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優秀的兒童劇要拍給孩子,也要讓更多人“看到”

發布時間:2023-06-01 14:16:00來源: 新京報

  近些年兒(er) 童劇數量、質量斷崖式下跌,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從(cong) 業(ye) 者探討市場發展

  優(you) 秀的兒(er) 童劇要拍給孩子,也要讓更多人“看到”

  曾經,兒(er) 童電視劇是70後、80後、90後一代青少年觸達真實世界的重要窗口:《小龍人》教會(hui) 你勇敢、堅強地麵對人生;《家有兒(er) 女》讓我們(men) 在父母之愛、手足之愛中養(yang) 成自尊自信的獨立人格;《快樂(le) 星球》《巴啦啦小魔仙》打開了從(cong) 現實生活進入魔幻世界的入口,滿足了孩子們(men) 天馬行空的想象……而如今,琳琅滿目、日新月異的動畫產(chan) 品填滿了孩子們(men) 的目光。在夢幻世界裏遨遊的浪漫,讓深耕現實的表達似乎失去了審美土壤;兒(er) 童電視劇正逐漸被市場遺忘,成為(wei) “童年回憶”的專(zhuan) 屬名詞。這個(ge) 時代,到底還需要兒(er) 童電視劇嗎?答案不言而喻。

  1 兒(er) 童缺少適齡觀看的內(nei) 容

  根據國家廣電智庫數據,2022年全國共發行國產(chan) 電視動畫片331部;已立項的重點網絡動畫片737部,通過登記並取得上線備案號的222部……一係列龐大的數字之下,是兒(er) 童內(nei) 容市場的趨近飽和;動畫產(chan) 品對兒(er) 童時間的“搶奪戰”愈演愈烈。在這樣的競爭(zheng) 態勢之下,兒(er) 童電視劇是否還有生存縫隙?

  2018年,騰訊在線視頻平台運營部少兒(er) 頻道負責人厙寅斌通過調研發現,當下兒(er) 童對內(nei) 容的需求和成人一樣呈現多元化。他們(men) 期待更多的兒(er) 童電影、動畫、短視頻,其中也包括兒(er) 童真人電視劇。像充滿幻想的低幼少兒(er) ,相對更偏愛夢幻的動畫世界,但如今也有很多學前兒(er) 童喜歡看真人拆玩具、公主真人短劇等。而七歲以上的孩子,更是明顯渴望接觸真實的社會(hui) 表達,了解世界的媒介也逐漸接近於(yu) 成年人。

  “真人劇的故事背景大多都是真實存在於(yu) 孩子身邊的,校園、鄰裏、親(qin) 情、友情……孩子們(men) 更容易產(chan) 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有的孩子就會(hui) 說,我們(men) 班就有一個(ge) 米小圈,有李黎(《米小圈上學記》裏的人物),那我是誰誰誰。另外,真人劇也會(hui) 讓孩子更相信這些故事是生活中會(hui) 真實發生的。他可以從(cong) 中映照到自我,相信自己也能像劇裏的人物一樣不斷成長、進步。這是意識上的共鳴。”厙寅斌說。

  另一方麵,兒(er) 童對成人電視劇的過度關(guan) 注,一定程度也佐證著其對真人劇的剛性需求。李楠觀察到,當下由於(yu) 缺少兒(er) 童適齡電視劇,當孩子們(men) 不想看動畫片的時候,隻能跟著家長看成人的劇綜。這其中難免會(hui) 接觸到非適齡的內(nei) 容和價(jia) 值觀。“並不是兒(er) 童不想看真人劇,而是市場沒有提供適合他們(men) 的作品,一旦出現的話,這部分市場我相信還是有發展空間的。”

  2 兒(er) 童劇更易融入複雜的話題

  目前市場中的兒(er) 童電視劇通常為(wei) 單集20分鍾-30分鍾,是一部常規動畫片市場的2-3倍;加之,真人劇內(nei) 容脫離了動畫的夢幻鋪墊,真實紮根於(yu) 生活,其所能展開的家庭關(guan) 係、社會(hui) 關(guan) 係、兒(er) 童話題等等,比其他兒(er) 童內(nei) 容更現實且直接,也更具深入探討的空間。

  例如《米小圈上學記》第一集就講述米小圈遭遇了友情的“背叛”——當最好的朋友和其他同學成為(wei) 了朋友,感覺自己好像被孤立了,應該怎麽(me) 辦?劇版《米小圈上學記》的導演趙聰認為(wei) ,從(cong) 表麵上看“背叛”是獨屬於(yu) 成年人世界的話題,但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hui) 遭遇類似的困惑。“兒(er) 童劇相較其他形式,足夠我們(men) 把故事結構做得更豐(feng) 富,層次更多,把一些相對深刻的問題融入進去。我們(men) 也希望通過探討這樣的問題告訴小朋友,友情到底是什麽(me) ,你遇到之後應當如何解決(jue) 。”

  真人劇《新大頭兒(er) 子和小頭爸爸》的導演英達也認為(wei) ,動畫片的假定性更強,而真人劇其本身的真實性,對情節語言的重視程度,都會(hui) 讓兒(er) 童話題“立起來”。他以很多小朋友都會(hui) 提出的“我從(cong) 哪裏來”這個(ge) 話題舉(ju) 例,“這個(ge) 問題很不好回答,咱們(men) 小時候家長都會(hui) 說,是從(cong) 垃圾箱裏撿來的。現在也有小孩會(hui) 問,男孩和女孩有什麽(me) 區別?人死了之後會(hui) 怎麽(me) 樣?那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就不能正麵回答,或者正確引導孩子關(guan) 注這些生理、心理上的問題呢?在真人情景劇中,我們(men) 就可以有一部分涉及這些話題,而且是健康的、正麵的、不違和的,不是我們(men) 編一些故事,而是真的能深入他們(men) 的生活,再反映一些社會(hui) 問題、哲學問題。”

  3 兒(er) 童電視劇更適合親(qin) 子共育

  當下,中國孩子在對兒(er) 童內(nei) 容進行選擇時,家長擔當的角色更多是“監督”“指導”,而非“陪伴”。一定程度上,相對符合成人觀看習(xi) 慣的兒(er) 童電視劇,更適合實現“親(qin) 子共賞”。

  “我們(men) 希望家長能陪伴孩子看真人劇,同時兒(er) 童真人劇對家長也能產(chan) 生幫助。”厙寅斌表示,外界總會(hui) 說,成人要蹲下身子與(yu) 孩子對話,但隨著童心的逐漸喪(sang) 失,家長很難真正站在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所謂“蹲下身”也就成了形而上的“俯身”。比如《家有兒(er) 女》《米小圈上學記》等兒(er) 童電視劇中的成年人,很多都是在用寬容、寵溺的心態對待孩子的缺點,通過幽默的方式不斷糾正和調整孩子的行為(wei) 。

  “真人劇其實也是拍給家長看的,希望用一種盡量巧妙的表達讓家長意識到,孩子的小錯誤是可以被理解的;什麽(me) 樣的糾正方式是可取的……那麽(me) 在親(qin) 子共賞的過程中,家長也會(hui) 變得更理解孩子。”厙寅斌說。

  未來

  亟待更多作品給予市場信心

  2021年,真人+動畫作品《故宮裏的大怪獸(shou) 》係列進入市場。彼時,厙寅斌和團隊對於(yu) 兒(er) 童電視劇的表現都“心裏沒有底”,因此該劇隻有三成是真人,其餘(yu) 七成仍由動畫完成。但最終這部作品無論用戶反饋還是客戶層麵,都獲得了不錯的效果。而兩(liang) 年後的今天,不少視頻平台、影視製作公司都已經開始嚐試涉足兒(er) 童電視劇創作。例如開心超人衍生真人劇《不是吧!我變成超人了》已於(yu) 近日殺青;電視劇《三體(ti) 》的出品公司靈河文化即將與(yu) 騰訊視頻合作真人劇《42號旅舍之外星來客》,優(you) 酷也將繼續打造《蕃尼魔法少女》係列……

  “我們(men) 現在所做的嚐試,都是希望兒(er) 童電視劇能被更多行業(ye) 內(nei) 的人看到,證明這個(ge) 品類是有市場的,有價(jia) 值的,有意義(yi) 的,這樣才會(hui) 有更多創作者願意給孩子寫(xie) 故事。未來,我們(men) 的孩子才能看到更多、更好的適合他們(men) 的電視作品。”厙寅斌表示。

  【數據分析】

  現象級兒(er) 童劇缺位久矣

  中國兒(er) 童電視劇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電視劇的萌芽時期。曾有媒體(ti) 報道,中央電視台(原北京電視台)在1960年至1966年期間,兒(er) 童電視劇的播出量占據全台電視劇播出量的近五成。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電視行業(ye) 的百花齊放,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曾湧現了一批優(you) 秀的兒(er) 童電視劇。例如1990年播出的講述老師與(yu) 學生假期生活的《親(qin) 親(qin) 我,老師》;1992年播出的中國第一部神話兒(er) 童電視劇《小龍人》;1996年播出的現實主義(yi) 兒(er) 童劇《三毛流浪記》等。其中《小龍人》更是在當年不斷刷新收視紀錄,主題曲《我是一條小青龍》直到現在也是無數中年人隨口能哼唱起來的旋律。

  而近二十年,雖然市場中也不乏《家有兒(er) 女》、《快樂(le) 星球》、《小戲骨》係列、《米小圈上學記》等具有社會(hui) 影響力的兒(er) 童電視劇,但在海量國產(chan) 動畫作品、多元少兒(er) 內(nei) 容的強烈衝(chong) 擊下,兒(er) 童電視劇似乎正在悄然退出競爭(zheng) 中心,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呈現斷崖式下跌的情況,現象級兒(er) 童電視劇已然絕跡。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張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