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如何讓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綻放迷人光彩?

發布時間:2023-06-19 15:3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悠揚動聽的長調民歌、形態各異的剪紙、精彩的非遺舞蹈串燒、搶眼的非遺服飾秀……近來,在內(nei) 蒙古非遺購物節上,一件件富含文化氣息、地域特色的非遺產(chan) 品,一項項精妙絕倫(lun) 的非遺技藝,讓人們(men) 感受到了內(nei) 蒙古非遺的魅力。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麵積的廣闊,曆史的更迭,經年累月的交流融合,為(wei) 內(nei) 蒙古留下了豐(feng) 富的文化瑰寶。在這片沃野之上,一條大河自高原奔騰而下,穿行內(nei) 蒙古7個(ge) 盟市,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豐(feng) 富著黃河文化。在黃河流域,非遺的種子遍地開花,如何運用好黃河這一天然的文化寶庫,是沿黃省區共同的議題。

  “靠著黃河不發愁”是黃河流域人民的共同想法,然而在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中,沿黃九省區均遇到了類似的難題:傳(chuan) 統手藝後繼無人、非遺產(chan) 品無人問津、產(chan) 業(ye) 經營難以為(wei) 繼等。這些困境,讓富含著黃河文化內(nei) 涵的非遺產(chan) 品“明珠蒙塵”。

  在前不久舉(ju) 行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論壇中,來自內(nei) 蒙古及沿黃各省區的黃河流域相關(guan) 非遺專(zhuan) 家和非遺傳(chuan) 承人等,圍繞如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黃河流域非遺精神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的挖掘與(yu) 闡釋、新時代黃河流域非遺傳(chuan) 承傳(chuan) 播路徑研究等議題,共同探討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新思路、新方式、新舉(ju) 措,研討九省區如何齊奏黃河發展“交響樂(le) ”。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司長王晨陽表示,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對於(yu)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論壇上,談及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文化發展,內(nei) 蒙古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康建國提到,內(nei) 蒙古黃河非遺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特性,文旅融合發展將會(hui) 對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內(nei) 蒙古通過“一攬子”新舉(ju) 措,以“非遺+旅遊”的文旅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條符合內(nei) 蒙古實際的非遺傳(chuan) 承新路。

  36條非遺特色精品旅遊線路的設計,邀各地遊客隨非遺盡覽內(nei) 蒙古風光;《內(nei) 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旅遊體(ti) 驗基地認定與(yu) 管理辦法》的出台,幫助非遺項目更好融入旅遊市場;短視頻平台的助力,讓非遺不再曲高和寡、無人問津……內(nei) 蒙古的發展思路,為(wei) 沿黃各省區傳(chuan) 承黃河非遺提供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在內(nei) 蒙古積極推動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好黃河流域非遺的係統性保護的過程中,黃河流域非遺也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內(nei) 蒙古9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黃河流域項目有47項;545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黃河流域項目有364項;82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中,黃河流域項目傳(chuan) 承人有40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087人中,黃河流域項目傳(chuan) 承人有518人。可以說,黃河文化已是內(nei) 蒙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黃河流域非遺保護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沿黃各省區隻有奏響非遺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開辟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大合作、大協同、大發展的廣闊前景,才能讓非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黃河滾滾而去,黃河的故事依舊生生不息。未來,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工作,將走上多省區協作的新路子,內(nei) 蒙古將以更動人的黃河故事,在這條路上走出亮眼風采。(記者 馮(feng) 雪玉 孫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