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考證武王伐紂時間為何用了2000年

發布時間:2023-06-07 15:51: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22年6月,《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發布一個(ge) 重大消息:武王伐紂的時間為(wei)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個(ge) 時間的確立從(cong) 西漢學者劉歆的考證算起,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

  這一切,要從(cong) 青銅利簋的發現說起。

  出土利簋記載“武王伐紂”

  1976年3月,陝西省臨(lin) 潼縣零口公社農(nong) 民搞水利建設時,於(yu) 一處周代遺址的窯藏中發現一件帶銘文的青銅利簋。讓人們(men) 震驚的是,上麵赫然記載了“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直接記述這一曆史事件的唯一古文字材料,為(wei) 人們(men) 確認商周分界時間提供了最為(wei) 關(guan) 鍵的物證。

  “武王克商”和“牧野之戰”是中國商、周的時間分界線,曆來被視為(wei) 夏商周年代學的關(guan) 鍵,由西漢末年學者劉歆最早開始探索。

  武王克商,是指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yu) 各諸侯聯軍(jun) 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滅商建周的曆史事件;牧野之戰,是周武王聯軍(jun) 與(yu) 商朝軍(jun) 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xiang) 市附近)進行的決(jue) 戰。

  確認武王克商(滅商建周)時間之難,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傳(chuan) 世典籍證據不足。如,關(guan) 於(yu) 西周共有多少年這個(ge) 問題,戰國到南北朝的相關(guan) 文獻,涉及《左傳(chuan) 》《孟子》、古本《竹書(shu) 紀年》、今本《竹書(shu) 紀年》《史記·魯世家》《世經》等,推算出西周積年差距200餘(yu) 年至300餘(yu) 年不等。

  二是學者大多為(wei) 個(ge) 人專(zhuan) 長研究。如,西漢末年學者劉歆依據古本《竹書(shu) 紀年》推算西周建立為(wei) 公元前1122年,梁啟超推算為(wei) 公元前1027年,天文學家盧景貴提出為(wei) 公元前1046年。

  三是自然科學與(yu) 人文科學研究沒有形成合力。就在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伊始,梳理不同學科有代表性的結論達40餘(yu) 種,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上下相距達112年。

  在近年的探索中,諸多科技手段被運用到研究中。如,用常規法和AMS法(一種高精度測量放射性同位素比率的技術)對豐(feng) 鎬遺址(位於(yu) 陝西省西安市)地層中采集的係列含碳樣品做了碳-14年代測定。同時,還用碳-14年代測定商後期的殷墟(位於(yu) 河南省安陽市)係列、西周的琉璃河(位於(yu) 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係列和天馬—曲村(位於(yu) 山西省臨(lin) 汾市曲沃縣曲村)係列。

  專(zhuan) 家們(men) 還對殷墟甲骨文賓組卜辭中5次月食的年代進行認證和計算,得出武王克商年代範圍應在公元前1050年—1020年之間。最終,通過對天文的推算,專(zhuan) 家們(men) 將武王克商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1046年。

  利簋彰顯“天人合一”思想

  簋,流行於(yu) 我國商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於(yu) 放置飯食,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在商周時期,簋除了作為(wei) 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也是重要的禮器,在宴享和祭祀時,簋以偶數與(yu) 列鼎配合使用。

  這件帶方座的青銅利簋隻見於(yu) 西周早期,數量很少,無器蓋。上為(wei) 圓體(ti) ,下為(wei) 方體(ti) ,整體(ti) 造型表達出“天圓地方”的理念。

  天與(yu) 圓象征著運動,是六十甲子一般周而複始的天時;地與(yu) 方象征著靜止,是東(dong) 南西北的方位和地勢。“天圓地方”實際是“天之道”與(yu) “地之道”的統一,彰顯“天人合一”的思想。

  青銅利簋的造型典雅、厚重、莊嚴(yan) 、雄偉(wei) ,其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紋飾以饕餮紋為(wei) 主,呈現出一種威嚴(yan) 感與(yu) 獰厲之美。

  青銅利簋的鑄造采用先鑄造器體(ti) 或附件,然後將兩(liang) 者接鑄的分鑄法,較多承襲商代遺風。礦石為(wei) 孔雀石,燃料為(wei) 木炭,所用陶坩堝又稱“將軍(jun) 盔”,一次能熔銅12.5千克。將熔銅液澆注到事先做好的陶製模範內(nei) ,冷卻後便可成型。

  “利”用周王所賜吉金鑄簋

  “武王克商”和“牧野之戰”宣告商朝的滅亡,周朝登上曆史舞台。此件青銅利簋銘文共4行、33字,記載了這一曆史事件:

  武王征商,惟甲子朝,歲鼎,克聞,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錫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這段銘文大意是:武王伐商,在甲子這一天淩晨,歲星當頭。(戰鬥到) 次日天明,攻下商都。辛未日(甲子日後七日),武王駐紮闌這個(ge) 地方,賞賜主知天道的史官“利”(人名)吉金(銅)。“利”用這些銅鑄造了這個(ge) 簋來紀念祖先檀公。

  青銅利簋銘文透出三條重要信息:

  一是記載了“牧野之戰”這一重大曆史事件。“惟甲子朝,歲”,可以想象,當時甲子日,歲星中天,這正是周武王在商郊牧野作《牧誓》演說,發動總攻的時刻。《尚書(shu) ·牧誓》對利簋銘文進行了印證:“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yu) 商郊牧野,乃誓。”次日天明,攻下商都,也證實古籍中所載“戰,一日而破紂之國”。利簋銘文和文獻、天文條件等信息契合。

  二是專(zhuan) 業(ye) 史官記載了牧野之戰。牧野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製人的著名戰例,也是我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鑄造此簋的“利”職務為(wei) “右史”。《左傳(chuan) 》哀公元年和《國語·周語》都曾講到周人史官主知天道。“克聞”的“聞”意為(wei) 報告,是說見歲星中天而上報武王。學者李學勤認為(wei) ,“這正是右史利立功獲賞的原因”。

  三是此簋的主人為(wei) “利”。這是目前發現的我國西周時期最早的署名青銅器。“利”用周王賜的吉金鑄造此簋,作為(wei) 禮器祭祀祖先,說明“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的理念已傳(chuan) 承到周朝,並發揚光大。“祀與(yu) 戎”對後世中國禮樂(le) 文明和儒家文化發展都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

  夏商周斷代的紀年“坐標”

  “武王克商”的時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wei) 這一時間是夏商周斷代的紀年“坐標”。如,要得到商後期王年時間:盤庚遷殷為(wei) 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後)、小辛、小乙在位共50年,為(wei) 公元前1300—前1251年;武丁在位59年,為(wei) 公元前1250—前1192年;帝辛在位30年,為(wei) 公元前1075—前1046年。

  我們(men) 還可以將商前期年代框架大致推定如下:商代始年為(wei) 公元前1600年左右,仲丁遷隞為(wei) 公元前1430年左右,河亶甲居相為(wei) 公元前1405年左右,祖乙遷邢為(wei) 公元前1403年左右。再往上,對夏的始年基本年代構架可估定為(wei) 公元前2070年。

  以上得到的夏商王年的大致情況與(yu) 文化各期的測年結果大體(ti) 吻合。因此,青銅利簋的發現,為(wei) 深入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完整的樣本。相信順著時間軸線向曆史深處的不斷拓展,專(zhuan) 家們(men) 或將會(hui) 有更多的重要發現,帶給人們(men) 更多的驚喜。

  作者簡介:

  翁淮南,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shu) 資料部主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