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少年誌|那些“全國統一”的童年回憶

發布時間:2023-06-02 16:51:00來源: 央視網

  還記得,在沒有手機的年代裏,我們(men) 在玩些什麽(me) ?我們(men) 在唱些什麽(me) ?

  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是“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還是“小皮球,架腳踢,馬蘭(lan) 開花二十一”?

  當年,雖然網絡不甚發達,但是由於(yu) 人口流動,這些有意思的童年歌謠和遊戲經過口口相傳(chuan) ,加上廣播、電視等通信設備的傳(chuan) 播,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wei) “全國統一”的童年回憶。

  很多歌謠,我們(men) 當年隻是說著順嘴、圖個(ge) 樂(le) 兒(er) ,卻沒有想過它背後隱藏的深層含義(yi) 。

  比如,小燕子為(wei) 什麽(me) 穿的是“花衣”,不是“黑衣”呢。原來,1955年春天,王路創作了兒(er) 童詩《小燕子》,原詞確實是“小燕子穿黑衣”。不久後,作曲家王雲(yun) 階在報紙上看到了這首詩,很是喜歡,王雲(yun) 階當時正在為(wei) 電影《護士日記》譜寫(xie) 主題曲,於(yu) 是他聯係到王路,並建議把穿“黑衣”改成穿“花衣”,因為(wei) 穿“黑衣”顯得過於(yu) 肅穆。王路本人也非常認可,“因為(wei) 燕子的羽毛本來是黑白相間的,也可以說是花衣,並且這樣唱起來更明快一些”。於(yu) 是,《小燕子》經過王雲(yun) 階刪除、潤色、譜曲,再由演員王丹鳳在片中深情一唱,這隻“小燕子”就這樣飛入了千家萬(wan) 戶。

  另一首在我們(men) 跳皮筋時的專(zhuan) 屬BGM,“小皮球,架腳踢,馬蘭(lan) 開花二十一”,乍一聽讓人摸不著頭腦,“馬蘭(lan) 花”和“二十一”有什麽(me) 關(guan) 係呢?原來“馬蘭(lan) ”是指位於(yu) 新疆羅布泊西端的馬蘭(lan) 基地——中國上世紀60年代核試驗基地的研究中心之一,因當地盛開的馬蘭(lan) 花而得名。數字“二十一”實際上代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二十一訓練基地研究所。馬蘭(lan) 開花就意味著原子彈爆炸,這首童謠是為(wei) 紀念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創作的,表現了當時中國人的喜悅心情。

  還記得我們(men) 小時候常常玩的跳房子、踢毽子、跳長繩、扔沙包嗎?這些童年小遊戲不僅(jin) 鍛煉了孩子們(men) 的肢體(ti) 協調能力、平衡力、眼力,背後還大有門道。

  就拿抽陀螺來說,陀螺在我國有四五千年的曆史了。陀螺為(wei) 何轉而不倒,背後蘊含著一個(ge) 力學原理:轉動的物體(ti) 會(hui) 有保持原來狀態、抗拒外來力量的傾(qing) 向,也就是說,轉動物體(ti) 的軸心會(hui) 極力保持在原來所指的方向。到現在,小小的陀螺已經不單單是作為(wei) 玩具這麽(me) 簡單了,科學家們(men) 根據這個(ge) 原理研發了一種科學儀(yi) 器——陀螺儀(yi) ,廣泛運用於(yu) 科研、軍(jun) 事技術等領域中。

  你玩過拔根兒(er) 嗎,更文雅的一種說法是鬥草。早在唐代就有人鬥草了,比試雙方采摘有韌性的草,將草莖十字相交,各自用力拉扯,以不斷者為(wei) 勝。還有一種“文化人兒(er) ”的玩法,比試者們(men) 采摘花草,比誰能辨認的花草種類更多。鬥草其實是我們(men) 端午節的傳(chuan) 統民俗,隨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包括鬥草在內(nei) 的端午習(xi) 俗被列入國家非遺保護名錄。

  還有拍洋畫兒(er) 。小時候,誰左兜揣一疊洋畫,右兜放一堆彈珠,誰就是最有排麵的人。把洋畫擺在地上,輪流用巴掌去拍,誰把洋畫拍翻了,誰就能得到這張洋畫。多少人用盡渾身解數隻為(wei) 集齊一套洋畫,現在想想,這就是最早的“沉浸式卡牌手遊”了吧。

  現在的孩子,可能已經不怎麽(me) 唱“馬蘭(lan) 開花二十一”了,取而代之的是“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手裏不再拿彈珠,而是拿著彈珠的PROMAX版本——盤串;不再手把手鬥草,而是靠電子競技隔空PK。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樣,其實也很一樣,在人生中最不知煩惱為(wei) 何物的歲月裏,收獲的刻在DNA裏的青蔥回憶,是時光送給我們(men) 最好的禮物。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