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文學記憶 賦能美好生活
文學不僅(jin) 記錄生活、闡釋生活,也在參與(yu) 生活、改變生活。那些在人們(men) 生命中留下印記的作家和作品,為(wei) 生活賦予了特別的意義(yi) 。文學博物館保存了這些特別的記憶,並讓他們(men) “活”起來。
日前,一場由巴金故居發起,中國現代文學館領銜全國各地文學博物館、作家故居共同主辦的文學博物館研討會(hui) 在線上舉(ju) 行。討論的議題涉及文學博物館如何利用新技術、新媒體(ti) 以及如何挖掘自身特質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等。
中國現代文學館介紹了近年來數字化工作的一些進展,比如以作家丁玲手稿數字化研究為(wei) 突破口,推動文學館館藏資料研究;借力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劇作家活動日”等大型主題活動,創新現代傳(chuan) 播方式。巴金故居分享了以微信公眾(zhong) 號為(wei) 主體(ti) ,打造“品讀經典——現代作家作品賞讀微平台”的案例,該平台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用更加靈活親(qin) 切的方式把經典作家作品送到讀者身邊。福建冰心文學館、林語堂紀念館分享了藏品數字化經驗以及利用新媒體(ti) 平台親(qin) 近讀者、使藏品“活”起來等舉(ju) 措。作為(wei) 小型的城市文學館典型代表,青島文學館講述了自身對多元化發展路徑的探索。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指出,作家故居、紀念館是文學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場館需要挖掘名人資源,結合自身特質,開展創造性的展覽、宣介和研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hui) 址紀念館突出作家聯盟特色,與(yu) 眾(zhong) 多兄弟場館聯袂合作;湖南省常德市丁玲紀念館從(cong) 丁玲的傳(chuan) 奇經曆中深入挖掘其精神特質,開發多維度的品牌活動;浙江省桐鄉(xiang) 市茅盾紀念館注重文旅結合,深耕革命文學,突出紅色主題;蕭紅故居策劃主辦數個(ge) 作家作品展、手稿書(shu) 信展,展示故居的人文價(jia) 值;徐誌摩紀念館從(cong) 徐誌摩的“詩人”標簽入手,組織“新月詩會(hui) ”“七夕詩會(hui) ”等品牌詩會(hui) ;北京魯迅博物館立足豐(feng) 富多元的藏品,梳理脈絡並構建多層次的魯迅主題展覽……許多文學博物館分享了各自在策展實踐中的創新和創意。
作家李健吾之女李維音、施蟄存之孫施守珪、鄭振鐸之孫鄭源也來到研討會(hui) 現場,分享他們(men) 對祖父輩手稿、遺物整理與(yu) 保存的感受。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認為(wei) ,博物館如今已經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助力人們(men) 追求幸福生活,文學博物館人要盡職盡責,在人們(men) 奔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黃敬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黃敬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