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魁智當班主任的班是個什麽班
左上:4月23日晚,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中國戲曲學院第七屆中國京劇優(you) 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簡稱“青研班”)教學匯報演出劇目《穆桂英掛帥》正在上演。
右上:李晨陽在後台化妝、勒頭造型,梅派京劇表演藝術家、本屆“青研班”專(zhuan) 業(ye) 導師李勝素(右一)親(qin) 手為(wei) 她調整妝發,本屆“青研班”班主任、京劇名家於(yu) 魁智(左一)拿出手機記錄。
中間:4月24日晚,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後台,中國戲曲學院第七屆中國京劇優(you) 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教學匯報演出折子戲專(zhuan) 場開演前,青年演員們(men) 利用等待化妝的空隙在舞台上各自練習(xi) 、接受京劇名家的指導。
左下:中國戲曲學院第七屆中國京劇優(you) 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教學匯報演出劇目《穆桂英掛帥》即將開演,演員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佩戴頭飾,準備登台。
右下:4月24日晚,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後台,中國戲曲學院第七屆中國京劇優(you) 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教學匯報演出折子戲專(zhuan) 場即將開演,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京劇社的大學生準備入場觀看演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勒頭、紮靠、勾臉,後台的青年戲曲演員們(men) 緊張準備;大學京劇社的年輕戲迷、老人帶著孫輩,也紛紛入場落座。
戲曲大幕拉開。
近日,第七屆中國京劇優(you) 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以下簡稱“青研班”)在梅蘭(lan) 芳大劇院舉(ju) 行教學匯報演出。
在戲曲界,“青研班”是人才培養(yang) 的“金字招牌”,辦了近30年,時隔5年多,第七屆“青研班”開辦,由中國戲曲學院承辦。
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總監、京昆係主任、京劇名家於(yu) 魁智是第七屆“青研班”班主任,他也是第二屆“青研班”的學生。在他看來,這場教學匯報演出展示的不僅(jin) 是戲曲表演的藝術風采,更是新一代戲曲人的精神風貌。
台柱子雲(yun) 集的“青研班”
在“青研班”學習(xi) 幾乎是每個(ge) 京劇演員的夢想。
第七屆“青研班”研究生、上海京劇院青年演員董洪鬆十幾歲時,就聽說了“青研班”的名號。他的師父,我國著名京劇藝術家孟廣祿就畢業(ye) 於(yu) “青研班”。如今,已學戲20多年的董洪鬆也成為(wei) “青研班”的一員。
“青研班”自1996年開辦至今,涵蓋京劇、昆曲、評劇、河北梆子、晉劇、越劇等15個(ge) 戲曲劇種,培養(yang) 的研究生覆蓋了全國23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餘(yu) 個(ge) 戲曲院團和藝術院校。
有人說,“青研班”是“明星班”。自1996年開始至今連續舉(ju) 辦六屆,截至目前,“青研班”學生中共有94人獲梅花獎(其中,8人獲二度梅,1人獲梅花大獎),23人次獲“文華表演獎”。曆屆“青研班”學生構成了梯隊結構合理、銜接有序的人才群體(ti) ,成為(wei) 新時代戲曲藝術傳(chuan) 承發展的中堅和骨幹力量。
第七屆“青研班”錄取了來自25個(ge) 戲曲院團(校)的54人,其中京劇48人,昆曲、晉劇、豫劇、秦腔、越劇等劇種6人,平均年齡33歲,年齡最小的隻有25歲。
“青研班”選拔嚴(yan) 苛,學員都是每個(ge) 劇院挑大梁的“台柱子”,還有一些已是地方院團長。
第七屆“青研班”研究生、貴州京劇院有限責任公司90後戲曲演員李晨陽介紹了選材過程:首先在劇團內(nei) 部報名、推選,省(區、市)文旅部門上報,再經專(zhuan) 業(ye) 評審及文化理論考試,最終從(cong) 300餘(yu) 人中脫穎而出,能走到這裏不容易。
“青研班”也配備最強師資,從(cong) 全國聘請尚長榮、葉少蘭(lan) 、劉長瑜等藝術家和王安奎、周育德、譚誌湘等理論專(zhuan) 家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導師和理論導師,使學員們(men) 得到諸多名家的傾(qing) 囊相授。
開班時,於(yu) 魁智就跟大家說,“無論來自哪個(ge) 院團,領導也好,院團長也好,到了‘青研班’,就都是學員”。
“第七屆‘青研班’培養(yang) 的就是新時代的戲曲領軍(jun) 人。”於(yu) 魁智說,“新時代對戲曲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綜合的,不僅(jin) 是唱和演,還要有更多傳(chuan) 播推廣的能力。”
第七屆“青研班”的課程加強了理論學習(xi) 。學員不僅(jin) 要了解本劇種,還要了解整個(ge) 戲曲事業(ye) 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在董洪鬆看來,“青研班”將戲曲演員的學習(xi) 推向更高級的階段。中專(zhuan) 時,戲曲演員主要學習(xi) 、記憶戲曲的動作、台詞、場上調度等;到了大學,要求學生解決(jue) 問題,完成課題,注重嗓子、氣息等功力的提升;當有了20多年的劇團演出實踐進入“青研班”,董洪鬆更專(zhuan) 研人物形象的塑造——思考老藝術家為(wei) 何能在台上那麽(me) 鬆弛,他們(men) 是怎樣把人物演“活”的。
青島市京劇院院長鞏發藝學戲已有31年。像他這樣的劇團負責人,第七屆“青研班”裏不少。為(wei) 幫助學員協調學習(xi) 和工作,“青研班”將理論課集中安排在周二至周四,剩下的專(zhuan) 業(ye) 課學習(xi) ,學員可與(yu) 導師一對一溝通。
教學匯演持續5天,每位學員都要亮相。“每天至少十幾位研究生強強組合,劇目和角色也精心設計,就是為(wei) 了托舉(ju) 第七屆‘青研班’學員。”於(yu) 魁智介紹,“青研班”老師跟中國戲曲學院、學員所在各劇團反複磋商:劇目將名劇、名段、地方劇種全部囊括,同時有文有武、有京有昆,不僅(jin) 有各流派的折子戲,還有大戲,“京劇整本的大戲最受觀眾(zhong) 歡迎”。
“學員需要走上舞台,向社會(hui) 匯報。”於(yu) 魁智說,相較20多年前,如今,青年戲曲演員的舞台實踐機會(hui) 多了很多,剛剛兩(liang) 個(ge) 學期,他們(men) 已和觀眾(zhong) 見麵10場了。
傳(chuan) 承,從(cong) 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感受熱愛
第七屆“青研班”研究生、浙江京昆藝術中心青年演員安麗(li) 娜在匯報演出前,85歲的著名京劇武旦演員劉琪在小徒弟的攙扶下,特地趕來後台。
作為(wei) 安麗(li) 娜的藝術指導,劉琪陪她在台上練了一段,囑咐她,“你台上放鬆自己,按自己的狀態去演。” 演出畢,劉琪又來後台鼓勵她:“演得很好,不足的地方回爐,繼續打磨。”
從(cong) 3月開始跟學《扈家莊》選場,劉琪在正常的課時上完後,主動加課,帶著她拉戲——把戲整體(ti) 過一遍;說戲——詳細講解每個(ge) 動作細節。
劉琪親(qin) 自示範,一個(ge) 眼神、一個(ge) 下巴的方向都摳得仔細。安麗(li) 娜記得,有一次,要做一個(ge) 踢的動作,劉琪把水袖下擺一抓,一推,砰一下就踢起來了,“完全看不出老師已經80多歲。”
光是《扈家莊》選段,劉琪就掌握了4個(ge) 老師表演的路子。她會(hui) 告訴安麗(li) 娜,一招一式的來曆。“這個(ge) 動作為(wei) 什麽(me) 要這樣演,誰給她指導過,她的老師是怎麽(me) 跟她講的,她再教給我們(men) ,這就是傳(chuan) 幫帶。”安麗(li) 娜說。
“了解不同流派的表演特點,對於(yu) 以後理解人物,進行再創造是很有益的。”
25歲的國家京劇院一團青年演員褚灃怡是第七屆“青研班”裏最年輕的學生,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是她在“青研班”的專(zhuan) 業(ye) 導師。
在李勝素身上,褚灃怡看到了梅派風範,“為(wei) 人厚道、大氣,總是默默耕耘,不爭(zheng) 不辯”,“請教問題時,她會(hui) 不厭其煩地做示範,哪怕隻是一個(ge) 呼吸。她也會(hui) 幫我們(men) 分析人物、劇本,講解劇情如何推進、如何變換節奏,如何立住人物核心。”
在匯演劇目《穆桂英掛帥》中,年過半百的穆桂英對於(yu) 隻有25歲的褚灃怡來說,並不好演。李勝素告訴她,刻畫這一人物要把握不同層次,比如兒(er) 女未歸時的擔心;見到孩子的疑問、關(guan) 切;發現孩子闖禍,又急又氣,壓著股火;對朝廷的不滿,受命猶豫;最後信心百倍馳赴戰場。
最令褚灃怡感歎的是,在《滿江紅》《斷橋》《帝女花》等劇目裏,沒有大喜大悲,卻真正能感覺到李勝素的真情實感,“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人與(yu) 角不可分割”。
褚灃怡視李勝素為(wei) 榜樣,她希望自己積累更多的表演經驗和生活閱曆,多學戲、多攢戲,找到自己的風格,也能塑造立得住的人物。
年輕學員也體(ti) 驗到了名角背後的艱辛。李勝素以前下鄉(xiang) 演出,扛著一大包行李,卡車一啟動,就吃土,到了劇院,在台上把鋪蓋一鋪,點燈、點爐子、燒水、隨便弄點吃的,將就著睡一晚。
於(yu) 魁智不到10歲學藝,不管春夏秋冬,每天5點起床壓腿,吊嗓子。恢複高考那年,帶了200多元隻身闖北京,夜宿火車站。在中國戲曲學院上學時,他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
“也是因為(wei) 這樣的熱愛,老師們(men) 見不得練功房亂(luan) 了、髒了,在他們(men) 眼裏,劇院就是家。”褚灃怡說。
“看到他們(men) 這麽(me) 年輕,虛心好學,我們(men) 很欣慰。”於(yu) 魁智表示,下一步,打算讓“青研班”的師生同台,學生在舞台上感受導師的藝術影響,這或許對他們(men) 的學習(xi) 勁頭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接力,青年演員扛起振興(xing) 戲曲大旗
來到“青研班”,對鞏發藝來說,不僅(jin) 是作為(wei) 戲曲演員的更高平台,也為(wei) 劇院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好的契機。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ye) 關(guan) 鍵在人。”鞏發藝表示,當前的京劇,還是一個(ge) 相對小眾(zhong) 的藝術,更需要青年演員強強聯合、 抱團取暖,共同踐行京劇的發展和傳(chuan) 承。
前幾天,鞏發藝邀請第七屆“青研班”同學、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張凱到青島領銜演出《蘇武牧羊》,觀眾(zhong) 爆滿。“‘青研班’的很多同學跟我說,隻要有需要,馬上就能幫忙。所以,這也是青島京劇院的財富。”鞏發藝說。
在於(yu) 魁智看來,戲曲更重要的價(jia) 值,是傳(chuan) 遞忠孝仁愛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自古以來,仁義(yi) 禮智信,在戲曲的傳(chuan) 統劇目中比比皆是。我們(men) 的祖輩可能文化程度並不高,但他們(men) 對善惡、美醜(chou) 的認知,淳樸、忠孝的品德會(hui) 通過聽書(shu) 看戲,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來。”
在《滿江紅》等新編曆史劇中,弘揚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很多現代戲中,謳歌的是時代楷模、先進模範。“可以說,戲曲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最好載體(ti) 。戲曲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深受歡迎,不僅(jin) 因為(wei) 它的藝術美,更在於(yu) 它的內(nei) 容代表著中華五千年文化。”於(yu) 魁智表示。
望著正為(wei) 上場緊張準備的青年演員們(men) ,於(yu) 魁智說,“每個(ge) 時代都有不同的需求和人才的湧現。希望第七屆‘青研班’學員,能夠在新時代接起接力棒,扛起戲曲繁榮振興(xing) 的大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