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回鄉備戰龍舟賽,今年提前燃硝煙
“端午節還早著,就開始‘卷’了。”
進入5月不久,距離端午節還有一個(ge) 多月,各地青年備戰龍舟賽的短視頻就開始在網上熱傳(chuan) 。畫麵中,有的是借助滑輪吊重物、槳板綁磚塊開展陸地訓練,有的是鼓震如雷、細舟如箭進行水上實操。而這幾天,因為(wei) 有拍攝者以“廣州身家千萬(wan) 的房東(dong) 半夜還在練習(xi) 賽龍舟”“贏了免房租”別樣解說廣州村民備戰龍舟賽場景。“房東(dong) 扒龍舟”的“老梗”再上熱度。
的確,今年龍舟熱得早、熱度高。廣州似乎早已進入龍舟時間。在大小河湧,龍舟夜訓的場麵到處可見。黃埔區下沙社區水麵開闊的烏(wu) 湧上,每到夜晚,白熾燈照亮水麵,“一二三四”的號子聲雄渾有力,槳落浪起的擊水聲整齊劃一,黃埔街龍舟隊40多米長的龍舟飛馳如箭。從(cong) 4月16日到6月17日,黃埔街龍舟隊計劃訓滿60天,備戰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此前受新冠疫情影響,該賽事已停擺3年。除了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今年廣州各級龍舟賽事很多。5月以來,在增城區的東(dong) 江、雅瑤河,在天河區的獵德湧,每天都有龍舟隊訓練備戰。的確如網民所言,在廣州,很多備戰龍舟賽的隊員身份是“房東(dong) ”,不少坐擁多套房產(chan) ,“身家千萬(wan) ”。這個(ge) 解讀角度,恰恰道破了龍舟賽的本來:它不是“高端”運動會(hui) ,而是代代傳(chuan) 承的鄉(xiang) 土民俗,是村民自發的傳(chuan) 統賽事。最精壯的小夥(huo) 子以村落、街道為(wei) 單位組隊,奮楫中流、團結協作、競渡爭(zheng) 先,恰恰與(yu) 身價(jia) 和獎金無關(guan) ,小夥(huo) 子們(men) 在乎的是村落、街道或者宗族的集體(ti) 榮譽。過去困難時候,龍舟賽也是全村青年一起拚命一起贏;如今生活好了,身價(jia) 高了,年輕人還是會(hui) 放下各自手頭工作,集結在一起訓練比賽,團結一起奮楫前衝(chong) 。
龍舟賽是我們(men) 最古老的民俗活動之一,盡管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不管是圖騰祭祀、祈福避災還是紀念屈原,展現的都是不屈、團結、爭(zheng) 先的民族基因,體(ti) 現的是愛國主義(yi) 和集體(ti) 主義(yi) 精神。鼓聲一響、龍舟一動,舟上岸上、賽者觀者,瞬間形成無形又巨大的凝聚力。唐代魏征記述龍舟競渡:“其迅楫齊驅,梢歌亂(luan) 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yun) ,諸郡率然。”宋代陸遊詩雲(yun) “鬥舸紅旗滿急湍”,描寫(xie) 的就是汨羅江畔端午節舉(ju) 行的隆重而熱鬧的龍舟賽盛況。
古代流傳(chuan) 至今的畫作,也有不少描繪龍舟競渡的場景,如元代吳廷暉的《龍舟奪標圖》、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清代《雍正十二月行樂(le) 圖·五月競舟》。
此情此景,千年不變,證明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基因代代傳(chuan) 承,說明今天的青年和祖先相隔千年卻始終保持對話。
也正因為(wei) 此,雖然龍舟競渡最初起源於(yu) 吳越,但已經成為(wei) 民族符號和情感紐帶,在中華大地甚至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流行。今天中國各地的龍舟賽,包括龍舟的大小、形製、賽製也各有不同。在廣東(dong) 肇慶被稱為(wei) “龍舟之鄉(xiang) ”的金利鎮,全鎮100多個(ge) 自然村有79個(ge) 龍舟分會(hui) ,53人的傳(chuan) 統龍舟數量達到300多條。這裏的龍舟賽基本以村為(wei) 單位進行比賽,比賽時比過春節還要熱鬧。每逢賽事,一些在海外發展的年輕人也會(hui) 專(zhuan) 程回來參加訓練和比賽。還說廣州,大賽並不隻是本地人的比拚,也邀請到很多外地的隊伍,很多社團、公司甚至遊客參與(yu) 。而在海南萬(wan) 寧,端午節處於(yu) 休漁期,年輕漁民也會(hui) 變身龍舟運動員,備戰6月份的萬(wan) 寧龍舟賽。在南方的水鄉(xiang) 村落,一條條龍舟把年輕人緊密地凝聚在一起。
而在中原乃至北方,隨著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龍舟賽事也越來越流行,並且因為(wei) 政府出麵組織和深度參與(yu) ,融入了不少的文旅推廣和商業(ye) 策劃,形式更加多樣。從(cong) 5月18日開始,鬆花江上龍舟集體(ti) 下水,各龍舟隊運動員登舟開始實操訓練,備戰哈爾濱市第27屆端午節龍舟比賽。上一屆冠軍(jun) 是哈爾濱電機廠代表隊,今年還有不少新的代表隊參與(yu) 。河南省今年“卷”得更早,早在“五一”節,河南省第十屆中華軒轅龍舟大賽已經在漯河的沙澧河舉(ju) 辦,這場賽事共有88支隊伍1900多名青年參賽。賽事當天,沙澧河交匯處兩(liang) 河四岸人山人海,鼓聲如雷,口號震天。
廣州市的黃埔街龍舟隊,23歲的張藝瀚已經參加過3次龍舟賽。過去一個(ge) 月,除了遇上特殊天氣外,他每晚都會(hui) 來到烏(wu) 湧的龍舟訓練地點準時“打卡”,賣力訓練。張藝瀚從(cong) 小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接觸龍舟。他說,小時候龍舟還是交通工具,各村的龍舟都可以通過水路前往其他村子。如今,隨著父輩下舟老去,張藝瀚和村裏的同齡人一起,從(cong) 父輩手中接過舟槳,每到當年的龍舟競渡,在搖旗呐喊中,在鼓聲震天中,在奮力劃槳中,他頓時感受到了千年水鄉(xiang) 的情結,也領悟到什麽(me) 是傳(chuan) 承和成長。
龍舟需要年輕人駕馭,今天,90後、00後已經成為(wei) 龍舟競渡的主角。下課的大學生、下班的白領、藍領以及新農(nong) 民、新漁民,不管是房東(dong) 還是房客,轉身成為(wei) 龍舟運動員,擰成一股繩,共奪一個(ge) 獎。這是社會(hui) 體(ti) 育的繁榮,是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是年輕人活力的映射、團結的樣子,也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永不消退的強大基因。
近年來,民間不少傳(chuan) 統的民俗、賽事借助社交平台重回人們(men) 的視野。有傳(chuan) 統賽馬、鬥牛,也有複興(xing) 的華服、漢服。年輕人追逐的時尚,無論是運動還是娛樂(le) ,內(nei) 容越來越豐(feng) 富,越來越有中國味兒(er) 。
今年南昌也將舉(ju) 辦一場龍舟賽。賽前,當地還在籌備一場少兒(er) 旱地龍舟賽,既沒有水,也沒有槳,就是孩子們(men) 在陸地上騎著充氣龍舟賽跑比賽。雖然遊戲簡單,但龍舟元素一樣不少,孩子們(men) 也需默契配合,奮力爭(zheng) 先。看,龍舟競渡,10後已然上場!
王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年輕人回鄉(xiang) 備戰龍舟賽,今年提前燃硝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