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範工程投用 進一步促進海洋油氣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發布時間:2023-06-02 16:5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天(6月1日),我國首個(ge) 百萬(wan) 噸級海上碳封存示範工程——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範工程在珠江口海域正式投用。這標誌著我國初步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鑽完井技術和裝備體(ti) 係,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所謂二氧化碳封存回注,其實就是通過工程技術手段,把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至地下800米到3500米深度範圍內(nei) 的陸上或海底鹹水層,是國際公認的有效促進碳減排的重要措施。我國這口回注井投產(chan) 後,所在區域的海上鑽井平台在開采油氣過程中,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將被采集,規模化向海底地層注入。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 鄧常紅:作為(wei) 我國首個(ge)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可將超過150萬(wan) 噸的二氧化碳封存於(yu) 海底地層,相當於(yu) 植樹近1400萬(wan) 棵。工程的成功投用為(wei) 整個(ge) 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

  我國自主設計實施的這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之所以選擇在深圳西南約200公裏的這片海域進行建設,是因為(wei) 這裏的恩平15-1油田是我國首個(ge) 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若按常規模式開發,大量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產(chan) 出地麵排放。因此,工程人員決(jue) 定在油田的附近,開挖一口海底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最終,地點選擇在了距離海上鑽井平台3公裏處的“穹頂”式地質構造。

  中國海油恩平油田總經理 萬(wan) 年輝:恩平15-1油田碳封存工程是將伴生的二氧化碳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捕獲、分離、壓縮後,以超臨(lin) 界狀態回注海底地層埋藏,在一個(ge) 仿佛倒扣的“巨碗”下實現長期、穩定封存。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範工程不僅(jin) 僅(jin) 可以封存海上平台開采油氣時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還可以幫助封存沿海一些高排放企業(ye) 生產(chan) 中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幫助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我國加速推進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項目

  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選擇。近年來,我國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技術發展迅速,具備了大規模實施的工程能力,係列示範項目加速落地運行。

  在海南,國內(nei) 首個(ge) 凝析氣藏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先導試驗基地——中國石油海南福山油田,通過將捕集的二氧化碳用做油氣田的“助采劑”,成功讓瀕臨(lin) 報廢的低壓反凝析油氣藏恢複生產(chan) 。蓮4斷塊自2022年7月恢複生產(chan) 以來,累計產(chan) 油6100噸、產(chan) 天然氣570萬(wan) 立方米。采用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混相驅開發方式,不僅(jin) 可以提高油氣產(chan) 量,同時還能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

  中國石油南方勘探公司質量安全環保處處長 李鵬洋:目前,福山油田已累計封存二氧化碳近20萬(wan) 噸。到“十四五”末,福山油田CCUS的能力將達到每年30萬(wan) 噸,同時加快建設100萬(wan) 噸每年的碳封存示範基地。

  在海上,中國海油開展“岸碳入海”研究,已在廣東(dong) 惠州啟動我國首個(ge) 千萬(wan) 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集群項目,將捕集大亞(ya) 灣各石化企業(ye) 排放的二氧化碳,輸送到海上進行封存,為(wei)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探出一條新路。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 鄧常紅:中國海油將針對海上高含二氧化碳油氣田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的地質油藏、鑽完井、工程一體(ti) 化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形成我國自主技術體(ti) 係和裝備,構建安全可控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術體(ti) 係,實現規模減排,促進海洋油氣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顯示,我國已投運或建設中的CCUS示範項目約40個(ge) ,碳捕集能力約300萬(wan) 噸/年,年注入量約180萬(wan) 噸,捕集源涉及的行業(ye) 和封存利用的類型呈多樣化分布。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