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搬運8萬噸重的沉管?來看這艘“巨無霸”
全長24公裏的深中通道是國家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工程,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橫跨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聯通深圳、廣州、中山三地,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yu) 一體(ti) 的跨海集群工程。目前全長17.2公裏的橋梁工程已經合龍,長6845米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建設進入最後衝(chong) 刺階段。
今天(6月8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最後一個(ge) 管節及最終接頭將開始浮運安裝,隨著它的浮運安裝成功,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將全線合龍,預計深中通道將於(yu) 今年11月底全線貫通,2024年建成通車。
此次浮運安裝將持續到11日上午,船隊預計6月9日淩晨船隊將抵達隧址,開展後續係泊、管節沉放對接相關(guan) 工作。
總台記者 吳媚苗:在珠海桂山島的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廠,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ti) 船已經與(yu) 海底沉管隧道的最後一節管節——E23管節以及最終接頭完成“合體(ti) ”,管節就搭載在一體(ti) 船的下方。
通過纜繩操作來拖動一體(ti) 船絞移,從(cong) 塢口緩緩移動到外海麵,隨後進行護航船舶編隊、調姿,就可以正式開始浮運安裝了。它將運往50公裏外的隧址,預計6月11日完成隧道合龍係列作業(ye) 。
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是深中通道的關(guan) 鍵控製性工程。隧道全長6845米,是世界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yu) 一體(ti) 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自開工建設6年半左右,也創造了多項新紀錄。沉管隧道采用整體(ti) 預製水下管內(nei) 推出式最終接頭方案,也是世界首創。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合龍的出發點,就是建設者們(men) 希望探索更加高效、精準的方案,同時在世界沉管隧道施工領域力求實現新的突破,不斷勇攀高峰。隧道的最終合龍也將決(jue) 定著深中通道2024年建成通車目標的進度。
世界首艘浮運安裝一體(ti) 船開始出塢
世界首艘浮運安裝一體(ti) 船是一艘怎樣的船?這艘船正在做哪些準備?未來將會(hui) 執行什麽(me) 任務?
總台央視記者 鄭連凱:上午10點半開始,世界首艘浮運安裝一體(ti) 船已經緩慢出塢。深中通道的最後一節沉管全長165米、寬46米、深10.6米,大部分都沉在水裏。船和沉管是怎麽(me) 結合在一起的?工作人員形容,像大人抱孩子,平躺著緊緊地抱在懷裏。
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ti) 船有哪些特點?這艘“巨無霸”船長190.4米、型寬75米、型深14.7米,甲板麵積相當於(yu) 兩(liang) 個(ge) 標準足球場。沉管重量8萬(wan) 噸,和船體(ti) 加在一起,有10萬(wan) 噸重,相當於(yu) 一艘巨型郵輪的體(ti) 量。因為(wei) 體(ti) 量太大,它的航速很慢,時速為(wei) 5節。
雖然航速很慢,但這樣一個(ge) 巨型聯合體(ti) 在運輸過程中麵臨(lin) 不少挑戰。
首先是船和沉管結合的緊密度。正式出發前,在船塢內(nei) 已經進行了三次沉放演練。32個(ge) 巨型拉索將沉管與(yu) 船體(ti) 連接,每條拉索都可以將數據實時傳(chuan) 到指揮中心,進行可視化分析,隨時糾偏。
第二是航程。全線行程近50公裏,跨越7個(ge) 航道。出發後大約15公裏,途經港珠澳大橋,然後進入長達21公裏的伶仃洋航道,這裏每天通航的船舶高達4000艘以上。
第三是天氣。根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信息:出塢和航行期間,風力三四級,浪高不高於(yu) 0.4米,但是落潮的潮差相對較大,對一體(ti) 船航行有一定影響。
大約十幾個(ge) 小時後,預計明天淩晨,世界首艘浮運安裝一體(ti) 船將抵達施工地點。
世界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全長24公裏的深中通道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橫跨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聯通深圳、廣州、中山三地,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wei) 一體(ti) 、當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為(wei) 什麽(me) 要采取這種集群形式?工程有哪些難度?一起了解↓↓
從(cong) 橫門互通行駛不到2分鍾,汽車就駛上了深中通道中山大橋。
總台央視記者 李偉(wei) 代:深中通道的橋梁像一條巨龍蜿蜒在伶仃洋上,這種S型的線路是基於(yu) 水文地質、防洪、航空限高等多重綜合因素,行駛的過程也更舒適安全。
從(cong) 中山大橋向東(dong) 行駛約2公裏,在非通航孔橋上還專(zhuan) 門設計了萬(wan) 頃沙互通,這是世界首座海域樞紐互通立交。車輛可以在這裏實現中山、廣州、深圳之間的便捷互通。
全長24公裏的深中通道跨海段長達22.4公裏,跨越伶仃洋三條主要航道,采用西橋東(dong) 隧的方案。全長17129米的橋梁部分自西向東(dong) 依次為(wei) 中山大橋、西非通航孔橋、伶仃洋大橋和東(dong) 非通航孔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 總工程師 宋神友:我們(men) 整個(ge) 項目,既要滿足航運未來發展的需求,又要滿足航空限高的需求,從(cong) 整個(ge) 工程風險,特別是營運風險更為(wei) 可控,工程規模適度,那麽(me) 橋隧組合方案比全隧方案更優(you) ,為(wei) 了實現橋梁和隧道的快速交通轉換,就在中灘設置了西人工島。
總台央視記者 李偉(wei) 代:深中通道西人工島,是深中通道橋隧轉換的關(guan) 鍵構造,從(cong) 這裏開始,深中通道將從(cong) 橋梁部分轉入全長6845米海底隧道部分,未來汽車將從(cong) 這裏駛向海平麵下,最深將在海底40米的沉管中行駛。
全長6845米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長5035米,由32個(ge) 管節和1個(ge) 最終接頭組成,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6分鍾左右穿越隧道,就是東(dong) 人工島。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 總工程師 宋神友:未來,珠江西岸的人跟深圳機場以及前海實現快速交通轉換,就是通過在東(dong) 岸設置了一個(ge) 高速公路水下樞紐互通立交的形式,所以最終深中通道項目就是采用了橋島隧水下樞紐互通於(yu) 一體(ti) 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工程地處伶仃洋海域超強台風區域,穿越11條斷裂構造帶。2016年12月西人工島先行工程開工,全線為(wei) 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設計速度100公裏/小時,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目前,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已經全部合龍,隨著海底沉管隧道合龍,今年底“橋、島、隧、水下互通”工程將全部貫通,預計明年將建成通車。
通車後,從(cong) 深圳至中山的時間將從(cong) 目前的一個(ge) 半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左右,對構建和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具有重大意義(yi) ,將進一步拉近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的時空距離、提高大灣區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