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動在小興安嶺的“綠色音符”——伊春全麵停伐十年記
新華社哈爾濱5月25日電題:躍動在小興(xing) 安嶺的“綠色音符”——伊春全麵停伐十年記
新華社記者陳聰、楊軒
如果從(cong) 高空俯瞰通往黑龍江省伊春市各個(ge) 林場的公路,會(hui) 發現公路變成了小興(xing) 安嶺群山之間的一條條紐帶,茂林在紐帶兩(liang) 側(ce) 爭(zheng) 相丈量著天空的高度。
伊春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素有“中國林都”美譽。2013年,伊春全麵停止天然林商業(ye) 性采伐,“一木獨大”的曆史在此刻終結。全麵停伐十年間,林區人秉承生態文明理念,守護綠水青山,築牢綠色屏障,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接續書(shu) 寫(xie) 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答卷。
生態之變:守護綠水青山
“紅鬆是伊春的特殊樹種,當時林子密,大約一米見方就有一棵,我胳膊挺長,也抱不過來。”老一輩林區人是伊春生態變化的見證者。今年78歲的林場退休職工李忠躍回憶起從(cong) 前的林場生活,對擎天紅鬆印象深刻。
眼看著林子越砍越薄,莽莽林海麵臨(lin) “透支”風險,停伐勢在必行。2013年,伊春迎來“掛鋸停斧”的曆史時刻。“獨木難支”之時,林區人即便攻堅克難,也要選擇用生態承載未來。
上午時分,在伊春森工烏(wu) 伊嶺林業(ye) 局公司永勝林場分公司的管護區內(nei) ,承擔著1700多公頃巡護任務的護林員羅曉峰,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行走過程中,他通過手機中的護林通App,將巡護軌跡等信息實時上傳(chuan) 。
伊春森工烏(wu) 伊嶺林業(ye) 局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彭偉(wei) 學說,他們(men) 在深入貫徹落實“林長製”的同時,正試行森林資源管護激勵機製,將管護區內(nei) 山特產(chan) 品采集權交給相應的護林員,讓他們(men) 愛上林、紮住根,切實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
如今,伊春已從(cong) 過去單一保護林木林地為(wei) 主,轉變為(wei) 山水林田湖草、野生動植物係統保護。
一組數據見證了伊春的生態之變——伊春市森林蓄積量達到3.75億(yi) 立方米,年均淨增1000萬(wan) 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3.8%。
產(chan) 業(ye) 之變:轉型多元化發展
“不砍樹,咋過活?”“掛鋸停斧”之後,不少林區人有過困惑。然而站在十年後林區煥發新生的今天回望過去,昔日的“揮斧人”不約而同地意識到,綠水青山、良好生態正是伊春最大的財富。
伊春是最適宜藍莓種植的區域之一。在位於(yu) 伊春市友好區的伊春市誌有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灌裝車間內(nei) ,生產(chan) 廠長於(yu) 威正在檢查一台飲料灌裝機的運行狀況。
“我原先在林場做過營林工,也當過司機。2014年這裏建廠後,我決(jue) 定來試一試做藍莓加工。”於(yu) 威說,工廠從(cong) 2015年開始陸續擴大生產(chan) ,產(chan) 品也由單一的藍莓果幹擴展到藍莓酒、果汁原漿飲料等多種類型。公司去年產(chan) 值在2300萬(wan) 元左右,今年計劃把藍莓原料用量擴大一倍。
放下斧鋸的林區人,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文旅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特色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森林食藥產(chan) 業(ye) ,紅鬆果林、食用菌、小漿果、森林豬、湖羊等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壯大。
伊春森工集團黨(dang) 群工作部副部長楊玉梅介紹,集團營造紅鬆果材兼用林48.6萬(wan) 畝(mu) ,建成黑木耳菌種菌包廠46家,吊袋大棚13萬(wan) 平方米。浩瀚林海下,產(chan) 業(ye) 的多元化發展正交出老林區轉型的新答卷。
生活之變:幸福的生活像小興(xing) 安嶺的綠色一樣綿長
走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的伊春市伊美區中植村小區,植被錯落有致,樓房牆體(ti) 粉刷一新,車輛停放整齊有序。“現在樓道裏幹淨多了,牆體(ti) 新做了保溫層,冬天家裏溫度提升了十多攝氏度。”小區居民史長莉說。
伊春市住建局房地產(chan) 市場監管科物業(ye) 負責人劉新光介紹,自開展老舊小區改造以來,截至2022年底,伊春市共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74個(ge) ,樓房1097棟、麵積366.4萬(wan) 平方米。
民生工程相繼實施,承包紅鬆林鼓了腰包,入股合作社分紅……林區人成為(wei) 守護綠水青山的受益者。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的溪水林場退休職工劉養(yang) 順也對如今的生活深有感觸:“這幾年林場給修了柏油路,安了彩燈,栽了樹,還在我家對麵的草甸子裏搞了‘醉蝶花穀’景點。環境好了,來吃飯的人逐漸多了。每到旺季,小院幾乎天天坐滿遊客。”
如今,李忠躍的女兒(er) 李曉梅在市區開了一家名為(wei) “書(shu) 語伴讀書(shu) 房”的書(shu) 店。
“我希望通過舉(ju) 辦讀書(shu) 會(hui) 等活動,提高一群人、一座城的文明素養(yang) ,讓大家意識到自己是林區人的一員,意識到在這片林海默默守護我們(men) 的同時,我們(men) 也要一代接一代地守護它們(men) 。”李曉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