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鄉村振興路上書寫青春答卷——團中央駐靈丘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紀實

發布時間:2023-05-24 11: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裁剪布匹、縫製包袋、安裝拉鏈,走進山西省靈丘縣白崖台村的紅色箱包廠,5名女工正忙碌在縫紉機前。“俺們(men) 都是這個(ge) 村的,地裏活兒(er) 一忙完就趕過來,最近訂單多,每月能賺2000多元。”一名女工說。

  80後青年曾科峰是這家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的承包人,2014年從(cong) 部隊退伍後,他在太原開過小店,也在車站做過貨運員,5年前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

  談起在自家村裏建廠,曾科峰總是把感謝掛在嘴上,“去年疫情沒訂單、生意難做的時候,團中央工作隊幫我們(men) 找了好多訂單”。

  從(cong) 1998年國務院扶貧辦確定團中央定點幫扶靈丘縣以來,25年間團中央先後向靈丘縣派駐了18批工作隊,從(cong) 脫貧攻堅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始終深耕這片土地。

  “第18批工作隊作為(wei) 第一支團中央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擔負著承前啟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任務,從(cong) 改善村容村貌,到助力產(chan) 業(ye) 發展、提升教育水平、服務人才成長,我們(men) 彰顯團的特色,提升幫扶實效,推動靈丘駛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快車道’。”團中央駐靈丘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隊長張維熙說。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鼓足農(nong) 民“錢袋子”

  從(cong) 6年前返鄉(xiang) 創業(ye) ,到成為(wei) 村裏合作社領頭人,劉錦林感慨道:“是團中央工作隊的一路支持,給了我一往無前的信心。”

  劉錦林回憶起創業(ye) 初期,低附加值的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單一賽道,以及生產(chan) 成本逐年攀升,讓合作社看不到增收的希望。

  在團中央工作隊的支持下,合作社推開了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化的大門,“工作隊直接幫我們(men) 對接專(zhuan) 業(ye) 資源,買(mai) 化驗設備,還幫我們(men) 把產(chan) 品賣出靈丘,去年銷售額最大的一單就是工作隊給幫的忙。”劉錦林說。

  如今,他帶領的合作社正大踏步向前發展,合作社創建的藥茶品牌“文冠果茶”入選了“山西藥茶”名錄,小米、雜糧的銷售額也在逐年攀升,“現在每人每年至少能分5萬(wan) 元”。

  為(wei) 助力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加大直接投入,團中央工作隊持續開展了“靈丘新農(nong) 人”項目,兩(liang) 年來為(wei) 21家靈丘中小規模涉農(nong) 企業(ye) 提供64萬(wan) 元資金支持、市場對接、工程開發和技術賦能。

  最近,和劉錦林一樣入選了“靈丘新農(nong) 人”的王森也在大棚裏忙了起來。王森坦言“開始種菜,確實是巧合”,剛試種時沒有種植經驗,缺乏技術支持,死了一大片。

  王森說:“要是沒遇上工作隊,我真不一定能搞起來。”為(wei) 了讓東(dong) 福田村的西紅柿能種好,工作隊在品種選培、有機肥料購買(mai) 等方麵積極為(wei) 他對接了專(zhuan) 家實地指導。為(wei) 幫西紅柿打開銷路,工作隊當起了“智囊團”,從(cong) 外包裝設計到打通銷售渠道,從(cong) 廣告宣傳(chuan) 到直播帶貨,東(dong) 福田村“福田喜柿”特色產(chan) 業(ye) 成了工作隊一手帶大的“孩子”。

  特色文旅 煥發鄉(xiang) 村“新活力”

  “勝利啦!我們(men) 勝利啦!”在靈丘縣白崖台村的窯洞廣場上,村民自發組建的“擁軍(jun) 秧歌隊”正在熱火朝天地排練。1937年“平型關(guan) 大捷”就發生在這裏,這是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jun) 隊主動對日作戰的第一個(ge) 重大勝利。

  工作隊敏銳地發掘出了助力白崖台村發展的新路徑——紅色旅遊。工作隊副隊長、白崖台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炯在一份請示報告裏這樣寫(xie) 道:“為(wei) 進一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特別是促進文化振興(xing) 建設,工作隊擬支持白崖台村開展紅色文旅工作。”

  給黨(dang) 群文化大院增添運動設施,對村內(nei) 道路進行整體(ti) 設計。工作隊在村內(nei) 建起了紅色景觀長廊,繪製了黨(dang) 建文化牆,增加了吸引遊客駐足的景點。

  工作隊發揮自身優(you) 勢,突出共青團幫扶特色,開發起了紅古綠三色研學活動。劉偉(wei) 7年前就開始在靈丘做戶外研學活動,“以前是做軍(jun) 事研學,農(nong) 耕體(ti) 驗,在工作隊的規劃指導下,我們(men) 開始充分利用靈丘縣的紅色、古色、綠色資源,把思路打開,用三色研學為(wei) 孩子們(men) 帶去豐(feng) 富的體(ti) 驗”。

  劉偉(wei) 介紹,不僅(jin) 是組織外地學生參觀學習(xi) ,本地學校也很需要,“城裏學校活動多,村鎮學校孩子們(men) 條件不一樣,有的村小隻有20多名學生,活動很少,能參加研學,孩子們(men) 都很高興(xing) 。”

  2021年以來,在團中央工作隊的指導下,“紅領巾 心向黨(dang) ”等主題研學活動陸續開展,分批帶領較為(wei) 偏遠的農(nong) 村小學的3100餘(yu) 名師生走進紅色山區、走近曆史古跡、走入綠色風尚。

  匯智聚力 構建教育“新格局”

  “我最近在讀《愛的教育》,這是本數一數二的好書(shu) 。”在靈丘縣古之河小學的讀書(shu) 分享會(hui) 上,學生們(men) 爭(zheng) 先恐後地發言。

  今年讀六年級的趙佳琦是個(ge) “小書(shu) 迷”,自從(cong) 學校有了書(shu) 海長廊,她隻要一下課就會(hui) 去找書(shu) 看。

  “書(shu) 海長廊是工作隊為(wei) 幾所鄉(xiang) 村學校打造的,我們(men) 學校全長有62米,一樓二樓都有,就在教室門口,學生們(men) 下課後一出教室就能拿來讀,很方便。”古之河小學校長支富介紹。

  為(wei) 了破解靈丘“小三科”教育資源緊缺問題,工作隊為(wei) 靈丘縣的8個(ge) 村小提供了“小三科”教育資源,出資從(cong) 縣城裏聘請了專(zhuan) 業(ye) 的美術老師、音樂(le) 老師、舞蹈老師每周為(wei) 學生開設藝術課程。

  “真的很難想象,這些作品都出自咱們(men) 孩子之手。”在靈丘平型關(guan) 紅軍(jun) 小學,校長趙國普指著牆上牡丹圖樣的水彩畫說。

  數字建設 提供治理“新動能”

  “這就是我們(men)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戰圖。”最近,共青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特色村靈丘縣東(dong) 河南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東(dong) 升的心情格外好,村委會(hui) 裏的大屏“亮”了,東(dong) 河南村數字鄉(xiang) 村治理係統上線了。

  “以前村裏搞統計,做台賬弄報表挨家挨戶地跑,很複雜,現在好了,你看這大屏上,一目了然。”王東(dong) 升說。

  為(wei) 幫助東(dong) 河南村實現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到智慧農(nong) 業(ye) 的躍升,團中央工作隊出資為(wei) 東(dong) 河南村籌建了數字治理平台。“用數字化載體(ti) 為(wei) 鄉(xiang) 村治理賦能,是我們(men) 推進東(dong) 河南村特色村建設的重要一招。”團中央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隊員田潤霖說。

  工作隊還為(wei) 東(dong) 河南村購置了植保無人機、自動化噴灌等數字農(nong) 業(ye) 作業(ye) 設備,牆麵噴塗機等環境美化設備,最近又為(wei) 村裏添置了智能養(yang) 老手環。王東(dong) 升介紹說:“東(dong) 河南村老人居多,以前有出門走丟(diu) 的,我們(men) 總幫著找,團中央工作隊給配發智能養(yang) 老手環後,家人能隨時聯係上老人,還能實時定位,解決(jue) 了大問題。”

  除了村務工作,持續建強村級組織堡壘,凝聚“黨(dang) 建引領+團建賦能”也是工作隊長期關(guan) 心的工作。東(dong) 福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繼祿的電腦桌麵上就放著很多開展黨(dang) 建工作的材料。

  “咱黨(dang) 群服務中心的黨(dang) 團會(hui) 議室大屏升級改造,就是工作隊支持的,我們(men) 開黨(dang) 、團支部會(hui) 議,黨(dang) 、團課學習(xi) ,鄉(xiang) 村青年人才培訓,都在這裏。”李繼祿說。

  聚人育才 注入發展“新血液”

  “鄉(xiang) 村要想振興(xing) ,人才太重要了。”王東(dong) 升說起自己村裏年輕的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總是誇個(ge) 不停,“雪嬌好,不嬌氣,有幹勁兒(er) ,我們(men) 村的好些工作要靠像雪嬌這樣的年輕人”。

  今年27歲的張雪嬌是東(dong) 河南村人,曾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做軟件開發工程師,2020年因為(wei) 疫情,村裏各項工作開展起來很困難,“那個(ge) 時候我幫著村裏做疫情防控工作,也是那時候我決(jue) 定回鄉(xiang) ”。

  張雪嬌說,一開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我考慮了很久,總覺得,北京的大企業(ye) 裏不缺我一個(ge) ,但村裏有好多工作需要我”。

  靈丘自古便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張雪嬌說,她從(cong) 小就對村裏的花期印象深刻,“花一開,河岸邊的風景很美”。

  在團中央工作隊的支持下,張雪嬌幫著村裏打造出了“十裏花溪”“印象東(dong) 河南”文化品牌,“當時就是有個(ge) 想法,是工作隊帶著我們(men) 一起把想法變成了現實,研發了花溪漂流等特色旅遊項目,還帶動了省內(nei) 各高校學生為(wei) 村莊主幹道兩(liang) 旁繪製創意牆畫、拍照文化牆,幫著我們(men) 搞建設”。

  凝聚人才,培養(yang) 人才,團中央工作隊始終堅持重點突破、以點帶麵,育人工作導向,為(wei) 靈丘縣打造了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等4個(ge) “青年之家”旗艦店、合營店和特色店,開展了諸多服務於(yu) 大學生和待就業(ye) 青年的培訓項目。

  近兩(liang) 年來,團中央工作隊共投入50餘(yu) 萬(wan) 元,指導青創協會(hui) 、青年誌願者協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開展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培訓,覆蓋青年創業(ye) 帶頭人和技術人才達5465人次。

  在廣袤的鄉(xiang) 野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號角已經吹響,投身全新的主戰場,做不負期待的“答卷人”,團中央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正與(yu) 靈丘人民一道描繪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時代篇章。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周呈宣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