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個智慧法治村的成長之路

發布時間:2023-05-25 15:42:00來源: 南方日報

  治理有序、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陂蓬村。黃偉(wei) 金 攝

  陂蓬村“智慧司法雲(yun) ”平台幫助村民解決(jue) 矛盾糾紛。 受訪者供圖

  村幹部需要更多的法律知識來協助調解時,則會(hui) 請教“小法通”。陳澤銘 攝

  在鄉(xiang) 賢捐資下建成的陂蓬村文體(ti) 廣場,已成為(wei) 村民休閑娛樂(le) 、學習(xi) 知識的好去處。黃偉(wei) 金 攝

  “法者,治之端也。”鄉(xiang) 村是社會(hui) 治理的“最後一公裏”,基層的事瑣碎又複雜,怎樣能有效提升“最後一公裏”治理效能?入選全國《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指南1.0》案例的陂蓬村給出了答案:以智慧法治實現鄉(xiang) 村善治,從(cong) 而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蝶變。

  地處興(xing) 寧市徑南鎮的陂蓬村,曾是著名的“問題村”。因村民法律意識淡薄,矛盾糾紛較多,造成不良社會(hui) 影響的同時也阻礙了村莊發展。

  要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找到合適的路徑,陂蓬村村幹部結合村莊實際,下定決(jue) 心彌補村莊“法治短板”。於(yu) 是,陂蓬村打造了全國首個(ge) 智慧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利用平台解決(jue) 矛盾糾紛的同時,為(wei) 村民普法。

  有了數字化探索的先例,陂蓬村將經驗延伸至基層黨(dang) 建、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醫療健康等方麵,打造出“陂蓬模式”,真正成為(wei) 智慧法治村,為(wei) 梅州推進“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貢獻了力量。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鍾思婷 黃平忠 葉文娟 鄧美玲

  頭雁引領 鄉(xiang) 賢回歸助力改善村風民風

  初夏中午,烈日當空下,陳劍新與(yu) 妻子將摘好的絲(si) 瓜堆成了小山。開著卡車來收貨的商人清點絲(si) 瓜,連連稱讚質量上乘。

  “這裏大約300斤,能賺到不少錢。”陳劍新臉上滿是收獲的笑容:“這幾年眼見生活越來越好了,回村住的人越來越多了。”

  今年67歲的陳劍新一直在陂蓬村居住,回想起10多年前,村莊內(nei) 隻有泥濘的小道,沒有路燈,四處垃圾環繞,村民們(men) 時常會(hui) 為(wei) 了一點小事鬧矛盾,吵架、打架的事時有發生。“因為(wei) 村莊不和諧、不舒適,村民們(men) 紛紛搬出了村子。”陳劍新說。

  轉機發生在2011年。

  當時,在外經商的陳煥新回到家鄉(xiang) 陂蓬村過春節,看多了大城市的熱鬧繁華,對家鄉(xiang) 髒亂(luan) 差的環境感到痛心。

  於(yu) 是他捐資10多萬(wan) 元,為(wei) 村莊安裝了129盞智能路燈,照亮村道小巷,讓村民夜間也能安全出行。

  但這還不夠,如何才能讓家鄉(xiang) 麵貌變好、讓村民擺脫貧困?陳煥新覺得外出謀生30多年,是時候回到家鄉(xiang) 作些貢獻了。

  深思熟慮後,陳煥新參與(yu) 了村支書(shu) 的競選,並獲得村民的支持成功當選。當上村支書(shu) 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巷,對家鄉(xiang) 的基本情況進行調研。為(wei) 了更好地帶領村民們(men) 致富,他還到附近發展不錯的省、市的村莊進行學習(xi) 考察,學習(xi) 別人的先進發展模式。

  經過對村莊的摸底和其他地方的走訪,陳煥新認為(wei) 要發展陂蓬村,首要解決(jue) 的是村風民風問題。他與(yu) 其他村幹部協商後,提出了“公、廉、尊、管、幹”五字治村理念。

  “我發現村民對村幹部意見很大,究其原因是認為(wei) 村幹部有私心。所以我們(men) 認為(wei) ,村幹部首先應該做到公正、公平、公開,還應該做到廉潔和對村民尊重。”陳煥新說,“五字”治村原則至今沿用,起到了對村幹部的約束和村莊的正向管理作用。

  在對村莊徹底摸底後,村幹部對村民們(men) 進行劃分管理。對特別困難及鄰裏糾紛較多的100多戶家庭進行重點管理,不定時上門慰問,了解需求。“起初我們(men) 每周就要走訪一到兩(liang) 次重點村戶,把矛盾遏製在萌芽階段。”陳煥新說。

  同時,作為(wei) 曾經在外鄉(xiang) 賢的一分子,陳煥新知道鄉(xiang) 賢的力量和能力。他積極組織鄉(xiang) 賢們(men) 時常回鄉(xiang) 考察,並向村民們(men) 傳(chuan) 播正能量,支持家鄉(xiang) 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在鄉(xiang) 賢們(men) 的支持下,陂蓬村村幹部整修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籌款耕作基礎路、清淤全村河道、開展主村道擴寬工程、加強自然村道水泥硬底化、將殘置學校改造為(wei) 托老院、進行新農(nong) 村建設危房改造等,村莊麵貌煥然一新。

  利用鄉(xiang) 賢的40萬(wan) 元捐款,陂蓬村裏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文體(ti) 廣場,陳煥新也捐出全年的工資加入廣場建設中,並在廣場上建起了法律、人文科普知識長廊,讓村民在休閑娛樂(le) 的同時,學習(xi) 到文化知識,提升村民素質。

  村風整治和基礎設施的完善,讓陂蓬村麵貌發生巨大變化,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從(cong) 每年100多起下降到50到60起。但這還不夠,怎樣才能提高村民素質,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

  正在此時,數字化時代轟轟烈烈的來臨(lin) ,這股風潮也吹向了這個(ge) 落後的小村莊。

  數字探索 “法律機器人+法律明白人”雙管齊下

  要徹底解決(jue) 村民矛盾糾紛,增強法律意識是關(guan) 鍵。

  此前,陂蓬村有駐點法律顧問,每月到訪一次,但無法解決(jue) 長治法律調處難的問題。

  “大多數糾紛還得靠村幹部調解,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不說,調解效果也一般。”陳煥新坦言,村幹部沒有專(zhuan) 業(ye) 法律背景,平時隻能將難以調解的糾紛積累在一起,等村法律顧問進村服務時一並處理,解決(jue) 問題的周期太長。

  一邊是仍大量存在的矛盾糾紛、一邊是供不應求的法律服務資源,由此引發的問題一度影響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的推進。

  就在此時,在幫扶單位廣東(dong) 省司法廳的牽線搭橋下,陂蓬村引進了“法律機器人”,打造全國首個(ge) 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為(wei) 村民提供法律谘詢、遠程調解等法律服務。

  2019年4月,“智慧司法雲(yun) ”項目在陂蓬村正式啟動。“前方是駐村的‘法律機器人’,如果解決(jue) 不了問題,還有24小時在線的律師團隊可為(wei) 村民提供遠程調解、法律谘詢、書(shu) 寫(xie) 法律文書(shu) 等法律服務。”廣東(dong) 定海針律師事務所主任李超本介紹。

  村民們(men) 都親(qin) 切地呼喚法律機器人為(wei) “小法通”。在調解過程中,即便是法律專(zhuan) 業(ye) 人士有時也不能短時間將某一方麵所有法條說出來,但“小法通”可以。譬如谘詢婚姻關(guan) 係方麵的問題,“小法通”就可以把相關(guan) 法律司法解釋和規定一一呈現,甚至還可以列舉(ju) 相關(guan) 案例,以案說法。

  “‘小法通’,離婚有什麽(me) 程序?怎麽(me) 判斷夫妻感情破裂?”在調解村民陳仕明離婚糾紛現場,村委會(hui) 組織調解幹部與(yu) 當事雙方通過發問“小法通”,慢慢地厘清了法律關(guan) 係和兩(liang) 人的婚姻現狀。

  陳煥新說,平台建成後調解了多起民事糾紛,同時每天都有群眾(zhong) 向“小法通”谘詢法律問題,“在村民看來,機器人是不會(hui) 偏心的,讓它來進行調解能讓村民心服口服。在這個(ge) 過程中,也學習(xi) 到了不少法律知識。”

  值得高興(xing) 的是,該平台不僅(jin) 得到了村民的肯定,還吸引越來越多村民的自願加入,團隊從(cong) 最初的5人增至20人。他們(men) 帶頭學法守法用法,積極普法說法傳(chuan) 法,村民的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而這些帶頭人,就成了最初的“法律明白人”。

  “平台對化解矛盾糾紛起到了極大作用,但要普法還是得人參與(yu) 進來。”陳煥新認為(wei) ,機器人畢竟沒有人來得靈活和有親(qin) 和力。從(cong) 源頭上減少矛盾,要引導村民知法、守法,普法這才是長久之計。“而人就是其中關(guan) 鍵因素。”

  陂蓬村選“法律明白人”的標準有三條:會(hui) 操作智能手機、高中學曆以上、積極參與(yu) 村內(nei) 事務。

  不過鄉(xiang) 村“法律明白人”不是科班出身,需要經過係統、專(zhuan) 業(ye) 的培訓,為(wei) 此興(xing) 寧司法部門、律師及村民進行了多方探索。

  據興(xing) 寧市司法局普法辦公室主任鄧偉(wei) 國介紹,興(xing) 寧每年會(hui) 對“法律明白人”開展集中培訓(輪訓),確保每人每年完成不少於(yu) 8課時的學習(xi) 輔導。

  同時,律師事務所也會(hui)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wei) 村裏的“法律明白人”開展專(zhuan) 業(ye) 法律培訓。“除了定期線下培訓,我們(men) 也會(hui) 不定時開展線上講座,並把講座視頻分享給他們(men) ,供大家學習(xi) 討論。”李超本說。

  在陂蓬村首創的智慧司法“雲(yun) ”時代案例也入選了全國《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指南1.0》,獲評“全國網信係統2022年度網絡普法優(you) 秀案例”,也有不少省內(nei) 外鄉(xiang) 鎮紛紛前來學習(xi) 借鑒。

  “法律機器人”與(yu) “法律明白人”雙管齊下,村莊裏的矛盾糾紛大幅下降。鄉(xiang) 村氛圍和諧了,該如何進一步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

  智慧法律平台為(wei) 陂蓬村打開了數字化的探索,而數字化也進一步延伸到陂蓬村社會(hui) 治理的各方麵。

  智慧延伸 “線上+線下”融合推進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問題少了,人心聚了,村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體(ti) 意識提高了,大家都齊心協力共推村莊產(chan) 業(ye) 發展。

  中午12時,陳煥新準時坐在陂蓬村電商服務站直播帶貨。“朋友們(men) ,中午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陂蓬村即將上新的產(chan) 品‘科得淨’潔瓷劑,可以對所有的瓷磚、馬賽克、大理石、玻璃等表麵進行清潔。大家讚、讚、讚起來。”陳煥新手舞足蹈,興(xing) 奮地與(yu) 熒幕前“粉絲(si) ”互動著。他告訴筆者,目前村裏有兩(liang) 個(ge) 直播帶貨賬號,共4000多個(ge) 粉絲(si) 。

  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打開了陂蓬村與(yu) 互聯網的鏈接之路,此後村幹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數字化探索”,目前已建成了5個(ge) 信息化平台。

  互聯網+黨(dang) 建信息平台,讓陂蓬黨(dang) 支部49名黨(dang) 員可以通過網絡在線上上黨(dang) 課,實現村內(nei) 和在外黨(dang) 員黨(dang) 課全覆蓋;互聯網+農(nong) 村政務平台,讓在外鄉(xiang) 賢、外出打工的村民與(yu) 村裏保持緊密的聯係,共同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出謀劃策;互聯網+醫療健康平台,對接廣州醫院,讓村民不出遠門也能享受優(you) 質的醫療資源;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平台,讓村裏曾經賣不出去、爛在田間地頭的農(nong) 產(chan) 品翻身變寶……

  數字化是村莊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村莊發展的關(guan) 鍵工具。

  2019年,在直播帶貨剛剛興(xing) 起之時,陂蓬村便開始了探索。彼時,村莊成立了興(xing) 寧市大陂湖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建立了農(nong) 產(chan) 品抖音小店,以“線上+線下”融合推進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

  “我們(men) 在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平台的服務範圍。”李超本介紹,陂蓬村的智慧村居平台可以接入各大直播平台,幫助該村農(nong) 產(chan) 品“走出農(nong) 村”,讓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搭上電商“快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同時發揮自身優(you) 勢提供相關(guan) 法律服務保障。

  將絲(si) 瓜打包送上商人的貨車後,陳劍新數著到手的錢興(xing) 奮地說:“絲(si) 瓜收獲的季節是5到8月,這才剛剛開始。我們(men) 不愁銷路,賣不出去還可以通過村裏的直播帶貨平台銷售。”

  回憶起以前,陳劍新不無感慨:“以前專(zhuan) 注爭(zheng) 一厘一毫的村莊資源,現在大家都齊心做產(chan) 業(ye) 。”目前,他們(men) 夫妻倆(lia) 種植70多畝(mu) 的水稻、瓜果、番薯,還養(yang) 殖了魚類,一年下來能有10多萬(wan) 元收入,早已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目前,陂蓬村製定了長期發展的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方案,大力發展高山茶油、單叢(cong) 茶、百香果等種植,並注冊(ce) 了“陂蓬”“大陂湖”“釘隆山”等多個(ge) 商標,推動農(nong) 業(ye) 品牌化發展。

  十多年來,陂蓬村人均年收入從(cong) 4000多元增至如今的2萬(wan) 多元,村集體(ti) 收入從(cong) 2011年的1000多元增至2022年的35萬(wan) 元。村莊美了,村民腰包子鼓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得越來越好了。

  “在全麵實施‘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背景下,我認為(wei) ‘陂蓬模式’可以總結為(wei) ‘三好’,即好的帶頭人、好的治理模式和好的產(chan) 業(ye) 。”興(xing) 寧市徑南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曾秋勇認為(wei) ,陳煥新帶著外出闖蕩的經驗成為(wei) 村莊治理的帶頭人,並與(yu) 幫扶單位共同探索出了“互聯網+大數據”的治理模式,摸索到了好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方式。“真正將‘問題村’從(cong) 困難中解救了出來,蝶變為(wei) ‘先進村’‘和諧村’‘智慧法治村’。”

  ■記者觀察

  “頭雁引領”形成“頭雁效應”

  法律服務供給不足、可持續性保障困難,是當下農(nong) 村地區普遍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農(nong) 村法律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對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cong) 2019年陂蓬村打造全國首個(ge) 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開始,陂蓬村的發展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注,並不斷有人提煉出“陂蓬模式”。

  回顧陂蓬村從(cong) “問題村”變“智慧法治村”的曆史,不難發現其背後的發展邏輯:重視人在發展中的因素,遵循村莊的發展規律。

  村支書(shu) 便是其中關(guan) 鍵之“人”。作為(wei) 村支部書(shu) 記,陳煥新善於(yu) 總結,提出了“公、廉、尊、管、幹”五字理念管理村莊,並貫穿始終,讓村莊管理有了“主心骨”,起到“頭雁引領”的作用。

  在對村莊進行細致、周密的摸底後,陂蓬村村幹部明確首先要解決(jue) “人”的問題,提高村民素質,平息村內(nei) 矛盾糾紛。人心齊聚,才能共同發展村莊。

  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搭建智慧法律服務平台,不僅(jin) 解決(jue) 了村莊矛盾糾紛多的問題,還為(wei) 村莊的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等發展也提供了平台,實現了一舉(ju) 多得。打造出數字鄉(xiang) 村治理的“陂蓬模式”,讓“問題村”蝶變為(wei) “和諧村”。

  陂蓬村打造基層智慧法律服務平台的做法,體(ti) 現了“智治”與(yu) “聯動”兩(liang) 個(ge) 特征,實現矛盾化解目標的共識達成、政府治理職能的適應調整、技術賦權賦能的深度嵌入。

  引進“法律機器人”、培育“法律明白人”,能有效破解農(nong) 村法律服務人才資源匱乏、農(nong) 民群眾(zhong) 法律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等突出問題。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xing) 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群眾(zhong) 訴求的“一站式”受理與(yu) 解決(jue) ,也可以借助信息平台的力量整合司法、行政、社會(hui) 組織等多元主體(ti) 的治理資源與(yu) 專(zhuan) 業(ye) 力量,實現了多元主體(ti) 聯動,化解矛盾糾紛時有了技術支撐。

  同時,“法智”聯動讓廣大農(nong) 民真切地感受到,平時所學的法律知識是能夠真實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jue) 疑難問題。這種做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公信力,從(cong) 而提高村民的主體(ti) 意識,推動農(nong) 村的民主政治秩序的完善,助力農(nong) 村法治建設,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這便是遵循了人和發展規律的主動性。

  法治在一個(ge) 小鄉(xiang) 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並非偶然,它需要好的帶頭人,探索出適合村莊的模式,以好的方式全力推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