懂得個(ge) 人權利的邊界、就能實現與(yu) 陌生人和諧相處。”
80後青年常小丟(diu) 提出,“可以在高鐵等密閉公共場所準備小貼紙、繪畫板、玩具等小禮物供兒(er) 童玩樂(le) ,低成本就有可能實現維護公共場所井然有序。”90後小夥(huo) 聶東(dong) 期望執法部門能細化政策,對破壞秩序的人處以罰款,“讓他心疼一下”。
媒體(ti) 人李小萌近日也在社交平台發布視頻,“0-3歲屬於(yu) 嬰幼兒(er) ,作為(wei) 家長應在旅途中盡量照顧孩子需求,安撫他的情緒;對於(yu) 稍大點的孩子,父母應對其有所要求,對孩子要做到有關(guan) 注、有約束、有照顧。作為(wei) 乘客,多給予一些忍耐和寬容,如遇過分行為(wei) ,可以尋求工作人員幫助,切勿直接嗬斥未成年人。”
(文中受訪年輕人均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