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新農人播撒田野新希望

發布時間:2023-06-05 14:55:00來源: 經濟日報

  6月初的皖北大地上,風吹麥浪,一片金黃,一幅豐(feng) 收畫卷正徐徐鋪展。

  剛下過幾場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來到田間,查看小麥長勢。“雖然遇到雨水災害,但影響不大,因為(wei) 我們(men) 的小麥品種優(you) 良,科技含量高,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強。”徐淙祥說。

  為(wei) 降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成本,徐淙祥在農(nong) 業(ye) 機械化和高效施肥等方麵下了不少功夫,“今天馬上就要收割,農(nong) 機手已經在路上了,這1230畝(mu) 麥子,3天就能收割完”。

  當地人都知道這樣一句順口溜,“優(you) 質高產(chan) 多打糧,快找勞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賣,每畝(mu) 增收幾百塊”。在張槐村農(nong) 作物綠色高效試驗示範田,徐淙祥屢屢創下小麥、玉米等安徽單產(chan) 紀錄;領銜或參加研製的農(nong) 業(ye) 新品種、新技術,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的“法寶”。

  在安徽這樣的農(nong) 業(ye) 大省,許許多多像徐淙祥一樣的新農(nong) 人,用勤勞和智慧,為(wei) 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揮灑汗水。

  青青的秧苗,不是長在稻田裏,而是住進了寬敞明亮、高大氣派的“小洋樓”,還上上下下坐起了“電梯”,輪流享受陽光雨露滋潤……在六安市金安木南產(chan) 業(ye) 園智能工廠化育秧中心,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的神奇“魔法”讓人讚歎連連。

  過去,育秧靠人工,流程繁瑣不說,還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現在,用立體(ti) 水肥藥一體(ti) 化循環運動式育秧方法,不僅(jin) 占地少、效率高,還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金安木南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和科技園負責人高宗奇算了一筆賬:每年春季開始育秧,含少量雙季稻育秧苗可循環達七八次,年產(chan) 近60萬(wan) 苗盤,總育秧量可用於(yu) 機插苗麵積3萬(wan) 多畝(mu) ;水稻季節過後,還可培育食用菌和規模化蔬菜育苗等,提高利用率,年產(chan) 值達1600萬(wan) 元。

  正是無數像徐淙祥、高宗奇這樣用“頭腦”種田的新農(nong) 人,賦予了這片希望的田野更多生機與(yu) 活力,帶動更多老鄉(xiang) 走上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道。

  山路蜿蜒,通向位於(yu) 大別山北麓的六安市裕安區獅子崗鄉(xiang) 桃花仙穀。過去,這裏是一片荒山崗。獅子崗鄉(xiang) 投入1.2億(yi) 元,在重點區域修建產(chan) 業(ye) 路,完善旅遊公廁等各項配套設施,實施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帶動周邊2000多戶農(nong) 戶發展桃產(chan) 業(ye) ,紅桃種植麵積超過2.6萬(wan) 畝(mu) ,鮮桃年產(chan) 量達3.2萬(wan) 噸,戶均增收2萬(wan) 多元。

  如今,這裏花果飄香,遊客絡繹不絕。“新華大紅桃”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桃花仙穀入選全國鄉(xiang) 村旅遊精品線路旅遊點。從(cong) 桃酒、桃膠、桃木製品,到桃產(chan) 品綜合交易市場、果品大賽、桃花節……產(chan) 業(ye) 鏈的不斷延長,讓村民品嚐到了共同富裕的甘甜滋味。

  看到如今農(nong) 村有了奔頭,徐淙祥的孩子們(men) 都把根深深地紮進了這片土地。孫子徐旭東(dong) 大學畢業(ye) 後,返鄉(xiang) 從(cong) 事種子和農(nong) 業(ye) 科技研究,在田間摸爬滾打5年,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帶頭人。

  糧食產(chan) 量連續6年穩定在800億(yi) 斤以上、居全國第4位,綠色食品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突破1萬(wan) 億(yi) 元——安徽這個(ge) 江淮大糧倉(cang) ,正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上步伐矯健。 (經濟日報記者 杜 銘 梁 睿 原 洋 仇莉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